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9届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教案:化学实验(二)(原创)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09届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教案:化学实验(二)(原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7-16 12: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江苏省2009届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教案:
化学实验(二)(原创)
一.领悟考试说明
1.了解Cl-,so42-,CO32-,Na+,K+,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组成进行检验和分析。
2.了解过滤、蒸发、萃取、蒸馏等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二.感悟高考真题
1.(2008天津)下列实验方法合理的是(A)
A、可用水鉴别已烷、四氯化碳、乙醇三种无色液体
B、油脂皂化后可用渗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充分分离
C、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
D、为准确测定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
【解析】三种物质和水混合后,己烷在水的上层,四氯化碳在水的下层,乙醇不分层,所以可以用水鉴别三者,故A项正确;油脂皂化后应用盐析的方法,是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分离,所以B错;Na2CO3和NaHCO3和Ca(OH)2反应,均可产生CaCO3沉淀,故C项错误;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应使一方过量,而不是使二者物质的量相等,所以D错。
2.(2008北京).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A)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HCl NaAlO2 ④Ca(OH)2 Na2CO3 BaCl3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中KOH和AlCl3互滴现象不同,另一种是Na2SO4,可以鉴别;②中H2SO4和NaHCO3生成气体,和Ba(OH)2生成白色沉淀,可以鉴别;③中HCl和NaHSO4与NaAlO2反应的现象不同,不能鉴别;④中Ca(OH)2和BaCl2与Na2CO3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
3.(2008年江苏)醇与氢卤酸反应是制备卤代烃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制备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反应如下:
NaBr+H2SO4HBr+NaHSO4 ①
R-OH+HBrR-Br+H2O ②
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脱水生成烯和醚,Br—被浓硫酸氧化为Br2等。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溴乙烷 正丁醇 1-溴丁烷
密度/g·cm-3 0.7893 1.4604 0.8098 1.2758
沸点/℃ 78.5 38.4 117.2 10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下列仪器最不可能用到的是 。(填字母)
a.圆底烧瓶 b.量筒 c.锥形瓶 d.布氏漏斗
(2)溴代烃的水溶性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原因是 。
(3)将1-溴丁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在 (填“上层”、“下层”或“不分层”)。
(4)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需进行稀释,起目的是 。(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5)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 。(填字母)
a.NaI b.NaOH c.NaHSO3 d.KCl
(6)在制备溴乙烷时,采用边反应边蒸出产物的方法,其有利于 ;但在制备1-溴丁烷时却不能边反应边蒸出产物,其原因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溴乙烷和一溴丁烷的制备实验知识点。(1)布氏漏斗主要用于抽滤操作,即有晶体析出时,但溴乙烷和一溴丁烷均不是晶体,则无需使用;(2)醇比卤代烃更易溶于水,是由于醇中含有氧原子可以与水形成氢键,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性;(3)溴乙烷的密度大于水,应沉于水底;(4)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知,浓硫酸可以脱水生成烯和醚;可以将Br-离子氧化成单质Br2;浓硫酸与水溶液接触会放热,而导致HBr的挥发,以上三点促使硫酸应稀释。(5)除溴,则必须与溴反应,可排除d;a可以反应,但生成新杂质I2混入;b可以将溴反应掉,但也可使溴乙烷水解;只有C项正确;HSO3- 可以将Br2还原进入水溶液,然后再分层处理即可。(6)制溴乙烷时,利用反应②,蒸出反应物,可促使平衡正向移动;但制1-溴丁烷时,由于它与正丁醇的沸点相差很小,在蒸出产物时也蒸出反应物,所以不正确。
【答案】(1)d
(2)小于;醇分子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溴代烃分子不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3)下层 (4)abc (5)c
(6)平衡向生成溴乙烷的方向移动(或反应②向右移动)
4.(四川卷26.)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SO4)3、Na2SO4、Ba(NO3)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
(1)将少许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2)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3)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
肯定存在的物质 肯定不存在的物质 理由
(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离子的检验和共存。21世纪教育网
