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 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 应用焓变和熵变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有关化学反应的 、 、 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 和由 变为 的自然现象,提出了 判据和 判据。
二、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
1、焓判据
经验表明,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是:体系趋向于从 状态转变为 状态(这时体系会对外部 或者释放 )。即自发过程趋向于 状态。
2、 熵判据
(1) 熵
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由 自发地转变为 的倾向,因为与有序体系相比,无序体系更加稳定,科学家用 (符号 )来量度这种混乱(或有序)的程度。
(2) 熵判据
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 ,即熵变(符号 )
零,这个原理也叫做 原理。同一种物质,存在着 时的熵值最大, 时次之, 时最小的这样一中普遍规律。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
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3、 熵变和焓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又都不能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要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考虑体系的熵变和焓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能迅速发生反应
B. 非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不可能发生反应
C.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实际可能没有发生反应
D. 常温下,水电解的反应是自发反应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铁生锈、氢燃烧均为自发放热过程 B. 冰融化过程其熵值增加
C. 无热效应的自发过程是不存在的 D. 同一物质固态时熵值最小
【达标练习】
1、能用能量判据判断下列过程的方向的是 ( )
A.水总是自发地由高处往低处流
B.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C.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成为无序排列
D.多次洗牌以后,扑克牌的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列的几率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凡是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3、以下自发反应可用ΔH判据来解释的是 ( )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1
C.(NH4)2CO3(s)====NH4HCO3(s)+NH3(g) ΔH=+74.9 kJ·mol-1
D.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熵增大的反应一定可自发进行 B. 熵减小的反应一定可自发进行
C. ΔH<0的反应可能自发进行 D. ΔH>0的反应不可能自发进行
5、在25℃和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O2(g) ΔH=+56.7 kJ·mol-1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
A. 是吸热反应 B. 是放热反应
C. 是熵减反应 D. 是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6、下列过程是非自发进行的是 ( )
A.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 B. 天然气的燃烧
C.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D. 室温下水结成冰
7、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B(g)+C(s)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测得容器内气体密度增加,则:
A. 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为非气体
B. 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气体
C. 在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的C,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压强对该平衡移动无影响
8、对于反应A(s)+2B(g)3C(g)-Q(Q>0),平衡混和物中C的百分含量C%与外界条件x、y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x表示温度,y表示压强,且y1>y2>y3
B. x表示压强,y表示温度,且y3>y2>y1
C. x表示温度,y表示压强,且y3>y2>y1
D. x表示压强,y表示温度,且y1>y2>y3
9、在反应aA+bBcC+Q的平衡体系中,无论升高温度或降低压强,C的浓度都会增大,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c<c Q<0 B. a+b>c Q<0
C. a+b>c Q>0 D. 无法确定系数关系 Q<0
10、对于以下这个平衡体系C(s)+CO2(g)2CO(g)-Q,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降低压强升高温度,体系中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将减小
B. 在保持温度和气体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CO2,当反应重新建立平衡后,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将减小
C. 在保持温度和气体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平衡体系中添加一定量的N2,平衡不移动
D. 向平衡体系增添一定量的CO2,而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反应重新建立平衡后,混和气体平均分子量增大
11、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和气体中NH3的体积占25%。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值为:
A. 1/5 B. 1/4 C. 1/3 D. 1/2
12、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m摩A、n摩B,发生下列反应:
mA(g)+nB(g)pC(g) 平衡时C的浓度是w摩/升,若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时放入a摩A、b摩B、c摩C,若要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摩/升,则a、b、c应满足的关系是:
A. a︰b︰c=m︰n︰p B. a︰b=m︰n (ap/m)+c=p
C. (mc/p)+a=m,(nc/p)+b=n D. a=m/3,b=n/3,c=2p/3
13、下列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2A(g)B(g)+xC(g) 容器内压强增加了p%,A的转化率也为p%,则x的值为
A. 1 B. 2 C. 3 D. 4
14、如图3-4所示可逆反应:mA(g)+nB(g)=xC(g)+Q,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反应物A的转化率的变化情况。下列对于反应的热效应Q和反应方程式A、B、C的系数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Q>0,m+n>x
B.Q>0,m+n<x
C.Q<0,m+n<x
D.Q<0,m+n>x
15、在容积相同的A、B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SO2和1molO2,使它们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在反应过程中,若A容器保持体积不变,B容器保持压强不变,当A中的SO2的转化率为25%时,则B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应是
A、25% B、>25% C、<25% D、12.5%
16、将2.0 mol SO2气体和2.0 mol SO3气体混合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密闭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等于n mol的是( )
A.1.6 mol SO2+0.3 mol O2+0.4 mol SO3 B.4.0 mol SO2+1.0 mol O2
C.2.0 mol SO2+1.0 mol O2+2.0 mol SO3 D.3.0 mol SO2+1.0 mol O2+1.0 mol SO3
17、恒温恒容下,将2molA气体和2molB气体通入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 x(C(g)+2D(s)。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剩余1.2molB,并测得C的浓度为1.2mol/L。
(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x= 。
(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 。
(4)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填各项代号)。
A.压强不再变化 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
C.气体平均式量不再变化 D.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
(5)若向原平衡混合物的容器中再充入2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原温度下达到新的平衡,此时B的物质的量n(B) 。
(6)欲使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分数与上述平衡相等,起始加入的A、B物质的量n(A)、n(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为 。
18、实验室配制碘水,往往是将碘溶于KI溶液中,这样就可以得到浓度大的碘水,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反应:I2(aq)+I-I3-上述平衡体系中,I3-的物质的量浓度c(I3-)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曲线上的任意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1)通过分析上图,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在T1、D状态时,v(正) v(逆)(填>、<、=)
(3)写出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若升高温度,K值将 ,若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溴水,K值将
19、将1molN2和1molH2充入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M中,加入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使之平衡,测得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现有A、B、C、D、E五个与M一样的密闭容器,分别充入1molN2和1molH2,并加入催化剂,控制温度分别在T1、T2、T3、T4、T5下同时反应10秒钟,测得A、B、C中NH3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
(1)在图中标出T4、T5下NH3的体积分数,并分别用D、E指示。
(2)该反应的正反应是 热反应,理由:
(3)A中NH3的体积分数小于B的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