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湛江初中化学备考吴川会议材料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湛江初中化学备考吴川会议材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5-18 22:06:00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
2008年湛江市中考化学试
题分析与09年备考展望
一、总体评价1.严格以《湛江市2008年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
2.试卷结构、题量等与07年差异较大,难度与07年大体相同,但题量和阅读量略大。
3.考查内容覆盖面广,没有偏题、怪题,区分度好。
4.注重基础、关注时代、联系实际、突出能力。
5.命题者引导教学重视身边化学的意图鲜明。二、整体答题情况 从试题分布来看(见下表),试题考查的内容覆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5个一级主题和18个二级主题,重点考查了化学双基知识,突出考查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和用科学探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试题内容的分布 试题的难度适合,有良好的区分度,起到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与中考选拔的双重功效
四、试题的特点分析和考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备考建议。 (1) 大部分的题目与实际联系紧密,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具有时代的气息、地域的特点。1.右图是奥运火炬“祥云”的用料示意图,关于这 些物质及其相关的产物归类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烷(C3H8)属于单质
B.铝合金属于纯净物
C.丙烷燃烧生成的水属于氧化物
D.塑胶属于无机物
3.下列家庭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B.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 D.晾干湿衣服6.湛江早期铁路的修建常利用化学反应:2Al +Fe2O32 Fe + Al2O3来对铁轨进行焊接,该反应类型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7.为了防止汶川5.12地震灾后疫情的发生,解放军使用了大量
的NaClO来消毒,在该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1 B.+ 7 C.-1 D.+ 213.湛江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为了保护好我市环境
可采用的措施是( )
A.鼓励多使用私家车
B.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公共汽车燃料
C.露天焚烧垃圾
D.执行国家6月1日的“限塑令”以减少“白色污染”分析:这一类题目将课本的知识与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化学
联系起来,注重于基础知识在生活、社会、科学和生产实践活
动中的应用,关注社会热点,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
导学生重视身边化学的意图鲜明。
阅卷反馈信息:此类题作为选择题出现,难度不大,学生得分
率较高,说明湛江课改推行的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已经深入人心,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是粗心或基础太差。
建议: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焦点,关注日常生活,从中找
出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用化学知识来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对实验中的双基能力考查力度不变。 23.(9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1)写出B、C图中数字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已知甲烷在实验室中可用冰醋酸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取,则制取该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如有两个答案只须填写一个)
(3)若用B装置作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则B装置应如何改进?

(4)以下是某同学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找出他错误的操作: (填字母序号)。 A B C D E F G H I J K分析:这一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实验方面的双基能力,题
型常见,只须掌握常见的仪器名称和基本操作,就不难得出
答案。
阅卷反馈信息:该题的难度只有0.60,此类题目是中考必考的
内容,尽管此类试题比较简单,但是由于部分学生不够重视,
且在化学用语方面不规范,如将“长颈漏斗”写成“长颈漏筒”,
第(3)小问回答为“将棉花打进试管里”,导致得分不高,此外
在第16题这种纯粹考查化学符号的题目中,有21.24%的考生零
分;在第22题,学生答题时生成物中气体漏写“↑” ,Mn中右边
的小写n写得比左边的M还要大,这些应该引起我们对化学用语
的重视。
建议: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不要把做实验看作一种游戏,
在强化双基练习的同时要规范学生的化学用语。
(3) 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增大了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如第24、25题。 25.(7分)小明同学在研究某气体(纯净物)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将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铜丝表面由光亮的红色变为黑色;趁热将表面变黑的铜丝伸入盛有这种气体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表面的黑色又变为光亮的红色。
(1)上述变化中黑色物质是 (化学式)。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这种气体具有 性。
现要你确定该气体是什么物质,请用实验验证:
Ⅰ、提出假设。
Ⅱ、设计方案:将气体验纯后点燃,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
在火焰上,过一会儿,观察。接着迅速把烧杯倒过来,
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Ⅲ、现象与结论:
①现象: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无现 象,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出现白色浑浊。
结论:该气体是 (化学式)。
②现象: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无现象。
结论:该气体是 (化学式)。
(3)若趁热将表面变黑的铜丝插入某液体中,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的黑色又变为光亮的红色。该液体也可燃烧,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出现白色浑浊。则该液体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元素符号),可能含有的元素是 (元素符号)。分析:该类题目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问