(1)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肯定无CuSO4,因为CuSO4溶液是蓝色的。因为BaCO3、BaSO4、MgCO3等都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所以无法确定存在哪些物质。
(2)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存在钠盐,即混合物中肯定含有Na2SO4。不能确定哪种物质肯定不存在。
(3)在(2)中通过焰色反应,确定混合物中含有Na2SO4,则混合物中一定不含Ba(NO3)2溶液,否则和Na2SO4生成BaSO4,不溶于盐酸;另外混合物中也一定不含AgNO3溶液,否则加入盐酸生成白色AgCl沉淀。白色沉淀溶于盐酸,并放出气体,则一定为MgCO3。
(4)通过上述试验仍无法确定是否含有Al2(SO4)3。
【答案】(l)
无 CuSO4 溶液无色,而CuSO4溶液为蓝色
(2)
Na2SO4 无 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3)
MgCO3 Ba(NO3)2 AgNO3 MgCO3沉淀溶于盐酸,有气体放出;如有Ba(NO3)2,生成的BaSO4沉淀不溶于盐酸;如有AgNO3,生成的沉淀在盐酸中不消失。
(4)Al2(SO4)3
三、彻悟基础知识
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方法
操作名称 适用范围和实例 装置 操作要点
过滤法(沉淀洗涤) 固体(不溶)—液体分离例: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1)滤纸紧贴漏斗壁,用水润湿不出气泡为止,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上沿;玻璃棒顶在三层滤纸处;过滤时加入漏斗的溶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即“一贴两低三靠”。⑵过滤时:烧杯嘴与玻璃棒接触,漏斗嘴紧靠烧杯内壁;⑶加水,水面高于沉淀,浸洗三次,达到净化沉淀。
蒸发结晶法(重结晶) 固体—液体分离,例:食盐溶液的蒸发结晶
利用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固体—固体(均溶)分离。例:KNO3、NaCl的结晶分离。 (1)蒸发皿可直接接受热。固定在铁架台的铁环上。(2)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动防止热液溅出,发现溶液出现较多固体或快干时撤火。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
蒸馏分馏法 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例:从石油中分馏出各馏分。 (1)蒸馏烧瓶加热要垫石棉网,温度计水银球放在支管口附近。(2)冷凝管横放时头高尾低保证冷凝液自然下流,冷却水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3)烧瓶中放入瓷片以防爆沸
萃取分液法 将两种互不相深的液体分开。例:用CCl4将碘从碘水中萃取出来后,再分液分离 (1)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如图所示,两手握住分液漏斗、倒转分液漏斗并反复、用力振荡(2)把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静置、分层(3)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流出
洗气法 气—气分离(杂质气体与试剂溶解或反应)例: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气中HCl杂质,用Br2水除CH4中的C2H2 混和气体通入洗气瓶
渗析法 胶粒与溶液中的溶质分离。例:用渗析的方法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 将要提纯的胶体装入半透膜中,将半透膜袋系好,浸入蒸馏水中,渗析的时间要充分
加热法 杂质发生反应。例:Na2CO3中含有NaHCO3杂质,MnO2中混有炭粉杂质可用加热法除去 用玻璃棒搅拌,使受热均匀
升华法 分离不升华与易升华的物质。例:碘、萘的提纯。
盐析法 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例:硬脂酸钠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鸡蛋白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
色谱法(层析法) 是分离提纯和鉴别有机物的重要方法。如Fe3+与Cu2+的分离与提纯。
注意点:色谱法简介
①基本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物质时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开。
②分析:色谱分离体系有两个相构成,流动的混合物溶液称为流动相,固定的物质称为固定相,固定相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根据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作用原理不同,可以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等;根据操作条件不同,可以分为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类型。
③纸色谱法原理分析:纸上层析,是一类以滤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它所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通常把不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由于吸附在滤纸上的样品的各组分在水或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各组分会在两相之间产生不同的分配现象。亲脂性强的成分在流动相中就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快些;而亲水性强的成分在固定相中就分配的多一些,流动的就慢。这样,性质不同的组分就分离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如从菠菜中提取色素、Fe3+与Cu2+的分离与提纯、甲基橙和酚酞的分离。
2.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
有机物的分离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密度不同、熔沸点不同、对溶剂溶解性的不同等,通过过滤、洗气、萃取、分液、蒸馏(分馏)、盐析、渗析等方法将各成分一一分离。
有机物的提纯是利用被提纯物质的性质(包括物性和化性)的不同,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除去物质中的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物质。
现将不同有机混合物除杂与提纯的方法及实例,列表比较如下:
方法 不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简要操作方法及步骤
