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08年中考化学分析及09年中考命题及复习方向陈良兴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08年中考化学分析及09年中考命题及复习方向陈良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3-28 10:27:00

文档简介

课件103张PPT。2008海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分析陈良兴第一部分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全部实施新课程的第二年,在这一背景下,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依照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则,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并结合2008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努力为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二部分 试题结构和特点 我省2008年的化学试卷仍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各种题型所占的分值分别为42分、24分、18分、14分、12分。2008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要求试题主要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38%(大约应是42分)、填空题约占18%(大约应是20分,实际命题为24分)、简答题约占22%(大约应是24分,实际命题为18分)、实验题约占10%((大约应是11分,实际命题为14分))和计算题约占12%(大约应是13分,实际命题为12分)。 2008年我省中招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仍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与前几年相比,试卷的结构和难度均未大起大落。“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更强,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07年略有升高,试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没有偏题、怪题。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有一种亲切感。总之,2008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覆盖面更广,既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试题的灵活性较以往更高,难度、广度都恰到好处,是一份质量优异的中招试卷。 2008年中考试题以各学科的基础内容为主,难度比例为7∶2∶1,即基础知识占70%,中等难度占20%,难题只有10%。在命题过程中,各学科均紧密联系汶川大地震、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等时政热点,以及以海南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为命题素材或背景资料呈现,但考察的内容仍然是学科的骨干知识和核心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 此外,探究性题型在今年的试题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在今年的化学实验题中,就考察了实验探究设计等探究性学习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008年中考命题在探究性题型的分值在10分左右,但随着考生对新课程的熟悉,今后将逐渐扩大探索性题型在考试中的比重和份量。 选择性和开放性是新课改的特点,新的化学课程相对于传统化学课程而言有很大的变化。新课程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今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这些方面恰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都比较差,所以面对这种试题学生就觉得非常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将课程内容与周围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事实为背景和载体,引出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增强这方面的相关知识的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教师还要善于从身边的现象和问题中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从化学的视角去分析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观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所学知识作答,从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海南的社会发展和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从而学会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试题的另一特色是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如有的试题让学生结合材料自己设计问题,然后以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试题一般没有固定标准答案,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 海南省各科中考成绩分析 海南省2008年中招数据库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和化学七个学科的数据以及省中小学统计报表。经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呈现如下:(一)全省报考率
我省07到08年度初三在校生共143181人,今年报考人数为118430,报考率为82.7%。(二)全省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及低分率
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分别指B等(原始分为630)以上、D等(原始分为560)以上、G等(原始分为420)以上和J等(原始分为273)以下人数占报考人数的百分比。
(三)全省各学科平均分及难度(四)各单位按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序厅直属各中学七科原始分总分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
说明: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以初三报考人数为基数计算。(五)全省各市县(单位)七科原始分平均分比较
说明:表格中上面的数据为平均分,下面的数字为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号。2008年中考各初中学校平均分从低到高前20名厅直属各中学七科原始分平均分比较
说明:表格中上面的数据为平均分,下面的数字为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号。(六)全省各分数段(原始分)人数分布
说明:按实际报考人数统计。图中纵坐标为人数,横坐标为分数段。
1、2008年全省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每10分一段)
2、2008年全省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每100分一段)
3、2007和2008两年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比较(每100分一段)
(七)全省各学科各分数段(原始分)人数分布
1、语文
2、数学
3、英语
4、政治
5、历史
6、物理
7、化学
(八)全省各市县(单位)各分数段(原始分)人数分布1、洋浦
2、海口市
3、农垦
4、琼海市
5、儋州市
6、文昌市
7、东方市
8、乐东县
9、澄迈县
10、屯昌县
11、三亚市
12、万宁市
13、临高县
14、昌江县
15、白沙县
16、陵水县
17、定安县
18、琼中县
19、五指山市
20、保亭县
21、海南实验中学
22、国兴中学
23、海师附中
24、海南二中
2008年海南省农垦中考各中学考试成绩第四部分 海南省2008年中考化学部分试题精析(25)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台风 B.雪灾 C山体滑坡. D.森林火灾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应有新物质生成,很明显,D选项森林火灾体现物质的化学变化,所以应为正确选项。其他选项都是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均不符合题意。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的区别,主要观察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2. (2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空气主要成份,课本第27页对空气的主要成分已讲得很清楚,是送分题,学生上课只要留意听课或认真看书就可以了,答案选C。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难度不大,学生得分率较高,说明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学生对此题已经基本把握,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细心。建议: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
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物质?
 
【提问】①你能捕捉空气吗?