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已学的各种知识,并会进行合理
推断,如24题,必须灵活运用“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解
题。
阅卷反馈信息:24题难度只有0.38,主要是探究分析能力不足,
平时对一些原理只是一知半解,未能深刻领会并灵活运用。
建议:①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实验
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
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
(4)不断创新命题,除基本核心内容考查不变外,
还根据高中阶段的特点,以前瞻的眼光考查了学
生自学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如第19、20题。19.(3分)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
用滴管向棉花滴1~2 滴水,棉花便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
将一小块金属钾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
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充满好奇的小青亲自进
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
奇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小明魔术失败的最可能原因是 ,
除此外,通常物质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条件 。
分析:19题中的钾与水的反应虽然初中没有学习过,但题目材
料给出了反应能使“棉花便立即燃烧起来”的信息,抓住这一点,
我们就应该想到要使棉花燃烧,已经有氧气了,还需要什么?
这样“放热”的答案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这类题目注重思维能力
和自学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热点物质,有利
于与高中化学要求的能力接轨。
阅卷反馈信息:19题难度只有0.41,20题难度只有0.35,这类
题目是近年中考化学中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说明学生的自
学、领悟能力和分析的能力较差。
建议:①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并通过专题的练习提高自
学能力、分析能力。②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更多地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归纳、表达。
(1)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能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的问题。
(2)注意09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如CO只要求考查毒性和可燃性,删去“能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某些二级主题的考查水平提高等,并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按说明中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3)注意重视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学生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4)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规范性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五、09年中考备考应注意的问题 六、09年中考试题展望 (1)与08年相比,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考查的 主要内容基本不变,考查的切入角度求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2)尽量压缩题量与阅读量,题目控制在26题。
(3)注重考查双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选择题的分布与分值尽量不变,其他题型也基本不变,倒数的第二题也是考查简单的计算。 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 吴川二中 黄日荣2009年调研考试化学试卷细目表
题型
考点
分布 分值
选择题(单项)
选择题(多项)
填空与简答题
实验与探究题
计算题
合计
32分
12分
35分
24分
13分
120分
物质
构成
的奥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7分
(23%)
2、微粒构成物质
3
9
3、认识化学元素
3
1
4、物质组成的表示
3
2
6
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
4分
(4%)
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3、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
1
身边
的化
学物

1、地球周围的空气
6
1
47分
(39%)
2、水与溶液
2
8
2
3、金属与矿物
3
1
3
4、常见的化合物
9
6
2
4
化学与社会发展
1、化学与能源
3
10分
(8%)
2、合成材料
3、化学物质与健康
3
4、保护环境
3
1
科学
探究
1、科学探究的理解
6
24分
(20%)
2、探究能力
10
3、实验基本技能
2
6
综合
8
8分
(7%)
备注
课件36张PPT。2009年化学科调研考试命题特点

2009年中考命题趋势分析湛江市麻章中学 吴锡江一、09年调研考试试题分析(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1.试卷的表观特征
09年调研考试试卷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量为6页26小题,其中选择题15小题,填空简答题6小题,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计算题为2小题。试卷的难易比例为:容易题60%,中等难度题30%,较难题10%。
试卷难度为:(全市平均分为分 )注:试卷的内容比例为: 见细目表 另外:由于湛江市各校学生情况差异较大,考试结果显示的难度有一定的差异。(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2.试卷的内容特征
(1) 试卷的题型为选择、填空(含简答和推断)、实验探究和计算。09年调研试卷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题型的赋分上都趋于合理。内容注重于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从试卷来看,实验探究题所占分值的比例稳定在全卷的19%左右。
