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3-06 19: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在本课题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第一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从“性”向“量”过渡,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在本章之前,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地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牵涉的化学反应均用文字表达。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不利于深一步学习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人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这为本章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解决用文字表达不方便的问题。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由图像把握向符号把握发展,但还处于一种过渡时期,仍须依赖具体形象或图象的支持,才能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学生对《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接触仅两个多月,积累的化学知识有限,加之第一次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知识和心理准备都不足,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
由教材的实际与学生已有水平的分析,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堂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了解科学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学习的重点是:
以实验探究为依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本堂课学习的难点是:
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定恒定律。
为了使学生以实验探究为依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学生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教好”,更要让学生“学好”。所以,教师的教要从以传授为主向启发、引导的方向转变;学生的学要从以接受为主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方向转变。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性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会探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从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事实、整理实验数据。
学会合作:在小组实验中分工合作,并适时进行重新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胜任各种工作的表现机会,在合作中体验提高了工作效率的乐趣。
学会表达:通过生——生、组——组,师——生交流,把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一方面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学会思考: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问题提出中的辩析、提出假设中的分析推理、实验中操作规范的理解、作结论中的分析与综合、交流表达中语言的组织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题我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结论——解释自己的结论——交流分享——迁移应用”九个环节组织教学。
1.提出问题
通过设问“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和氧气的质量和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挑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中反应前后质量关系有无变化的思考。
2.猜想与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各种猜想,最后归结为三个假设: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制定探究方案
学生先独立完成探究方案,再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方案;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三四个小组。
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案,互相补充完善; 最后,根据实验室的设备条件,选择一组探究方案。
4.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探究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天平的方法。
5.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并整理数据。为了方便学生数据的记录和整理,课前打印好有关实验记录表备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
6.分析归纳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通过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将实验结果与假设对照,作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个别(小组)辅导。
7.解释自己的结论
让学生尝试用已经学习了的知识,对自己探究出的结论进行解释。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播放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动画课件;二是针对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方程式,课前设计一组阶梯式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小组巡回指导是本环节成功与否的关键。
8.交流分享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对结论作出解释,其他小组针对该小组的结论和解释作出自己的评价。
9.迁移应用
提出蜡烛燃烧和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问题,再次挑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尝试将学习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以下板书,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强化的作用: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通过以上九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既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的程序,初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也初步领略了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科学求真的意义。
通过以上九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得到一次用武的机会,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将得到实践,为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夯实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95%以上的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会有初步的认识;80%以上的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会有初步的理解;60%以上的学生将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