②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③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3)分组实验 
a.阅读课本P26~27“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
b.说说实验中的注意点;
c.分若干个实验小组,不同小组同学按下列两个实验装置图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记录实验现象。3. (2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描述,根据实验可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燃烧后有少量灰烬;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粉燃烧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学生得分率较高,主要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能熟记常见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及产物,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比较熟练。
建议:教师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及产物的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验要与课堂教学同步。4. (32)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糖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食用适量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可预防夜盲症
C.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C
D.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免疫力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说法”或“做法”的科学性,即是否符合化学原理。甲醛有毒,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有害健康,故选D。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中学教学中STS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与往年类似习题相比,由于把题干中的“正确”改为“不正确”,此题的难度有所降低。
建议: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尽量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用化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5. (33)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2NaI+Cl2=2NaCl+I2”是实验室从海藻中提取碘单质的反应方程式,它属于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思路方法点拨:2NaI+Cl2=2NaCl+I2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但同学们应知道这个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各是两种,并且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阅卷反馈信息:这四个反应都来源于教材,虽然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一般。学生误选B、D的较多。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理解初中化学中这四个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习,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6. (48)现有下列几种常见实验装置
(1)写出D装置中a的仪器名称 ;
(2)用双氧水(H2O2)溶液和MnO2 作用制取氧气(包括收集装置),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形象直观。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既要遵守合理性原则,又要体现安全性。(1)正确答案应为集气瓶;(2)正确答案应为B C或 BD
阅卷反馈信息:这五个个实验装置都来源于教材,虽然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一般。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看图,有些学生也不理解题意。这道题有一定的区分度:80%左右的学生都能得到3分以上,35%左右的学生能得到7分以上,得到10分的学生约10.5%,得到11分以上的学生不到4%,满分14分的学生就只有约2.7‰。
建议:实验基本操作是中招考试中一定涉及的内容,尽管此类试题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学习中缺乏耐心细致的阅读和观察,从而导致此类试题得分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不要把做实验当成一种游戏。要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引起哪些问题。7. (31)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一年四季向全国各地提供大量的新鲜水果、蔬菜。种植水果、蔬菜少不了肥料。下列化肥中属于氮肥的是
A.KCl B.CaSO4
C.CO(NH2)2 D.Ca(H2PO4)2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让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和作用,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N、P、K肥的方法。正确答案应为C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得分率相对较高。但由于部分考生没有搞清楚氮肥料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在平时教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应该加强对比记忆,不妨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巩固,有时形象直观的手段或许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要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堂上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三农”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如果要做一个农民,就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
8.(38) 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冰水



图A 图B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了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当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温度改变时,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没有固体析出,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有固体析出,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改变了。正确答案应为A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所说难度不大,但是由于考生并未真正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这道题设计时为非送分题,所以答错的同学较多。
建议: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几乎每年都要涉及,此类习题始终都是考生的软肋,因此在加强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9. (32)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糖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食用适量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可预防夜盲症