(2) 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试卷及试题的命制上都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注重考查学生对九年级化学新课程三维培养目标的达成,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考查渗透在试卷中,其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等方面在试题的命制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和落实。(二)试卷的主要特点1. 对知识点的考查,能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能将化学知识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考查,试题的素材也多取自于生活、生产实际、社会时事、地方特色、热点问题和科技的发展,试题既能体现化学来自生活、并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题目素材的价值取向。(1)联系生活实际如(第7小题)使用手机长时间通话会受电磁辐射,可引起人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科学家发现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具有较强的防辐射功能。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C的是( )
A.豆腐 B.牛奶 C.油菜 D.米饭(2)结合生活常识如:(第13小题).化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生产、环保、能源、安全问题叙述正确有 ( )
A.为了使生猪的瘦肉含量比例高,可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
B.解决“温室效应”问题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C.“5·12汶川地震”后,灾区内水源需经检验检疫部门处理达标后才能饮用
D.应对金融海啸,先从节俭做起,霉变的大米经过蒸煮后可放心食用(3)化学与生活、工业发展相结合如:(第18题)请你阅读一篇来自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的采访报道,回答有关问题:……这里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河,2004年被规划为工业区,相继建起了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如今,这条小河经常泛着黄色泡沫,臭气冲天,令人作呕,河下游的农田不能灌溉,牲畜不能饮用,它被污染了。其中污染物主要有碎塑料、氯化钠、碳酸钠(含量较高)等……
(1)阅读后,根据化学常识得知,该河水呈 性(填“酸”、“碱”或“中”)。要测定河水的酸碱度,可选用下列选项中的 。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pH试纸 D.稀盐酸
(2)通过沉淀、 (填操作名称)等方法,除去污水中的固体物质。
(3)使用 (填试剂名称)可除去污水中的颜色和臭味。
(4)经过(2)(3)处理后的水中,要除去碳酸钠,又不增加新的杂质,可加入适量的 (填试剂名称)。
(5)今年的两会上,阮日生市长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湛江既要经济发展上去,也要蓝天碧水”。湛江东海岛大型钢铁基地已经开工建设,某些市民担心湛江美味的海鲜会受到影响。请你向钢铁基地领导提出保护水资源的一条建议 。(4)体现地方特色如:(第1小题)1.“做年例”是湛江一些乡村所特有的民间民俗活动。下列各项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逛花桥,赏心悦目 B.游飘色,惊奇逼真
C.舞醒狮,虎虎生威 D.燃烟花,喜庆洋溢
如:(第5小题)荔枝种植是廉江农业的“亮点”之一。某果农种植的荔枝因欠缺磷肥和氮肥而出现生长较慢,叶色泛黄,且产量较低的现象。下列化肥最适合他使用的是 ( )
A.尿素〔CO(NH2)2〕 B.磷酸二氢铵(NH4H2PO4)
C.磷酸二氢钙〔Ca(H2PO4)2〕 D.硝酸钾(KNO3)(5)关注热点问题如:(第6小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好似“鸟巢”(The Bird Nest),有一类物质也好似鸟巢,如化学式是B5H9的五硼烷。下列有关五硼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硼烷属于化合物
B.五硼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4
C.五硼烷中硼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9
D.1个五硼烷分子由5个硼原子和9个氢原子构成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模型2. 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过程、科学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力度,把科学探究方法自然融合在试题中,引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强调灵活地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如:(第24题)如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判断某些物质反应或溶解时的吸、放热情况。
(1)按图示要求装配好仪器后,应检验装置的 。
(2)将滴管内的水挤入锥形瓶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锥形瓶。
则瓶内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选填序号)。
A.烧碱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氯化钠
(3)小明欲用该装置对“铝粉与稀盐酸反应”时
能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探究:
【反应原理】写出铝粉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方案设计与评价】小明欲通过“烧杯中的导管口是否冒出气泡”来判断铝粉与稀盐
酸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他的设想否达到目的? 。说出你的理由 。三、存在问题(一)试题方面
1、题号出错:第五大题(计算题)26、27小题应为25、26小题。
2、第二大题(不定项选择题)的15小题答案与题目不符合。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时反应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另一种化合物。该成果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你认为其中正确的(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有新元素形成
C.CCl4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3、知识点考查不够均匀:如有关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4%)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0%)方面考查较少,而身边的化学物质方面考查较多(约占39%)三、存在问题(二)学生答题方面
1、部分学生没有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教学中有不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内容,由于学生受到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对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学生难以进入新课程改革的角色中。
