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考化学构想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程标准下中考化学构想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5-17 20: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新课程标准下中考化学构想一、2008年中考回顾
(一)命题的基本原则
1、以《宁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为指导,从我区化学教学的整体实际出发,既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又有利于高中学校选拔合格新生,同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深化课程改革。
2、严格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坚持“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科学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倡整合学科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
3、贯彻落实中考化学学科命题说明。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引导化学教学方式不断转变,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奠定基础。(二)试卷结构分析
1、基本情况
本科目与物理合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总分160分,其中化学占75分,试卷长度为16开4页,四大题20道小题。
2、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
从目标结构上看,全卷仍以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将《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科学态度、基本观点、情感、方法和能力等目标渗透在试题所设置的具体情境和内容之中,从三维目标上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内容结构上看,全面覆盖五个一级主题,涉及12个二级主题,共计47个得分点。
(2)试题类型
选择28分,填空15分,应用16分,实验探究16分。(三)试题分析
1、试题总体特点
为发挥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作用,确保课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化学试题的总体特点:一是严格依据课标,突出课标意识;二是注重基础知识,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三是突出实际应用,试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突出知识的应用,突出理解的重要性;四是重视探究,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充分反映学生的思维品质。2、分析
选择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的掌握、理解的准确程度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再现、再识别、运用的能力。
13道选择试题几乎涉及到初中化学课程的全部一级主题,覆盖面广,知识面宽。
体现新课程理念较好的试题
1.奥运火炬于200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我区传递,使用的燃料是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B.丙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丙烷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一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
9.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会成功的是( )
A.用铅笔芯作润滑剂打开锈锁
B.用碳酸饮料做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C.用铁钉等材料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锈斑得分率低的是如下试题
2.下列粒子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 B.H+ C.H2 D.2H
5.手机中的锂(Li)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Li+MnO2=LiMnO2此反应中锂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0→+1,则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A.-4→-2 B.0→+2 C.+2→+3 D.+4→+3
8.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哪一种粒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电子
12.下列各组区别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
B.用水区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C.用燃烧法区别棉线和羊毛线
D.用酚酞溶液区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13.用石灰浆粉刷不久的墙壁上掉下一块白色固体,为探究其成分,应选用的一组试剂( )
A.水、酚酞溶液、氯化钠溶液
B.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C.水、酚酞溶液、稀盐酸
D.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填空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初步综合运用能力
如14.学习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请你来解决厨房中的以下问题:
(1)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可选用厨房中的 。
(2)区分食盐和纯碱,除品尝外,还可选用厨房中的 。
(3)锅里的油着火了,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
(4)用大颗粒盐制盐水,为使其尽快溶解,可采用的两种方法是 、 。 得分率低的试题
15.酸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有比较广泛的用途。请你将学过的有关酸的性质与用途归纳整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应用题紧密联系实际,导引迁移应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将适量的小苏打(NaHCO3)与发酵的面粉混合揉匀,制作出的面包或馒头里有许多小孔,吃起来松软可口。小明同学对小苏打样品进行研究:①观察样品为白色粉末;②取少量样品放入适量水中,样品完全溶解;③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酸碱度,pH=11;④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⑤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内壁上有水珠。
请你根据小明同学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小苏打表现出的物理性质是 ;小苏打溶液的pH=11,说明其溶液呈 性;第⑤项研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其类型属于 反应。
(2)馒头或面包里形成许多小孔的重要原因是在制作过程中有 生成。生成这种物质的主要原因是 ;写出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请再举出小苏打在其他方面的一项具体用途: 。得分率低的试题
18.在科学实验中,常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备纯净的氢气,供研究工作使用。现电解1.8kg水,可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1)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除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外,请再用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列出算式即可)。实验探究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根据原理和要求选择药品进行研究。通过猜想与验证对科学探究的要素进行考查。
19.请你利用下列装置对O2、CO2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进行研究。
(1)用KClO3固体制取O2,应选用上图中的 装置(填编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B中反应,制取CO2并验证其有关性质,观察到试管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对此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3)如用C装置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 ,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与用KClO3制取O2相比,此方法的优点是 (写一个)。二、新课程标准下中考构想
(一)指导思想
1、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化学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2、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效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1.考试内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主题,“科学探究”主题的考查融入“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学习主题之中。