C.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C
D.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免疫力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糖类、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了均衡营养,还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蔬菜。正确答案应为D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教师平时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部分学生出错,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建议:此类习题难度虽说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容易被师生所忽略,但从这几年我省命题的情况来看,营养素与人体健康一直是命题的一个热点。因此在复习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常见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作出准确判断。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展示:
(1)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2)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3)资料:硫磺熏制的白木耳。
(4)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5)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6)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学后还让同学们反思:
(1)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2)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择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10. (46)有一批铁质螺丝钉已经开始生锈,你能用化学方法除锈,并做防锈处理吗?请简要写出你的做法。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金属的防护,从学生生活中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简要写出你的做法” 其实是把“除锈” 、“防锈” 的原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转化。正确答案应为:铁锈可溶于盐酸,先用盐酸把铁锈除去,用水清洗并擦拭干净,然后再涂油或密封保存或涂油漆等。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尽管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一些,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失分主要在于用酸除锈后不用清水清洗、擦干;其次是除锈方法不对。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言不由衷,词不达意,错别字多,化学用语很不规范等。个别考生胡乱写乱涂。
建议:金属部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考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对成绩的好坏起决定作用。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感知熟悉学生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何生锈、在何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因此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样品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利用好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法中适当处理好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11. (45)现有NaCl、H2O、Cu、CaO、H2 、CaCO3六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这些物质分类:
(1)单质:
(2)氧化物
(3)常见的盐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物质进行考查。(课标: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正确答案应为:(1)Cu H2
(2)H2O CaO (3)NaCl CaCO3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出现最多的错误是许多学生对“氧化物” 、“含氧化合物” 区分不清,把CaCO3当作氧化物,其次是化学式的书写很不规范。
建议:(1)教师要注重平时的教学反思;
(2)加强化学用语教学,强化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训练;
(3)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化学学科的规范语言、归纳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4)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常犯、易犯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纠正。12. (41)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
部分文字说明如下表:从说明中可知:(1)“加碘盐”属于 物
(填“纯净”戓“混合物”);
(2)碘酸钾的化学性质是 。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考查物质的分类和物质化学性质的题。
正确答案应为:(1)混合物(2)见光或受热易分解。阅卷反馈信息:本题中(1)问是开门见山的。二选一,很容易,稍微学习都会掌握,因此答对率高;(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碘的储藏方式“密封避光、防潮”凭信息回答它的化学性质,光有生活经验不行,还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有机结合。虽然有较大的难度,但是还有不少学生表现出色。除了标准答案“见光分解;受热易分解”外,还出现40多种或对或错的答案。如受温度影响大,温度高时容易分解;不稳定,容易发生反应;不稳定,见光,易高温分解;受热易分解,属于盐类物质;防空、防潮、防分解;温度高和易潮易分解;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发生潮解;在高温下易分解,易气化分解;活泼易光解易潮解等。
建议:从近三年中考填空题阅卷工作来看,我省化学基础教育:(1)尽管一年比一年低分的人数减少一些,但是落后面还是很大,题型开放,需要知识迁移,许多学生很不适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情感教育教学渗透到课中课后,排好互动环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规范化学用语,多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13..(50)计算题:100 g稀盐酸恰好跟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求:
(1)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方法点拨:2008年的计算题具有看似简单实为考查的知识点多的特点,要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计算,评卷过程需要教师面对学生答案依据评分标准,公平准确打分的难度增大,评卷过程要求较高。正确答案应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4.6g。阅卷反馈信息:本题满分人数约占10%左右,大多数答对的学生能按评分标准要求完整作答,说明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要求,有少部分学生能采用其它方法作答:
(1)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
(2)利用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3)利用分子、原子的关系进行计算。
这些同学能灵活利用某一原理做到“一题多解”。这启迪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化学量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
但是零分人数约占50%左右,这是让人感到很难过的数字。