2.学校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学校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向。有些学校办学规范过小,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也造成教学资源浪费。3.个别学校对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地市已全面进行了实验操作考核,而我市有的初中实验室被挤占,实验药品仪器跟不上课改的要求,因而造成学生的操作水平逐步下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二、2009年考试说明解读(一)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
1.考试范围: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除拓展性课题外的全部内容(注:湛江现用的教科书为《人教版》)。
2.命题原则:
继续体现“依据课标,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原则(注:基础为“基础知识”;能力为“学生理解、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力要求:
(1)观察能力(2)思维能力(3)实验能力
(4)探究能力(5)自学能力(二)考查内容及考查水平要求1.考查内容:(与08年相比)
(1)物质构成的奥秘:(减少一点: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某元素。)
(2)物质的化学变化:(把两点考查水平从A调到B)
(3)身边的化学物质:(1.把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改为知道CO的毒性和可燃性。2.删除了硫酸铜的性质和用途 )
(4)化学与社会发展:(删除了认识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 和能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5)科学探究:(不明显改变)(二)考查内容及考查水平要求2.考查水平要求:(与08年要求相同)
A.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体验、感受
B.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习、意识、体会
C.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会、初步形成(三)试卷结构与08年相同(四)题型示例题型与考查的知识点都有变化三、2009中考备考策略 (一)命题趋势分析1. 试卷的结构
由于湛江市命题工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09年试卷采用闭卷、两试合一的考试形式。总分设置在12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量控制在6页26小题左右,其中选择题15小题(共48分),填空与简答题共6小题左右(共35分),实验与探究共3题(共24分),计算题2小题(共13分)。试卷的难易比例为:容易题60%,中等难度题30%,较难题10%。试卷的内容比例为:物质构成的奥秘(18%),物质的化学变化(21%),身边的化学物质(28%)化学与社会发展(13%),科学探究(20%),试卷的整体难度为0.55-0.6。??? 2. 试卷的内容(1)继续重视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但考查的形式正在不断的创新。
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点内容主要有:①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金属和酸碱盐的主要性质。②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分类、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用语、根据化学式的计算。③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④化学与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化学物质与健康、“三废”的来源和处理。在制作双向细目表时,首先列入重点内容,然后兼顾其他内容。例:(考查气体的性质和制法)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 写出标有①、②的两种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 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使用氯化铵(NH4Cl)和消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均匀后加热,可以制取氨气,同时生成H2O和CaCl2。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反应 。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可选用装置 与装置 相连(填装置代号)。例:(考查酸碱盐的主要性质)2.A、B、C、D分别是铁、盐酸、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其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①、②、③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反应的主要现象,其中①无明显现象。请思考下列问题:
⑴A与D反应的产物之一可作灭火剂,
则②的主要现象__ _____;
(2)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__,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
(3)要验证A与D反应得到的气体产物,可将气体通入_______中 。例:(考查化学与社会发展)3.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为灾区进去了大量白菜、胡萝卜、油莱等蔬菜,这些物质可直接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 ( )
A.脂肪 B.维生素 C.蛋白质 D.糖类
4、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符合规格的塑料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两种,一种是用聚乙烯[(CH2CH2)n]制成的,另一种是用聚氯乙烯[(CH2CHCl)n]制成的,请回答:
(1) 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弃置后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为 。
(2) 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聚氯乙烯[(CH2CHCl)n]由 种元素组成,分子中C、H、Cl的原子个数比为 。
(3) 为了解决废弃塑料带来的问题,保护环境,你提出的一条合理化建议是 。2. 试卷的内容(2)注重能力的考查。
由于中考具有选拔功能,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方法。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基础,注重应用,注重能力,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特别是提高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靠死记硬背、重复操练、题海战术等方法来提高成绩。
