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2(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两首 2(苏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3 18: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两首
《望洞庭》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