建议:零分人数约占50%左右,这是在全日制教育下出现的“盲点”,这些学生基本上是不作答,很明显,这是个学习态度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反映,这确实引起更深层的思考。作为教师该怎样为消除这种现象而努力呢?答题过程出现错漏多,基本上每个步骤都有相当学生平分了错误,是否说明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该做的事没有做好呢?2008海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全部实施新课程的第二年,在这一背景下,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依照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则,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并结合2008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努力为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部分 试题结构和特点
我省2008年的化学试卷仍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各种题型所占的分值分别为42分、24分、18分、14分、12分。2008年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要求试题主要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38%(大约应是42分)、填空题约占18%(大约应是20分,实际命题为24分)、简答题约占22%(大约应是24分,实际命题为18分)、实验题约占10%((大约应是11分,实际命题为14分))和计算题约占12%(大约应是13分,实际命题为12分)。
2008年我省中招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仍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与前几年相比,试卷的结构和难度均未大起大落。“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更强,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07年略有升高,试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没有偏题、怪题。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有一种亲切感。总之,2008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覆盖面更广,既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试题的灵活性较以往更高,难度、广度都恰到好处,是一份质量优异的中招试卷。
2008年中考试题以各学科的基础内容为主,难度比例为7∶2∶1,即基础知识占70%,中等难度占20%,难题只有10%。在命题过程中,各学科均紧密联系汶川大地震、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等时政热点,以及以海南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为命题素材或背景资料呈现,但考察的内容仍然是学科的骨干知识和核心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
此外,探究性题型在今年的试题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在今年的化学实验题中,就考察了实验探究设计等探究性学习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008年中考命题在探究性题型的分值在10分左右,但随着考生对新课程的熟悉,今后将逐渐扩大探索性题型在考试中的比重和份量。
选择性和开放性是新课改的特点,新的化学课程相对于传统化学课程而言有很大的变化。新课程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今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这些方面恰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都比较差,所以面对这种试题学生就觉得非常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将课程内容与周围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事实为背景和载体,引出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增强这方面的相关知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教师还要善于从身边的现象和问题中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从化学的视角去分析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观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所学知识作答,从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海南的社会发展和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从而学会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试题的另一特色是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如有的试题让学生结合材料自己设计问题,然后以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试题一般没有固定标准答案,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 海南省各科中考成绩分析
海南省2008年中招数据库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和化学七个学科的数据以及省中小学统计报表。经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呈现如下:
(一)全省报考率
我省07到08年度初三在校生共143181人,今年报考人数为118430,报考率为82.7%。
(二)全省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及低分率
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分别指B等(原始分为630)以上、D等(原始分为560)以上、G等(原始分为420)以上和J等(原始分为273)以下人数占报考人数的百分比。
项 目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低分率
百分比
12.8%
23.1%
42.6%
33.2%
(三)全省各学科平均分及难度
学 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物理
化学
平均分
65.4
45.8
52.0
66.9
49.6
53.0
51.9
难 度
0.59
0.42
0.47
0.61
0.45
0.48
0.47
(四)各单位按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序
单位
报考率(%)
平均分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低分率(%)
综合评价指数
洋 浦
98.5
453.7
12.0
28.3
61.8
16.0
447.0
海口市
87.4
440.8
24.1
36.7
55.4
25.4
385.4
农 垦
92.4
405.9
12.8
24.4
46.3
26.4
375.2
琼海市
92.4
391.1
16.9
26.3
42.6
34.0
361.3
儋州市
83.1
419.7
12.8
25.0
49.6
22.5
348.7
文昌市
87.5
384.8
14.4
23.8
42.3
34.3
336.9
东方市
81.1
397.4
11.1
22.8
45.2
27.8
322.1
乐东县
85.1
376.5
7.0
16.5
39.7
30.7
320.2
澄迈县
95.5
330.0
9.8
18.7
34.5
46.4
315.2
屯昌县
94.2
325.2
6.8
15.1
32.9
46.8
306.4
三亚市
77.0
384.0
13.2
23.1
41.9
34.6
295.6
万宁市
76.8
370.2
9.8
20.3
39.8
35.6
284.3
临高县
86.7
326.5
8.0
16.9
32.1
48.2
283.0
昌江县
83.3
338.6
4.5
12.4
32.0
40.4
282.0
白沙县
79.5
335.4
5.0
10.7
28.8
41.1
266.6
陵水县
83.8
316.1
4.6
10.4
26.3
47.0
265.0
定安县
76.4
339.9
8.0
17.7
36.6
43.8
259.7
琼中县
77.2
317.4
3.3
8.4
23.9
44.2
245.1
五指山市
87.6
274.4
2.5
5.2
16.4
58.1
240.4
保亭县
65.9
326.9
3.3
7.8
24.4
40.1
215.3
厅直属各中学七科原始分总分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