试卷中的较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中的操作方法、实验设计与评价;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探究类试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金属活动性;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的检验;燃烧的条件和金属的锈蚀。③推断题,该类试题主要以框图题的形式出现,如2006年中考18、20小题;2007年中考题17、19小题;2008年中考题21、24、25小题等例: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1.向一定量Na2C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Cl2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无色滤液。
【提出问题】该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实验验证】小雨取少量该无色滤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仍显紫色,说明滤液呈 (选填“酸”、“碱”、“中”)性。
【得出结论】小雨认为,Na2CO3和CaCl2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实验评价】老师告诉小雨:仅凭上述实验,并不能说明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设计实验】你认为滤液中溶质可能还含有 。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这一猜想,将有关内容填写在下表中。2.A~H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4所示。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
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例:推断题2. 试卷的内容(3)设置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开放性试题具有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情景的模拟性等特征,对考查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此类试题的出现,对化学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技能及教学评价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出现适度开放的试题将成为中考试题中亮丽风景。 例1:考查实验设计 1、电石是一种灰色的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它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乙炔(化学式为:C2H2)和一种白色固体。
? ⑴CaC2中C的化合价是??????????;
⑵高兴和高明两位同学对生成的白色固体产生了兴趣,对白色固体作出了猜想,高明同学认为:白色固体是CaO;高兴同学认为:白色固体是CaCO3;
①你认为?????????同学的猜想肯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②如果你的猜想不同于他们,那么你猜想白色固体是什么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入下表的空格中。例2:考查探究物质成份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下图3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⑴实验Ⅰ可以证明 。
⑵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⑶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 现象。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 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⑷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 。2. 试卷的内容(4)不变的计算题。
中考题中最后两题为计算题,一道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另一道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考试说明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要求是理解、初步学会,试题不会难,重点考查解题的规范和数据处理。计算题的变化主要是将数据图示法和表格法,引入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如反应后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也要引起注意。例1: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1、家居装修中会产生有害物质甲醛,其化学式为CH2O,计算:
(1)甲醛由 元素组成;
(2)其中C、H、O元素质量比为 ;
(3)甲醛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 。例2: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SO4。
为了测定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100 g废液,
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
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右图。??????????????????????????????
(1)说明图上OA段未生成Cu(OH)2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Cu(OH)2沉淀总质量 g 。
(2)计算废液中CuSO4的质量分数。2. 试卷的内容(5)重视初高中的衔接,把化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试题之中。
酸、碱和盐的学习最能体现化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该部分知识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这部分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是,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较低,重点要求掌握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的性质,对其他阳离子的性质没有明确要求。试卷中的较难题主要集中在这一块。命题的形式多样,推断题是考核的主要题型,特别注意框图式推断题。?(二)、备考及复习建议: 2009年中考是湛江市九年级学生全面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的第四年,但却是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第二年,命题依据和要求都与往年有所不同。但纵观前三年市中考试题,命题都立足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基本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要知识点几乎每年都要考到,随之形成了中考必考的若干知识点和稳定的题型、题量,使试卷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因此,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和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掌握一些有重要用途的元素、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的化学概念及基本原理,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要积极优化教法、学法,吃透“课标”、“考试说明”,认真研读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明确考试的内容、范围、要求,全面而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复习,使复习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高效性。