2.考试要求
“依据课标、注重基础、突出应用、重视探究”是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标
命题遵循课标中内容标准的要求,关注基本概念和原理,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尽可能体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2)注重基础要求
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避免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但注重基础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复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突出实际应用
将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考查。通过情景化的试题素材的设置,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设置具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索性,以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4)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开放性问题等过程,试题的设置不仅在形式上有新意,而且在答题要求上充分反映学生的思维品质。
(5)杜绝繁、偏、怪、试题,题量适中,难度适宜。 (三)试卷结构
题型有选择、填空、应用(包括简答、计算等)、实验探究。其中选择题约占40%,均为“四选一”,非选择题约占60%。(四)热点透视
1、试题突出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也称为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题、扇形题、发散题等,一般是指那些或正确答案不唯一,或是思维过程不唯一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方式有三种:一是条件开放(给定多余的条件或者没有限制条件),二是过程开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三是结果开放(可以得到并列的多个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方位理解试题,处理信息。例: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或发现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例如,(1)实验室制气装置都要检查气密性;(2)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溶液质量都增加。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试写出两条(不重复课本中已总结出的原理或规律):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试题突出科学探究性
这类试题通过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作出解释、得出结论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进行考查,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例:小红和小刚两位同学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的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1)小红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作出以下猜想:
①可能是碳;②可能是氧化铜;③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她作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认为猜想③可以排除,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①、②猜想,他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发现试管中溶液变蓝色,黑色固体全部溶解,你认为猜想__________正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由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因此小亮同学认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小丽同学不同意小亮同学的观点,认为能反应。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验证小丽同学的观点。
(1)[提出假设]NaOH溶液能与CO2反应。
(2)[实验验证]
(3)[总结反思]
实验证明NaOH溶液能与CO2反应。暴露在空气中的NaOH容易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所以NaOH应 保存。3、试题突出化学新信息新情境
信息给予题,又称化学新信息题、化学新情境题,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部分组成。此类试题能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利于选拔有潜能、有创造力的学生,符合中考命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的要求,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
例:“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提高原子的利用率,使原料中所有的原子全部转移到期望的产品中,实现“零排放”。下列反应符合“绿色化学”这一特点的是( )
A.工业冶铁:Fe2O3 + 3CO = 2Fe +3CO2↑
B.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
C.用生石灰制熟石灰:CaO + H2O = Ca(OH)2
D.工业上制烧碱:
Na2CO3 + Ca(OH)2 = 2NaOH + CaCO3↓分析:此题理念新,是一道发现式考题。该题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提炼出有用信息,通过化学方程式直观感受到零排放的含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并注意隐含条件的应用。渗透了“绿色化学”这一化学发展的意义和发展方向。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鸟巢”的外层就是用一根根钢筋象编篮子一样编织起来的,形成了一个科学有序的空心外罩。
(1)“鸟巢”_____(填“能”或“不能”)用生铁来编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钢铁生锈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情境新,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知识落点低,考查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试题突出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试题突出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所考查的问题是学生需要或想知道怎样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使得解题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被评判的过程,而变成了一种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展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联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例:下列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是
A、霉变的大米
B、用工业盐(如亚硝酸钠)腌制的鱼
C、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鱿鱼
D、用食醋凉拌的黄瓜5、试题突出归纳和总结
归纳、总结性试题,是将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方面进行对比而进行命题的一类题型,这类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考点深,成为近年来的中考热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形成知识块,准确、快速地解答问题。例:下列各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CaO、Na2O、CO2、CuO;S、C、P、Cu;O2、MgCl2、Na2SO4、KNO3;HCl、H2O、H2SO4、HNO3。
(1)这四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的物质,颜色为绿色,该物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例:我们学习过以下常见的酸、碱、盐:HCl、H2SO4 、NaOH 、Ca(OH)2 、Na2CO3 。请你归纳这五种物质能两两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共有( )
A.4组 B.5组 C.6组 D.7组
分析:此题综合性强,全面考查酸碱盐的性质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五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有较强的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三、依据《考试说明》,有效做好复习教学
(一)强化课标意识
