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实验室(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

文档属性

名称 走进化学实验室(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3-30 22: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和谐高效课堂课例/新授课/初中化学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课时)
单位:烟台六中 姓名;王青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进行药品的取用等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情感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等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训练。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材的使用:利用好课本上实验操作演示图,可以先让学生用双手根据图示方法一起进行比划演示,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生活中的事例为引子,迁移到本节课的实验操作上,体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强学生的探究欲。讨论、交流、探究、实际操作、猜想、展示为主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互学互教。
例如:学生分组交流花生油、酱油、香油、醋是在什么器皿中保存?盐、味精又在什么器皿中保存?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在家中容器中倒物品时,为什么瓶塞都倒放在桌面上?把花生油从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么?把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习惯性动作上升到理论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他们觉得学好化学并不难,化学实验操作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学情分析:
在小学和初中其他科学课程中,学生曾经做过不少实验,试验中也见过和使用过一些仪器,他们喜欢在实验室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这无疑为本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基础。学生在生物、物理学科试验中,也曾使用过本节课中的一些仪器,如:镊子、药匙、滴管、试管等,这就会因为教学要求不同,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为此,本节课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和目的性的认识,更应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在技能训练中,应将语言指导、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这几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材分析:
1、本设计是《初中化学》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2、本节课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放在第一单元,以主要课题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动手性、实践性、探究性的方向。
3、本节内容在学生认识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亲身体验做实验的乐趣,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野,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为化学思维的初步形成埋下了伏笔。
七、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家庭生活用品中固体、液体等调味品分别盛放在什么容器中?少量固体液体如何在不洒落的情况下转移到较小容器中?
引出课题————实验室中药品的取用。
引导学生形成定向动作————在问题引导下,理解操作任务和要求。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根据图片的规范操作,教师先进行示范。
学生手脑联系————利用课本“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原因,并利 用手进行比划演示。
形成技能————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同时老师及时纠错。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1、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2、追问盛放容器的区别?为什么?3、做家务时如何将粉末状固体倒进小口瓶子?从容器中转移物品时,为什么瓶塞都倒放在桌面上?[板书]一、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锌粒、大理石、碳酸钠。(展示提出问题):1、要将大理石(或锌粒)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如果我的药匙大头太大伸不进试管而小头又因为太小盛放药品太少不方便装药品怎么办?(教师总结) 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粒放入容器中,再把容器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粉末状药品可以用药匙取用(药匙头不合适可以用纸槽)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匙送入容器底部中,再把容器直立起来,以免药品沾到容器的壁上。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板书)(1)块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操作。3、展示几组“固体药品取用”的装置图,学生找出图中的错误并且改正。 分组交流讨论,然后相互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学生代表总结回答。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阅读教材P22,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学生代表总结回答。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用手比划规范操作。(分组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板书]2、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液体展示药品: 稀盐酸(提出问题):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饮料从大瓶中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2、(类比)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讨论):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4、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教师总结)取下瓶塞倒放桌面,标签对着手掌心,右手握瓶,口口相挨免外流,塞紧放回签向外。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2)滴管的使用(展示提出问题)1、 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2、 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教师总结):胶头滴管应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平放,更不要 倒置。滴加时把滴管悬空放在容器上方,垂直管口滴加。5、展示几组“固体药品取用”的装置图,学生找出图中的错误并且改正。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分组交流讨论,然后相互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学生代表总结回答。阅读教材P22,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倾倒液体、取用液体的方法,学生代表总结回答。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用手比划规范操作。(分组实验探究)用倾倒法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分组实验探究)用滴管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知识迁移,巩固提高。
【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 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1)块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 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细口瓶倾倒液体滴管的使用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教后反思:1、学生在参观了化学实验室后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学生自己相互讨论,想办法、找答案。2、本节课注重生活知识的应用,但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根据生活经验学生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的进行和知识的获取上虽会感到困难但也会得到喜悦,这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专家点评:一、从教学思想的方面来看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标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进行,那种不讲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仅以“双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绝不是好课。本课中,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由学生家庭生活中固体、液体调味品的取用为引子,引出引导学生形成定向动作在问题引导下,理解操作任务和要求。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根据图片的规范操作,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手脑联系,利用课本“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原因,并利用手进行比划演示。形成技能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同时老师及时纠错。并且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后,再展示几组错误的操作图,学生通过改错加深记忆。我认为本课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实现。二、 从教学内容的方面来看老师能研究学生,从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已有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能较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较好。三、 从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高涨,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在课堂上能做到动手、动脑,从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本课的学习效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下面提两点研讨的地方:1、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让学生规范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2、训练学生准确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化学思想,例如“滴管放在试管上边滴液体”,老师应及时校正,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出来,应说成“滴管垂直、悬空放在试管上边滴液体”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