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上课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分类指导。要全面分析学生,制订分类指导的措施,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做到培优促中辅困,使全体学生学有所得,整体提高教学质量。要优化复习方法与策略。中考复习一定要坚守“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优化方法、拓展能力”的原则,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一起抓,遵循规律,精讲精练,循序渐进,环环紧扣,螺旋上升,处理好复习进度与质量的关系。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强化学法、考试指导,针对学科特点,教师要归纳、总结出不同知识模块、不同考试题型的学习方法、考试技巧。要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化情境中提高审题、分析、迁移、解题能力,把知识进行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要结合中考方向组织专题化、序列化的总复习,强化学生的错题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学业水平。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加强学生考试前的心理辅导。要优化复习资料筛选。学生使用的资料忌滥,教师收集的资料宜广。因此,要认真做好复习资料的筛选,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习负担。学校要利用有利条件,加强校外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三)中考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更新教学理念、洞察命题方向、狠抓基础、立足基础、构建网络、狠抓考点落实。
(2)发挥集体智慧,加强复习教学的研究,分工合作、人人参与、资源共享、精心设计复习教学内容,跳出题海,以质量取胜,复习备考应以质量为第一位,精选每一道题。
(3)理性看待热点问题。
(4)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多谢指导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 设计思路
吴川一中 易妹弟
一、 立足教材实验,开拓创新思维
例1:(08年福州)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R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 ;② 。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二、结合情景信息,质解疑难困惑
例2:(07年自贡)一天,实验助手小娟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走到某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右图)。
(1)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围绕此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小娟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有气泡产生,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你认为小娟所加的试剂是
②欲证明变质的溶液中尚存NaOH,请你帮助小娟完成以下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探究步骤
预计现象
除尽溶液中的CO32-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 试剂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溶液中尚存NaOH
②:向实验①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3)通过上述探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 保存。
[练习]:有一天,小波同学在家中不小心把生马铃薯掉到了刚配好的3%的H2O2消毒液中,无意中发现液体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对此小波同学产生了许多疑问,如该气体是什么物质?是否是氧气?学了催化剂后,迁移联想到生马铃薯中某种物质是反应物还是催化剂?如果把煮熟的马铃薯块加到H2O2溶液中,是否也能产生此气体……
(1)请你与小波同学一起设计实验,解答小波同学的疑问。
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问题1:气体是否是氧气?
把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问题2:生马铃薯中某种物质是反应物还是催化剂?
在足量的H2O2溶液中加入已
称量过的一定质量的捣碎的生马铃薯,反应停止后,观察加入的生马铃薯的质量有无减少
过滤,将滤出的马铃薯加入到
另一份H2O2溶液中,观察现象。
发现加入
的生马铃薯质量不变。


说明生马铃薯中某种物质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问题3:煮熟的马铃薯块加到H2O2溶液中有什么现象?
将煮熟冷却后的捣碎的马铃薯块加到3%的H2O2溶液中
没有气泡产生


(2)写出把捣碎的生马铃薯加入到3%的H2O2溶液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三、关注时事热点,拓宽探究视野
例3:(08年黄石市)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一场特大雪灾,道路结冰,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为了快速消除道路上的积雪,交通部门使用了大量的融雪剂,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CaCl2、Na2CO3和CuSO4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融雪剂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对融雪剂的成分进行积极的探究。
[探究实验]取一定量的融雪剂分装入两支试管,进行如下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加水溶解
得无色澄清溶液

加入Na2C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思考结论]融雪剂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
由此确定其成分有两种可能性:① ,② 。
四、 衔接初高中教材,提炼给予信息
例4:(08年镇江市)草酸晶体(H2C2O4?2H2O)熔点较低,加热会熔化、气化和分解。草酸(H2C2O4)受热会分解,它与氢氧化钙的反应为:H2C2O4 + Ca(OH)2= CaC2O4↓(白色)+ 2H2O。
甲、乙两同学对草酸受热分解的产物作如下探究:
(1)猜想与假设:
第一种:草酸分解生成CO2 和 H2;
第二种:草酸分解生成CO 2 、CO和 H2O;
第三种:草酸分解:H2C2O4 CO2↑ + H2O(未配平);
