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分析08试题 确立复习策略赣州七中 熊燕 2009.3.19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
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
新的高楼大厦”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一、2008年江西赣州考区
中考试题分析二、2009年中考化学 复习策略1、紧扣课程标准,坚持发展为本2、坚持能力立意,突出 “三维目标” 3、内容科学,时代感强 4、 注重双基知识,体现学科特点(一)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特点一、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第18题:“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1)氟元素的 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X=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号);(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5)2008年 5月,我省某地发生了氢氟酸(HF)泄漏,消防队员用熟石灰对泄漏点进行处理,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碾米 B.淘米
C.洗菜 D.酿酒 第1、2、3、4、5、9、12,还有16、17、18(5)、19(1)、20(3)、22、23、 24(3)、28、30等题,第3题:”安居乐业”。建筑材料有砖、钢筋、水泥、生石灰、大理石、PVC塑料(聚氯乙烯)等。对上述一些建筑材料主要成分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铁—单质 B.氧化钙—氧化物
C.碳酸钙—酸 D.聚氯乙烯—有机物第17题:“请将下列短文中带点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卫生部门用优氯剂(含氯元素 )、漂白粉对饮用水 等进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带点元素的化合价是 。” 说明: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硬度以金刚石
的硬度为10作标准。
(1)菜刀用铁做而不用铝做的主要原因是 ;
(2)表中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 ;
(3) ①中形成薄膜的化学方程式 ;
(4)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之所以有
先后,主要取决于 。如第23题:“请根据下表信息回答: 又如第24题:下表是几种可燃物在压强为101KPa时间的沸点。请你回答: (1)“祥云”火炬中的燃料含有C3H8,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X= ;
(3)打火机的燃料稍加压即可以液化,减压后(打开开关)液体又容易气化,遇明火即燃烧。上表中可做打火机燃料的是 ;
(4)请你从表中找出一条规律 。 ①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读表读图能力,从图表中获取化学信息…… 第22题:“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如果光室内着火,在逃离火场时,可用湿棉被盖在身上,躬身出去或爬出去。如果大火或烟雾已封锁房门出口,此时切不可打开房门,应关闭房内所有门窗,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请你根据灭火的原理说明湿棉被的作用 。27.(7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
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
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
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
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
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
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 (选填“b”或“c”)
端管口通入;(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
(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表略)(5)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
黑色固体。你认为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 。②设置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8.(6分)2008年春节前夕,我省遭遇冰雪灾害。为了清除道路上的冰雪,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工业盐融雪剂用于除冰。同学们从资料中得知:①使用工业盐融雪剂后,道路两旁树木、农作物大量死亡;②桥梁路面除冰不得使用工业盐融雪剂。
【提出问题】融雪剂对树木、农作物和桥梁为什么会
造成危害?
【查找资料】
(1)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和NaNO2;
(2)土壤盐碱化会造成树木、农作物死亡。
【作出猜想】猜想一:工业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猜想二:工业盐溶液对钢铁可能有更强的腐蚀性。
【实验探究】请你填空:评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 【反思与应用】对于道路除冰,请你提出更好的建议 。③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如第17、20、28等题。13.下列反应中,有单质出现,但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Cu+2AgNO3=Cu(NO3)2+2Ag
B.2Al+3H2SO4=2Al2(SO4)3+3H2↑
C.2Na2O2+2CO2=2Na2CO3+O2
D. 。
④特别注重对化学反应和化学用语的考查如第13、15、17、18(5)、19(2)、21、23(3)、24(1)(2)、26(3)、30等题,(1)联系实际,学以致用。5、创设真实情景 引导自主探究(2)自主选择,体现探究。 (3)注重过程,引导学法。(4)学生为本,关注情感。6、传承开放特色,张扬学生个性(1)开放题与探究题是江西中考化学试卷的传统特色(2)在实验操作中注意了细节考查(3)审题能力的考核要求有一定的增加(以下以赣州市某考点抽样的300份试卷进行分析)(二)试卷定量分析:1、题型及占分比例2、抽样成绩统计
(1)、总体情况(2)各小题难度分段统计全卷整体难度为0.581由难度统计表可以看出,各档次题的比例为50:39:11,与中考说明要求的55:30:15相比,增加了难度系数为0.4至0.84之间的中档题,减少了容易题和较难题,没有出现区分度差的难题。(3)各小题平均分的分布图(4)各小题难度系数的分布图(5)、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图(三)、学生答卷常见 错误分析1、具体典型错例如下:2、学生答卷常见错误分析原因(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不准确(2). 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3). 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差。(4). 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提高。如第6题:“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错选A;
第7题:“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
A.1个一氧化碳分子:Co
B.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C.3个亚铁离子:3Fe3+
D.4个氢原子:2H2”错选C;
第18题:“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
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1)氟元素的相对原
子质量为 ”
错答成19;
第19题:“硝酸易发生4HNO3 H2O+4X↑+O2↑
反应。
(1)硝酸应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原因是 ;
(2)X的化学式是 ”
错答为: (1) 硝酸放在棕色试剂瓶更安全,
(2) N2;如第17题:“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带点元素的化合价是 。” 错答成+1;
第18题:“ (5) 2008年5月,我省某地发生了氢氟酸(HF)泄漏,消防队员用熟石灰对泄漏点进行处理,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错写成 HF+CaOH=CaF+H2O;