说明: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以初三报考人数为基数计算。
单 位
平均分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低分率(%)
海南实验中学
604.6
53.7
70.9
90.8
1.6
国兴中学
554.3
43.3
58.8
78.4
6.2
海师附中
534.7
35.1
49.3
76.6
4.4
海南二中
467.6
17.3
34.8
60.6
9.9
(五)全省各市县(单位)七科原始分平均分比较
说明:表格中上面的数据为平均分,下面的数字为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号。
单 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物理
化学
海口市
72.9
2
54.8
2
60.8
1
73.4
2
59.9
1
60.1
2
58.9
2
三亚市
66.2
6
44.3
8
51.9
9
68.5
6
48.1
8
52.7
7
52.3
7
五指山市
49.6
20
25.7
20
36.9
20
53.3
20
32.9
20
38.1
20
37.9
20
文昌市
66.2
6
47.3
6
53.6
5
66.1
9
50.2
6
51.6
9
49.2
9
琼海市
66.6
5
46.5
7
55.8
3
69.0
5
50.9
5
51.7
8
50.7
8
万宁市
63.0
9
44.3
8
52.1
8
64.2
10
47.7
9
50.1
10
48.9
10
屯昌县
56.6
17
37.5
14
45.3
13
57.4
17
41.2
14
44.1
16
43.0
17
定安县
57.2
15
39.5
11
47.9
11
58.9
16
44.5
11
46.8
13
45.2
12
澄迈县
56.8
16
38.9
12
45.0
14
56.5
19
42.6
13
45.8
15
44.3
15
临高县
54.3
19
38.3
13
44.7
15
57.3
18
41.1
15
46.1
14
44.8
13
儋州市
70.0
4
51.4
3
52.8
7
73.4
2
54.4
3
58.9
3
58.8
3
保亭县
61.7
11
33.3
18
42.9
17
61.3
13
40.8
16
43.9
17
42.9
19
琼中县
58.6
14
32.6
19
42.9
17
60.3
14
36.1
19
43.9
17
43.0
17
白沙县
59.6
12
36.7
15
45.4
12
62.6
11
38.7
17
47.9
11
44.5
14
陵水县
56.2
18
33.8
17
41.4
19
59.0
15
38.5
18
43.7
19
43.5
16
昌江县
59.0
13
36.7
15
43.2
16
62.0
12
42.9
12
47.6
12
47.2
11
乐东县
62.8
10
43.6
10
51.0
10
67.4
7
45.8
10
52.9
6
53.1
6
东方市
66.1
8
48.9
4
54.0
4
67.1
8
49.8
7
55.6
5
55.9
4
洋 浦
77.4
1
57.1
1
57.4
2
78.4
1
59.4
2
64.1
1
60.0
1
农 垦
71.0
3
48.1
5
53.6
5
70.5
4
52.5
4
56.1
4
54.0
5
厅直属各中学七科原始分平均分比较
说明:表格中上面的数据为平均分,下面的数字为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号。
单 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物理
化学
海南实验中学
92.0
1
85.5
1
85.9
1
91.3
1
83.3
1
83.7
1
82.9
1
国兴中学
89.0
2
74.3
2
76.4
2
84.9
2
77.8
2
76.4
2
75.5
2
海师附中
85.0
3
72.3
3
75.7
3
84.0
3
75.7
3
73.1
3
68.9
3
海南二中
77.9
4
58.4
4
59.5
4
75.9
4
65.5
4
64.3
4
66.0
4
(六)全省各分数段(原始分)人数分布
说明:按实际报考人数统计。图中纵坐标为人数,横坐标为分数段。
1、2008年全省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每10分一段)
2、2008年全省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每100分一段)
3、2007和2008两年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比较(每100分一段)
(七)全省各学科各分数段(原始分)人数分布
1、语文
2、数学
3、英语
4、政治
5、历史
6、物理
7、化学
(八)全省各市县(单位)各分数段(原始分)人数分布
1、洋浦
2、海口市
3、农垦
4、琼海市
5、儋州市
6、文昌市
7、东方市
8、乐东县
9、澄迈县
10、屯昌县
11、三亚市
12、万宁市
13、临高县
14、昌江县
15、白沙县
16、陵水县
17、定安县
18、琼中县
19、五指山市
20、保亭县
21、海南实验中学
22、国兴中学
23、海师附中
24、海南二中
全省各初中学校及格率从高到低前20名
县区
报考中学
报考总人数
及格总人数
及格率
全省合计
118433
50484
42.63
[1]海口市
[2325]美舍学校
30
30
100.00
[2]三亚市
[228]丹州中学
70
70
100.00
[3]海口市
[2029]湖南师大附中
281
277
98.58
[4]海口市
[2328]海口一中
245
240
97.96
[5]海口市
[2318]海南侨中
846
810
95.74
[6]海口市
[2046]国科园学校
137
128
93.43
[7]海口市
[2057]景山学校
99
91
91.92
[8]海口市
[2001]海南实验中学
739
671
90.80
[9]琼海市
[626]嘉中海桂学校
899
813
90.43
[10]儋州市
[1232]海中东坡学校
238
215
90.34
[11]陵水县
[1621]小太阳学校
31
28
90.32
[12]农垦
[3054]八一中学
369
328
88.89
[13]海口市
[2321]景山海甸分校
43
38
88.37
[14]东方市
[1902]铁路中学
346
304
87.86
[15]儋州市
[1201]那大二中
686
596
86.88
[16]农垦
[3095]八一糖中
341
296
86.80
[17]屯昌县
[801]屯昌中学
394
341
86.55
[180]农垦
[3008]实验中学
309
265
85.76
[19]海口市
[2041]昌茂学校
103
87
84.47
[20]海口市
[2008]海口九中
1073
906
84.44
2008年中考各初中学校良好率从高到低前20名
县区
报考中学
报考总人数
良好总人数
良好率
全省合计
118433
27323
23.07
[1]海口市
[2325]美舍学校
30
30
100.00
[2]三亚市
[228]丹州中学
70
67
95.71
[3]海口市
[2328]海口一中
245
216
88.16
[4]海口市
[2318]海南侨中
846
721
85.22
[5]海口市
[2029]湖南师大附中
281
234
83.27
[6]海口市
[2057]景山学校
99
76
76.77
[7]儋州市
[1232]海中东坡学校
238
176
73.95
[8]海口市
[2046]国科园学校
137
101
73.72
[9]琼海市
[626]嘉中海桂学校
899
653
72.64
[10]海口市
[2001]海南实验中学
739
524
70.91
[11]东方市
[1902]铁路中学
346
238
68.79
[12]儋州市
[1201]那大二中
686
459
66.91
[13]农垦
[3001]农垦中学
738
478
64.77
[14]海口市
[2008]海口九中
1073
679
63.28
[15]文昌市
[501]文昌中学
815
508
62.33
[16]临高县
[1101]临高中学
427
260
60.89
[17]海口市
[2028]福安中学
10
6
60.00
[18]海口市
[2010]市十一中
161
96
59.63
[19]农垦
[3008]实验中学
309
182
58.90
[20]海口市
[2002]国兴中学
97
57
58.76
2008年中考平均分从高到低前20名
县区
报考中学
报考总人数
平均分
全省
118433
384.67
[1]三亚市
[228]丹州中学
70
673.77
[2]海口市
[2325]美舍学校
30
661.10
[3]海口市
[2318]海南侨中
846
645.06
[4]海口市
[2328]海口一中
245
642.06
[5]海口市
[2029]湖南师大附中
281
629.65
[6]儋州市
[1232]海中东坡学校
238
620.62
[7]海口市
[2001]海南实验中学
739
604.60
[8]海口市
[2057]景山学校
99
604.38
[9]琼海市
[626]嘉中海桂学校
899
602.76
[10]海口市
[2046]国科园学校
137
597.87
[11]东方市
[1902]铁路中学
346
585.95
[12]儋州市
[1201]那大二中
686
579.86
[13]海口市
[2008]海口九中
1073
575.71
[14]农垦
[3001]农垦中学
738
574.32
[15]文昌市
[501]文昌中学
815
568.44
[16]农垦
[3008]实验中学
309
560.60
[17]农垦
[3095]八一糖中
341
558.13
[18]三亚市
[201]实验中学
1101
555.63
[19]海口市
[2002]国兴中学
97
554.26
[20]农垦
[3054]八一中学
369
553.16
[1]海口市
[2070]智力中心
3
618.33
[1]海口市
[2307]华泰学校
4
567.75
[1]海口市
[2090]海联实验
3
558.00
全省优秀率前20名学校
县 区
学 校
报考总人数
优秀人数
优秀率(%)
