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
故都的秋郁达夫南靖一中:吴淑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生,七岁入私塾,“九岁题诗四座惊”。1913赴日留学,1922回国。十年里受尽歧视、冷遇和屈辱,激起了他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主要作品小说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题:
1.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2.读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哪些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思考题:
3.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破屋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槐树下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1、秋院静观:(清、静、悲凉)
2、槐树落蕊而知秋:(清、静、悲凉) “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3、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
“残声”
“啼唱”(清、静、悲凉)4、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清、静、悲凉)5、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1、秋院静观:租一椽破屋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秋草 破屋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槐树下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1、秋院静观:(清、静、悲凉)
潭柘寺玉渊潭潭柘寺( )的钟声
玉泉( )的夜月
西山( )的虫唱
钓鱼台( )的柳影
陶然亭( )的芦花思考题:
4、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言为心声。作者在文章中自然流露出真情,他将个人的不幸遭遇,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秋的意境里去了。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作者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思考题:
5、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故都的秋1、秋园静观
2、槐树落蕊而知秋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之奇观清静悲凉记叙、描写: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眷恋向往之情(形)(神)郁达夫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天坛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
品味一下南国秋天的味道
朗读课文巨骄工作室吴淑芳制作
2008、10、27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