第18(5)(5) 2008年5月,我省某地发生了氢氟酸(HF)泄漏,消防队员用熟石灰对泄漏点进行处理,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有比较多的同学就因为没有从卷头中的“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性”中,提取到氟化钙是难溶性物质这个信息点,漏写“↓”符号而被扣分。如第26题:“(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 ;(2)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错答为:(1)防止被风吹灭;(2)装置漏气;
第27题:“(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 ;(3)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错答为:(1)使试管冷却;(3)水蒸气。(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等等。
第28题:“【实验探究】猜想一的实验操作”简单的写成: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这暴露出不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注意实验探究,缺乏分析、比较、想像、联想的思维能力。二、 2009年中考化学复习策略(一)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T6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T29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到较稀的硫酸。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
(1)稀释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
(2)稀释时所需水的质量为 。 来源于人教版教材的习题和例题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核的构成,来源于人教版上册教材习题P721(1) 本题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考查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和稀释时所需溶剂的质量,来源于人教版下册教材P43例题2。T23请你根据下表信息回答:说明: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
(1)菜刀用铁制而不用铝制的主要原因是 ;
(2)表中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 ;
(3)①中形成薄膜的化学方程式 。 根据Al、Fe、Cu三种金属部分物理、化学性质,考查金属材料的作用,金属的物理特征,金属锈蚀等,题中的信息来源于人教版下册教材P3表8-1和P9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部分内容,题中的问题是人教版下册教材P3中的讨论题和P14题的习题1而改编的。 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内容T17请将下列短文中带点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卫生部门用优氯剂(含氯元素 )、漂白粉对饮用水 等进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带点元素的化合价是 。
根据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考查元素符号、化学式、元素的化合价等知识,题型与样卷四中的16题题型相似。T18 下图①、②中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X= ;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选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选填序号)。 考查根据元素周期表、粒子结构示意图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型与样卷六16题很相似。T21 左下图表示的是物质A—H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G都是单质,气体C常用于灭火,F是一种蓝色溶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请你回答:
(1)C的化学式 ,H可能是 ;
(2)写出标号①、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
③ ;④ 。 本题利用所学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三角型图案来源于人教版上册教材P122单元小结三左图,五边型中的物质与样卷五中的21题基本吻合这三道题都源于《中考说明》中的样卷题T16 化学源于生活,“柴、米、油、盐”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家庭兴建沼气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
(2)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 ;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易洗掉,原因是 ;
(4)市场上食盐的品种丰富,有碘盐、锌盐、钙盐、硒盐等。这些食盐中含的碘、锌、钙、硒等是指 (选填“原子”、“离子”、“元素”、“单质”)。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源来自于中考复习研讨会中的优秀试题征题。 光照
T19 硝酸容易发生4HNO3=====2H2O+4X+O2↑反应。
(1)硝酸应盛放在棕色瓶中,原因是 ;
(2)X的化学式为 。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与药品的存放,是根据中考复习研讨会中的征题改编而成的。源于中考复习研计会中的征题(二)切实抓好“三轮一冲刺”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三)单元与综合并进局部和整体齐抓(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五)复习时要创设情境,将化学用语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练习。 传说中,某年某月某日有一只代号为“盐酸”的喜羊羊来到了一片大森林前......HClCuCO2NaCl Fe2O3FeCuCO2H2SO4NaClCuNaOHH2SO4CO2NaClCaCO3H2SO4NaClCuCO2H2SO4入口出口小羊要选择哪条路才不会落入狼口呢?
请你给小羊找出其他几条路中谁是狼?
①②③④⑤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的关键是化学式的书写,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再设置“化学游戏之化学式连连看”,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其乐无穷。例: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具体填写(1)一(6)组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并以此为例,再写出另外两组实例。
(1)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 不同。
(2)钠原子和氯原子:原子的 不同。
(3) CO和CO2:分子的 不同。
(4)酸溶液和碱溶液:所含的 不同。
(5)浓硫酸和稀硫酸: 不同。
(6)生铁和钢: 不同。
(7) 。
(8) 。1、利用“检索式”习题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 进行归类整理(六)经常性的进行开放题的训练例:若从硫酸、硫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铜、
六种溶液取出其中的两种,进行混合及有关实验,所观察到的
现象已记录在下表中。试根据各步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取出的两种溶液的可能组合(写溶质的化学式,有几组写几组):
(2)写出步骤________________ (3)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利用“讨论式”习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例: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
质量的1/1836。表2是教材中的一张表格。通过
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还能总结出:(1) 。
(2) 。
(3) 。3、利用“发现式”习题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1)讲究科学, 表述规范。(2)指导表达,培养能力。(3)中考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 (八)复习备考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七)加强规范练习,训练书 面表达,重视及时讲评 中考复习,
好比是师生合作的一曲交响乐;
对学生而言, 既是“合奏” ,也是“独奏” ,
不能忘我;
对教师而言, 既当“指挥” ,也当“观众”,
还是“评委”;
要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
而不是老调重弹等待休止符;
要用激情和信心去感染每一位“演奏者”;
而不能用怀疑和乏味去催眠任何一位听众;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中考的主旋律中弹奏出最强音!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