全省合计
118433
15218
12.85
1三亚市
丹州中学
70
61
87.14
2海口市
美舍学校
30
23
76.67
3海口市
海南侨中
846
594
70.21
4海口市
海口一中
245
166
67.76
5儋州市
海中东坡学校
238
153
64.29
6海口市
湖南师大附中
281
169
60.14
7海口市
景山学校
99
58
58.59
8琼海市
嘉中海桂学校
899
499
55.51
9厅直属
海南实验中学
739
397
53.72
10东方市
铁路中学
346
166
47.98
11儋州市
那大二中
686
325
47.38
12文昌市
文昌中学
815
385
47.24
13海口市
国科园学校
137
64
46.72
14海口市
海口九中
1073
497
46.32
15农 垦
农垦中学
738
335
45.39
16厅直属
国兴中学
97
42
43.30
17临高县
临高中学
427
177
41.45
18农 垦
实验中学
309
128
41.42
19海口市
福安中学
10
4
40.00
20海口市
市十一中
161
64
39.75
2008年中考各初中学校平均分从低到高前20名
县区
报考中学
报考总人数
平均分
全省
118433
384.67
[20]定安县
[915]富文中学
24
148.96
[19]昌江县
[1707]耐村中学
43
168.23
[18]五指山市
[308]毛道中学
93
172.53
[17]临高县
[1110]美夏中学
35
173.49
[16]琼海市
[620]新市中学
73
182.30
[15]五指山市
[307]红山学校
36
185.33
[14]五指山市
[306]畅好学校
49
185.39
[13]东方市
[1918]江边中学
34
185.82
[12]澄迈县
[1012]石浮中学
68
188.15
[11]东方市
[1913]天安中学
111
188.74
[10]东方市
[1915]中沙中学
52
189.29
[9]昌江县
[1714]七叉中学
130
195.26
[8]定安县
[914]坡寨中学
53
196.49
[7]陵水县
[1615]田仔中学
117
197.29
[6]定安县
[917]龙州中学
29
198.10
[5]屯昌县
[807]坡心中学
90
198.63
[4]澄迈县
[1015]仁兴学校
74
198.86
[3]临高县
[1107]调楼中学
231
200.71
[2]海口市
[2074]三门坡中学
40
207.18
[1]三亚市
[212]羊栏中学
252
209.88
2008年海南省农垦中考各中学考试成绩
中学名称
毕业人数
应报考数
总等级
化学
名次
平均分
名次
平均分
农垦中学
781
703
1
63.20
2
7.09
实验中学
330
297
2
59.83
1
7.34
八一中学
400
360
3
57.61
3
6.10
八一糖中
400
360
4
54.86
4
5.98
邦溪中学
87
78
5
50.96
7
5.72
南新农场
109
98
6
50.28
5
5.80
福报中学
30
27
7
49.52
6
5.78
龙山中学
30
27
8
47.15
10
4.74
红岗中学
56
50
9
46.68
8
5.42
乐中中学
89
80
10
44.04
9
5.39
畅好中学
72
65
11
41.72
18
4.05
保国中学
102
92
12
41.71
13
4.28
保亭所中学
28
25
13
41.52
12
4.40
白沙中学
82
74
14
40.81
14
4.24
牙叉中学
72
65
15
40.77
15
4.20
珠碧江中学
66
59
16
39.92
55
3.10
龙江中学
223
201
17
39.42
19
3.90
新进中学
134
121
18
39.25
17
4.12
三江中学
50
45
19
38.93
21
3.89
新伟中学
44
40
20
38.45
41
3.40
新星中学
229
206
21
37.77
33
3.59
南林中学
233
210
22
37.55
35
3.56
桂林洋中学
208
187
23
37.37
34
3.57
红明中学
156
140
24
37.31
28
3.69
南方中学
63
57
25
36.75
25
3.75
南滨中学
174
157
26
36.29
22
3.85
南茂中学
204
184
27
36.18
38
3.46
通什茶场中学
26
23
28
35.96
16
4.13
岭头中学
48
43
29
35.86
30
3.67
新中中学
221
199
30
35.56
31
3.65
卫星中学
70
63
31
35.21
37
3.48
东兴中学
287
258
32
34.83
39
3.44
立才中学
140
126
33
34.71
26
3.75
蓝洋中学
103
93
34
34.45
49
3.27
乌石中学
110
99
35
34.43
50
3.16
乐光中学
134
121
36
34.28
44
3.35
金波中学
85
77
37
34.26
23
3.82
阳江中学
205
185
38
34.05
29
3.68
南俸中学
60
54
39
33.78
46
3.31
乘坡中学
40
36
40
33.64
32
3.64
长征中学
45
41
41
33.51
11
4.44
南岛农场
136
122
42
33.42
42
3.39
山荣中学
56
50
43
33.38
67
2.58
东岭中学
131
118
44
33.25
40
3.41
黄岭中学
63
57
45
33.02
36
3.56
金江中学
120
108
46
32.94
27
3.73
红岭中学
129
116
47
32.81
48
3.28
芙蓉田中学
79
71
48
32.68
54
3.10
南田农场
239
215
49
32.66
59
2.94
三道中学
72
65
50
32.63
43
3.38
西联中学
226
203
51
32.18
66
2.77
昆仑中学
142
128
52
32.17
52
3.12
广坝中学
103
93
53
32.04
45
3.33
东升中学
57
51
54
31.63
20
3.90
红华中学
614
552
55
31.38
24
3.79
西华中学
298
268
56
31.22
53
3.11
西培中学
372
335
57
31.09
63
2.86
新盈中学
119
107
58
30.89
47
3.29
中建中学
126
113
59
30.81
64
2.81
保显中学
122
110
60
30.44
51
3.15
中坤中学
95
86
61
29.48
72
2.40
晨星中学
78
70
62
29.36
60
2.91
中瑞中学
78
70
63
29.17
79
2.21
大岭中学
50
45
64
29.13
58
3.00
西达中学
150
135
65
29.07
65
2.79
东太中学
63
57
66
28.95
56
3.04
东红中学
51
46
67
28.09
68
2.52
西庆中学
235
212
68
28.08
74
2.34
东昌中学
119
107
69
27.62
69
2.51
西流中学
174
157
70
27.38
62
2.89
抱伦中学
63
57
71
27.33
75
2.33
和岭中学
139
125
72
27.30
70
2.50
罗豆中学
94
85
73
26.81
73
2.40
红光中学
364
328
74
26.50
57
3.01
东平中学
174
157
75
25.70
81
2.10
红泉中学
51
46
76
25.54
82
2.00
加来中学
438
394
77
25.37
61
2.90
金鸡岭中学
62
56
78
24.84
80
2.11
大丰中学
57
51
79
24.82
77
2.31
加钗中学
89
80
80
24.36
71
2.44
红林中学
44
40
81
23.95
78
2.30
南平中学
235
212
82
22.91
83
1.90
南吕中学
53
48
83
19.56
85
1.73
橡胶所
23
21
84
19.38
90
1.33
公爱中学
28
25
85
19.24
91
1.20
南阳中学
37
33
86
18.39
76
2.33
东路中学
44
40
87
17.98
89
1.35
东和中学
73
66
88
17.89
84
1.83
太平中学
38
34
89
16.79
86
1.53
金安中学
101
91
90
16.38
87
1.46
岭门中学
160
144
91
14.62
88
1.42
红田中学
73
66
92
14.55
94
0.97
广青中学
60
54
93
14.28
92
1.07
南海中学
169
152
94
12.11
93
0.97
第四部分 海南省2008年中考化学部分试题精析
1. 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台风 B.雪灾
C山体滑坡. D.森林火灾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应有新物质生成,很明显,D选项森林火灾体现物质的化学变化,所以应为正确选项。其他选项都是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均不符合题意。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的区别,主要观察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
2.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二氧化碳 .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空气主要成份,课本第27页对空气的主要成分已讲得很清楚,是送分题,学生上课只要留意听课或认真看书就可以了,答案选C。
阅卷反馈信息:此题难度不大,学生得分率较高,说明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学生对此题已经基本把握,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细心。
建议: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物质?