1、合理整合三维目标,防止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中考化学复习必须全面关注三维目标,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整合,进一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在进行知识梳理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而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有机融入,使过程与方法更加明确具体,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对化学学科及其化学学习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2、准确把握目标层次,防止逾越课标要求的超标复习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目标要求虽是初中化学教学应达到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却是中考化学不应逾越的最高要求。平时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甚至提高目标层次,拔高教学要求,但在中考复习时,应注意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要防止因对超标内容和习题的关注和强化而干扰正常复习和误导学生,应引导学生把有限的精力和宝贵时间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感悟上。(二)突出主干知识
1、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
一是“物质类”知识,包括氧气、二氧化碳、金属、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与用途,溶液的基本知识;二是“工具类”知识,包括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常见物质的俗名等;三是“规律类”知识,包括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一般规律,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初步规律等;四是“技能类”知识,包括化学用语的书写、数字意义、符号意义及运用,根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见化学仪器的识别和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常见物质的检验和区分等。2、过程、方法等策略性知识
一是研究物质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观察研究的方法(如实验现象的观察,图形、图像、图表的观察等),定量研究的方法(如物质组成的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等),对比研究的方法(如物质性质、制法、用途的比较,物质组成、结构的比较等),条件控制的方法(如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探究等);二是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包括“分类”的思想方法(如元素和物质的简单分类,典型变化的初步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分类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等;三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包括物质的“多样性”观念,微粒构成物质的观念,“物质是变化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等。3、情感、态度等价值性知识
一是常见物质的应用,包括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常见金属、酸、碱、盐的主要用途,常见合成材料的应用;二是化学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包括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有机物(如糖、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意义,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的伤害;三是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包括燃料燃烧的条件与应用,常见化学燃料的主要成分和新能源的开发等;四是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三废”处理的一般原则,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等。三、优化复习方式
1、重情景创设,在联系实际的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创设情景具有以下意义:①情景具有生动性,将化学知识的复习置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景中,既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又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②情景具有可变性,通过不同的情景呈现知识,既可以避免机械重复,提高学生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创设思维容量和力度不同的问题,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要;③情景具有针对性,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景中加以应用,能更好地突显知识,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真切的感受。2、重问题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
首先,问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中考化学复
习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课程基础上的一次全面复习,问题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还要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只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兼顾多方面要求,具有足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于度。
其次,中考化学复习中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不仅是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发散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往往还具有不同的思维起点,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四、重视练习质量
1、精选习题是提高练习质量的基础
教师在选题时要特别关注全面性、目的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全面性是指选题时要从有利于巩固双基、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等方面全面审视习题,要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全方位的关注习题的价值。目的性是指选题时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复习内容,针对中考考查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能力形成的关键点进行选题。典型性是指所选的习题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较高的思维含量和较大的拓展空间,要能够练一题带一片。多样性是指选题要兼顾各类题型,要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训练功能,尤其要重视那些具有时代特色,体现课改精神的新题型,如开放题、探究题、信息题。2、端正态度是提高练习质量的关键
首先,应重视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把握好习题难易度的同时严格控制习题的数量。习题太易,缺乏挑战性,则不能满足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也就难以激起学生练习的热情;习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习题量偏大,将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会引起学生反感而产生抵触情绪;习题量不足,将难以兼顾各类题型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巩固双基和提高认识,也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要结合具体问题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性和感悟练习的价值,促使学生各级主动地参与练习,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份习题。3、及时反馈是提高练习质量的保证
及时反馈的含义是指不仅要配合复习内容及时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及时检测自己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要在训练后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及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中考化学复习课上的习题讲评特别要重视有的放矢,要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薄弱环节,寻求解决方案。在讲评具体习题时,首先要“就事论事”,针对习题特点、题型特征,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析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讲授正确结果;其次要“借题发挥”,将问题进行拓展和升华,对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答问题的规律。 结束语:中考化学更加注重命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突出“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同时,中考化学在问题情境设置上将更具人性化和时代性,对中学化学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谢谢大家
期待您参与中考复习网络专题研讨活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