张家界一中电子教案 年级:九年级 科目:化学
一 教学内容 溶解度 (第2课时) 课时 1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溶解度涵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四 教学方法 实验法 讨论法 分析法 归纳法
五 教学准备
六 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共 案) 备 注(个 案)
主备课人:刘爱华 讨论时间: 年 月 日
[讨论]P35:在上一节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分析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的多了。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来溶解硝酸钾和食盐,你能判断硝酸钾和食盐谁溶解的多吗?[小结]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讨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如何理解?讨论分析:温度溶 质溶 剂溶 液20℃31.6g100g131.6g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分析]:溶解度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P37:资料: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读表]P36:表9—1。[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讨论]、[投影]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从溶解度的曲线中,你还能达到哪些信息?学生结合自己所画的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另见书P37图9-12和9-1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 )、溶解度的三种情况:A.陡升型曲线,如:KNO3。B.缓升型曲线,如:NaCl。C.下降型曲线,如:Ca(OH)2(2)、交点的含义(3)、曲线上的点的意义 练习(见投影)[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有何特点呢?[讨论]P38: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形成共识。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小结]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在冬天,南方和北方一样吗?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得出想法。
七 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八 练习设计 课堂反馈练习P41 习题9、10
九 板书设计
十 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