 【提问】①你能捕捉空气吗?
②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③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3)分组实验 
a.阅读课本P26~27“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
b.说说实验中的注意点;
c.分若干个实验小组,不同小组同学按下列两个实验装置图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记录实验现象。
3.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描述,根据实验可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燃烧后有少量灰烬;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粉燃烧蓝紫色火焰,放出刺激性气体;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学生得分率较高,主要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生能熟记常见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及产物,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比较熟练。
建议:教师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及产物的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验要与课堂教学同步。
4. 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糖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食用适量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可预防夜盲症
C.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C
D.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免疫力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些“说法”或“做法”的科学性,即是否符合化学原理。甲醛有毒,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有害健康,故选D。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中学教学中STS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与往年类似习题相比,由于把题干中的“正确”改为“不正确”,此题的难度有所降低。
建议: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尽量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用化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
5.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2NaI+Cl2==2NaCl+I2”是实验室从海藻中提取碘单质的反应方程式,它属于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思路方法点拨:2NaI+Cl2==2NaCl+I2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但同学们应知道这个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各是两种,并且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阅卷反馈信息:这四个反应都来源于教材,虽然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一般。学生误选B、D的较多。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理解初中化学中这四个基本化学反应类型,
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习,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
6. 现有下列几种常见实验装置
(1)写出D装置中a的仪器名称 ;
(2)用双氧水(H2O2)溶液和MnO2 作用制取氧气(包括收集装置),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形象直观。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既要遵守合理性原则,又要体现安全性。(1)正确答案应为集气瓶;(2)正确答案应为B C或 BD
阅卷反馈信息:这五个个实验装置都来源于教材,虽然难度不大,但得分率一般。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看图,有些学生也不理解题意。这道题有一定的区分度:80%左右的学生都能得到3分以上,35%左右的学生能得到7分以上,得到10分的学生约10.5%,得到11分以上的学生不到4%,满分14分的学生就只有约2.7‰。
建议:实验基本操作是中招考试中一定涉及的内容,尽管此类试题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在学习中缺乏耐心细致的阅读和观察,从而导致此类试题得分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不要把做实验当成一种游戏。要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引起哪些问题。
7. 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一年四季向全国各地提供大量的新鲜水果、蔬菜。种植水果、蔬菜少不了肥料。下列化肥中属于氮肥的是
A.KCl B.CaSO4 C.CO(NH2)2 D.Ca(H2PO4)2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让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和作用,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N、P、K肥的方法。正确答案应为C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得分率相对较高。但由于部分考生没有搞清楚氮肥料的概念、化学式的书写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在平时教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应该加强对比记忆,不妨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巩固,有时形象直观的手段或许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要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堂上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三农”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如果要做一个农民,就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
8. 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了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当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温度改变时,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没有固体析出,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有固体析出,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改变了。正确答案应为A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所说难度不大,但是由于考生并未真正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这道题设计时为非送分题,所以答错的同学较多。
建议: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几乎每年都要涉及,此类习题始终都是考生的软肋,因此在加强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9. 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糖类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食用适量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可预防夜盲症
C.常食新鲜蔬菜、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C
D.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免疫力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糖类、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了均衡营养,还需要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蔬菜。正确答案应为D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反映出教师平时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部分学生出错,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
建议:此类习题难度虽说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容易被师生所忽略,但从这几年我省命题的情况来看,营养素与人体健康一直是命题的一个热点。因此在复习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常见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作出准确判断。教学中可用多媒体展示:
(1)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
(2)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
(3)资料:硫磺熏制的白木耳。
(4)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
(5)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
(6)关注居室装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
学后还让同学们反思:
(1)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2)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择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
10. 有一批铁质螺丝钉已经开始生锈,你能用化学方法除锈,并做防锈处理吗?请简要写出你的做法。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金属的防护,从学生生活中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简要写出你的做法” 其实是把“除锈” 、“防锈” 的原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转化。正确答案应为:铁锈可溶于盐酸,先用盐酸把铁锈除去,用水清洗并擦拭干净,然后再涂油或密封保存或涂油漆等。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尽管难度不大,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出一些,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失分主要在于用酸除锈后不用清水清洗、擦干;其次是除锈方法不对。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言不由衷,词不达意,错别字多,化学用语很不规范等。个别考生胡乱写乱涂。