有同学从理论上就可判断第三种假设不成立,老师也认为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该同学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2)设计与实验:
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图所示的A、B两套实验装置(图中铁架台略去)。
①甲同学按A装置实验,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认为此现象是由草酸晶体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所导致,此判断 (填“严密”或“不严密”)。
②乙同学按B装置实验,看到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尖嘴管口点燃剩余气体,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白色固体生成,证明产物中有 ;换一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内壁无现象,证明产物中 。
(3)思考与结论:
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五、结合湛江特色,解决实际问题
例5:雷州市流沙村和徐闻县西连镇是我国海水养殖珍珠的两大产业基地,其“南珠”产量约占了全国三分之二。为探究珍珠的化学成分,小明用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询得知:
①珍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及少量的固体有机物;
②珍珠中的固体有机物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③珍珠中的固体有机物不与稀盐酸反应;
(1)为验证珍珠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小明将珍珠样品研成珍珠粉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单。
实验步骤
主要实验现象
分步实验结论
①向珍珠粉样品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试管Ⅰ中有气泡产生;试管Ⅱ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珍珠样品中含有
②向反应后的试管Ⅰ中溶液中滴
加 溶液
试管Ⅰ中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珍珠粉样品中含有Ca2+。
小明的实验结论是:
(2)珍珠粉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练习]: 湛江的东海岛建设千万吨钢铁厂,这给湛江的经济带来质的飞跃。一化学兴趣小组对炼铁的原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炼铁的原理。
[查阅资料] 工业炼铁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还原剂(CO)将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实验设计] 根据资料的提示,同学们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思考与结论]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前,为安全起见,应先进行的一项重要操作是______。
(填Ⅰ或Ⅱ)Ⅰ、加热 Ⅱ、通一氧化碳
(2)能够说明炼铁原理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4)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课件14张PPT。设计思路 吴川一中 易妹弟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考点聚焦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设计试题,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因此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内容,试题内容分值约占中考总分值的16%~20%。一、立足教材实验,开拓创新思维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空气)接触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
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一、立足教材实验,开拓创新思维溶液变红2NaOH + CO2 == Na2CO3 + H2O密封氯化钙溶液稀盐酸二、结合情景信息,排解疑难困惑[练习] 有一天,小波同学在家中不小心把生马铃薯掉到了刚配好的3%的H2O2消毒液中,无意中发现液体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对此小波同学产生了许多疑问,如该气体是什么物质?是否是氧气?学了催化剂后,迁移联想到生马铃薯中某种物质是反应物还是催化剂?如果把煮熟的马铃薯块加到H2O2溶液中,是否也能产生此气体……
(1)请你与小波同学一起设计实验,解答小波同学的疑问。(2)写出把捣碎的生马铃薯加入到3%的H2O2溶液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气体是氧气 发现有大
量气泡产生 说明煮熟的马
铃薯对H2O2的
分解没有催化
作用 三、关注时事热点,拓宽探究视野CaCl2 Na2CO3 NaCl CaCl2 CuSO4 CaCl2 四、衔接初高中教材,提炼给予信息△ 无法进行配平、配不平或不符合质量守
恒定律①甲同学按A装置实验,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认为此现象是由草酸晶
体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所导致,此判断________(填“严密”或“不严密”)。
②乙同学按B装置实验,看到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在尖嘴管口点燃剩余气体,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烧杯,有白
色固体生成,证明产物中有_________;换一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内壁无现象,证明产物中_______。
(3)思考与结论:
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严密 无 H2
CO 澄清石灰水五、结合湛江特色,解决实际问题 CO32-Na2CO3珍珠粉样品中含有碳酸钙 CaCO3+ 2 HCl == CaCl2 + CO2↑+ H2O [练习]:湛江的东海岛建设千万吨钢铁厂,这给湛江的经济带来质的飞跃。
一化学兴趣小组对炼铁的原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实验目的] 探究炼铁的原理 一氧化碳氧化铁澄清石
灰水bBAa[查阅资料] 工业炼铁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还原剂(CO)将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思考与结论]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前,为安全起见,应进行的一项重要操作是____。(填Ⅰ或Ⅱ)Ⅰ、加热 Ⅱ、通一氧化碳 (2)能够说明炼铁原理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 A中红色粉末逐渐变黑色,
B中石灰水变浑浊 尾气 没有处理[设计与实验] 根据资料的提示,同学们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 小 结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