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知识网络:
一、化学键
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通常叫做化学键。例如:水的结构式为 ,
H-O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而H、H之间相互作用非常弱,没有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类型:
1.三种化学键的比较: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形成过程 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元素 典型金属(含NH4+)和典型非金属、含氧酸根 非金属 金属
实例 离子化合物,如典型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 多原子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等 金属
※ 配位键:配位键属于共价键,它是由一方提供孤对电子,另一方提供空轨道所形成的共价键,例如:NH4+的形成
在NH4+中,虽然有一个N-H键形成过程与其它3个N-H键形成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个共价键就完全相同。
2.共价键的三个键参数
概念 意义
键长 分子中两个成键原子核间距离(米) 键长越短,化学键越强,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键能 对于气态双原子分子AB,拆开1molA-B键所需的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强,越牢固,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键角 键与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决定分子空间构型
键长、键能决定共价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稳定性: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例如HF、HCl、HBr、HI分子中:
X原子半径:F H-X键键长:H-F H-X键键能:HF>HCl>HBr>HI
H-X分子稳定性:HF>HCl>HBr>HI
3、键角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应注意掌握以下分子的键角和空间构型:
分子空间构型 键角 实 例
正四面体 109°28′ CH4、CCl4、(NH4+)
60° 白磷:P4
平面型 120° 苯、乙烯、SO3、BF3等
三角锥型 107°18′ NH3
折线型 104°30′ H2O
直线型 180° CO2、CS2、CH≡CH
4. 共价键的极性
极性键 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 偏移 不偏移
构成元素 不同种非金属元素 同种非金属元素
实例 HCl、H2O、CO2、H2SO4 H2、N2、Cl2
判断共价键的极性可以从形成分子的非金属种类来判断。
例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
B 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C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
D 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解析:理解化学键、离子键等基本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化学键不存在于分子之间,也不仅是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是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A、B都不正确。C项考查的是离子键的实质,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所形成的化学键,故C项也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
二、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的实质是电性引力,其主要特征有:⑴ 广泛存在于分子间;⑵ 只有分子间充分接近时才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固态和液态物质中;⑶ 分子间作用力远远小于化学键;⑷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2、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因素
⑴ 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如:I2 >Br2 >Cl2 >F2 ;HI >HBr >HCl ; Ar >Ne >He
⑵ 分子量相近时,一般分子的空间构型越对称,极性越小,分子间作用力越小。
三、分子的极性
1.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如:
a.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
b.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
c.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
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例如:
⑴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
⑵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
⑶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判断是否是极性分子,可以从分子空间构型是否对称,即分子中各键的空间排列是否对称,若对称,则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反之,是极性分子。
例2.NH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正三角形的平面结构,其理由是
A NH3分子是极性分子
B NH3分子内三个N—H键的键长相等,键角相等
C NH3分子内三个N—H键的键长相等,3个键角都等于107°18′
D NH3分子内三个N—H键的键长相等,3个键角都等于120°
解析:空间构型决定分子的极性,反过来分子的极性验证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即分子有极性说明其空间结构不对称。若NH3分子是正三角形的平面结构,则其键角应为120°,分子无极性;若NH3分子是极性分子,说明NH3分子不是正三角形的平面结构,故A正确。若键角为107°18′则接近于正四面体的109°28′,说明NH3分子应为三角锥形。
答案:A、C
2. 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并非完全一致,只有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H4、CO2等。极性分子中也不一定不含非极性键。所以,二者不是因果关系。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等;含极性键的分子,若分子空间构型是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如CO2、CH4等,分子空间构型不对称的是极性分子。如H2O、NH3等。它们的关系表示如下:
参考练习
1.下列固体:(1)干冰,(2)石英,(3)白磷,(4)固态四氯化碳,(5)过氧化钠,由具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2)(3)(5) B.(2)(3) C.(1)(4) D.(1)(3)(4)(5)
2.三氯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平面正三角形。下列关于三氯化磷分子空间构型理由的叙述,正确的是:
A.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的键长、键角均相等。
B.PCl3分子中的P—Cl键属于极性共价键
C.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的键长、键角均相等,且属于极性分子
D.PCl3分子中P—Cl键的三个键角都是100°1′,键长相等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B 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C 共价键产生极性的根本原因是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共用电子对能力不同
D 含有共价键的晶体一定是原子晶体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才是离子晶体
B.(NH4)2SO4晶体是含有离子建、共价键和配位建的晶体
C.由于I—I键的键能比F—F、Cl—Cl、Br—Br的键能都小,因此在卤素单质中I2的熔点.沸点最低
D.在分子晶体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而在离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共价键
5.氰气分子式为(CN)2,结构式为N≡C—C≡N,性质与卤素相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烯烃加成 B.分子中C—C大于C≡N的键长
C.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D.氰化钠、氰化银都易溶于水
6.某碳的单质分子是由12个五边形和25个六边形围成的封闭笼状结构(顶点为原子所在位置、棱边为每两个原子间的化学键,每个原子与另3个原子分别形成化学键),在该分子中,原子与化学键的数目是
A. 70、105 B. 60、90 C. 70、90 D. 60、105
7.已知磷酸分子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分子中的三个氢原子都可以跟重水分子(D2O)中的D原子发生氢交换。又知次磷酸(H3PO2)也可跟D2O进行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却不再能跟D2O发生氢交换。由此可推断出 H3PO2的分子结构是
8.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是氨(NH3)和氟(F2)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反应得到:4NH3+3F2=NF3+3NH4F 。下列有关NF3的叙述正确的是
A.NF3是离子化合物 B.NF3的还原性比NH3强
C.NF3的氧化性比F2强 D.NF3中的N呈+3价
9.下列实验事实中,能用键能大小来解释的是
①稀有气体一般较难发生化学反应 ②金刚石比晶体硅的熔点高
③氮气比氯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④通常情况下,溴是液态,碘是固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0.1999年曾经报导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N5As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5+共有34个核外电子 B N5+中氮-氮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C 化合物N5AsF6中As的化合价为+1 D 化合物N5AsF6中F的化合价为-1
11.某共价化合物含C、H、N三种元素, 其分子内有4个氮原子,且排列成内空的正四面体(如白磷结构),每2个氮原子间都有1个碳原子。已知分子内无C—C键、C=C键和C≡C键,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其分子结构中有氮原子和碳原子所构成的六元环共有_________个。
12.某期刊封面上有如下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叁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A.卤代羧酸 B.酯
C.氨基酸 D.醇钠
13.下列结构图中,●代表原子序数从 1 到 10 的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去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价键。
示例:
根据各图表示的结构特点,写出该分子的化学式。
参考练习答案:
1.C 2.C.D 3.C 4.B.D 5.CD 6.A
7.B 8.D 9.B 10.C 11.C6H12N4 ; 4 12.C
13.A. NH3 B. HCN C. BF3 D. CO(NH2)2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