建议:金属部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考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对成绩的好坏起决定作用。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感知熟悉学生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何生锈、在何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因此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样品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利用好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法中适当处理好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
11. 现有NaCl、H2O、Cu、CaO、H2 、CaCO3六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将这些物质分类:
(1)单质:
(2)氧化物
(3)常见的盐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物质进行考查。(课标: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正确答案应为:(1)Cu H2 (2)H2O CaO (3)NaCl CaCO3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出现最多的错误是许多学生对“氧化物” 、“含氧化合物” 区分不清,把CaCO3当作氧化物,其次是化学式的书写很不规范。
建议:(1)教师要注重平时的教学反思;
(2)加强化学用语教学,强化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训练;
(3)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化学学科的规范语言、归纳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4)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常犯、易犯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纠正。
12. 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表: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
储藏方式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从说明中可知:(1)“加碘盐”属于 物(填“纯净”戓“混合物”);(2)碘酸钾的化学性质是 。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是考查物质的分类和物质化学性质的题。正确答案应为:(1)混合物(2)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中(1)问是开门见山的。二选一,很容易,稍微学习都会掌握,因此答对率高;(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碘的储藏方式“密封避光、防潮”凭信息回答它的化学性质,光有生活经验不行,还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有机结合。虽然有较大的难度,但是还有不少学生表现出色。除了标准答案“见光分解;受热易分解”外,还出现40多种或对或错的答案。如受温度影响大,温度高时容易分解;不稳定,容易发生反应;不稳定,见光,易高温分解;受热易分解,属于盐类物质;防空、防潮、防分解;温度高和易潮易分解;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发生潮解;在高温下易分解,易气化分解;活泼易光解易潮解等。
建议:从近三年中考填空题阅卷工作来看,我省化学基础教育:(1)尽管一年比一年低分的人数减少一些,但是落后面还是很大,题型开放,需要知识迁移,许多学生很不适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情感教育教学渗透到课中课后,排好互动环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规范化学用语,多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13..计算题:100 g稀盐酸恰好跟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求:
(1)生成氯化钠的质量: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方法点拨:2008年的计算题具有看似简单实为考查的知识点多的特点,要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计算,评卷过程需要教师面对学生答案依据评分标准,公平准确打分的难度增大,评卷过程要求较高。正确答案应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4.6g。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满分人数约占10%左右,大多数答对的学生能按评分标准要求完整作答,说明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要求,有少部分学生能采用其它方法作答:
(1)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
(2)利用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3)利用分子、原子的关系进行计算。
这些同学能灵活利用某一原理做到“一题多解”。这启迪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化学量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
但是零分人数约占50%左右,这是让人感到很难过的数字。
建议:零分人数约占50%左右,这是在全日制教育下出现的“盲点”,这些学生基本上是不作答,很明显,这是个学习态度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反映,这确实引起更深层的思考。作为教师该怎样为消除这种现象而努力呢?答题过程出现错漏多,基本上每个步骤都有相当学生平分了错误,是否说明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该做的事没有做好呢?
课件25张PPT。谈谈2009年海南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命题方向及专题复习 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毕业升学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依据的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和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省的实际情况。全省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一、2009年命题的指导思想:1.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即要求初中毕业生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各学科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社会现象。 2.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有利于普通高中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学生,实现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命题,并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畴内适当设置开放性试题,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水平。二、命题的基本原则1. 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由全省统一组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体育。其中物理与化学合场合卷,生物与地理合场合卷,政治与历史合场合卷开卷。但从2008年开始生物与地理考试不列入总分,仅参考用,恐怕这对以后的生物与地理教学会有影响了。 2. 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海南省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各学科考试说明》的通知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以能力和教育价值立意,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出偏题、怪题。外语听力、理化实验要有一定比例的内容。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按指定完成数量的110%超量设置试题,以增强试题样本的代表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展示特长与潜能的机会。3. 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特别应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应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三、2009年试卷结构与试题内容会符合以下四项基本规定1.符合《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一级主题五个。包括①科学探究、②身边的化学物质、③物质构成的奥秘、④物质的化学变化、⑤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共有十八个。命题内容绝对不会超越内容标准规定的范围。 2. 2009年的《考试说明》与2008年差别不会太大,题型分值比例大约是课选择题约占38%、填空题约占18%、简答题约占22%、实验题约占10%、计算题约占12%。根据分值比例,经过适当调整,确定好题型的分值:选择题42分、填空题20—22分、简答题18—24分、实验题12—14分、计算题12分。题型分值确定,小题量的确定即容易了。总之,题型的分值是确定题量的依据。3. 要符合《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试题难度(2007-2008年规定全省各科平均0.6,往年规定0.65)与易、中、难比例(7∶2∶1)较易题约占70%;中等难度题约占20%;较难题约占10%,全卷试题总难度控制在0.60左右。命题老师要把《考试说明》的规定,落实到《课程标准》目标的要求上,首先弄清楚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知道的、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认识的、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应用的。易、中、难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进行选择。试题的难度是根据命题老师多年的命题经验预计。4.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标准”的分值比例,近几年规定的“内容标准”的分值比例大约是:①身边的化学物质43%、②物质构成的奥秘25%、③物质的化学变化20%、④化学与社会发展12% 。命题组首先根据分值比例,确定各一级主题的分值:①身边的化学物质46—47分、②物质构成的奥秘26—27分、③物质的化学变化21—22分、④化学与社会发展13—14分,分值是确定一级与二级主题呈现机率的依据。
身边的化学物质(占总题量的43% 约46-47分)根据考纲说明,把各 面的问题都列出表格来供同学复习使用,让同学们知道在中考复习中重点在哪里,具体列表如下:物质构成的奥秘(占总题量的25%,约26-27分)探究与实验化学与社会发展(占总题量的12%,约13-14分)物质的化学变化(占总题量的20%,约21-2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