洗气 甲烷(氯化氢) 水或是氢氧化钠溶液 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水或是氢氧化钠溶液洗气瓶
乙烷(乙烯) 溴水 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溴水的洗气瓶
分液 苯(苯酚)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上层清液
苯酚(苯) 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混合后震荡,取下层清液,通足量CO2再分液,取下层液体
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碳酸钠溶液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上层清液
乙酸乙酯(乙醇) 水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上层清液
硝基苯(二氧化氮)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下层清液
溴乙烷(乙醇) 水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下层清液
苯(甲苯) 高锰酸钾溶液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油层
溴苯(溴)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后震荡,分液,取下层清液
蒸馏 乙醇(水) 生石灰 混合后加热,蒸发,收集馏分
乙醇(乙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后加热,蒸发,收集馏分
乙醇(苯酚)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后加热,蒸发,收集馏分
乙酸(乙醇)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 先加氢氧化钠,后蒸馏,剩余物加硫酸,再蒸馏收集馏出物
分馏 汽油(柴油) — 加热,由温度计控制,先蒸馏出汽油
盐析 油脂皂化反应产物中分离高级脂肪酸钠 氯化钠 混合搅拌后,静置,取上层物,过滤,干燥
渗析 淀粉胶体中氯化钠 — 混合物放半透膜中,浸在蒸馏水中冲洗
3.物质的鉴别 21世纪教育网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鉴定通常是指对于某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分别检出阳离子、阴离子,鉴别通常是指对分别存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不同加以区别。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求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和名称。我们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和推断。
(1)物质检验
一般方法和原则: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做到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用量最少。解答物质检验的有关题时,应按取样、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进行描述。具体应做到:
①“先取样,后操作”。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②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中”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
③要“先现象,后结论”。例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2)物质检验的基本步骤:
外观初步判断(固体、溶液中离子、气体的颜色) →化学进一步确证(利用特征反应)→得出正确结论(根据现象做出判断)
(3)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氢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氧气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 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
(4)常见阳离子的特性及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主要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及说明
Ba2+ 硫酸或硫酸盐溶液,稀硝酸 加SO42-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 Ba2++SO42-===BaSO4↓(白色)
Mg2+ NaOH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当NaOH过量时沉淀不溶解 Mg2++2OH-===Mg(OH)2↓(白色)
Al3+ NaOH溶液氨水 加氨水或适量NaOH溶液,有絮状白色沉淀生成,沉淀能溶于NaOH溶液,不溶于氨水 Al3++3OH-===Al(OH)3↓(白色)Al(OH)3+OH-===AlO2-+2H2O
Fe3+(黄色) ①NaOH溶液②KSCN溶液 ①生成红褐色沉淀②溶液呈血红色 ①Fe3++3OH-=Fe(OH)3↓(红褐色)②Fe3++SCN-=〔Fe(SCN)〕2+(红色)
四、顿悟规律技巧
21世纪教育网
五、参悟经典习题
题型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例1】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① 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 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④ 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 ② B.② ④ C.③ ④ D.② ③
【解析】①中光照条件下乙烷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正确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入稀溴水中除去乙烯。②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除乙酸同时可降低酯的溶解度,再通过分液、干燥、蒸馏即可得纯净的乙酸乙酯。③中CO2气体也能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正确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④中生石灰可除去乙酸同时还能吸收水份,最后通过蒸馏即得乙醇。
【答案】B
【变式训练】21世纪教育网
1、除去SO2中混有的SO3气体,可选用
①浓H2SO4 ②KMnO4溶液 ③饱和NaHSO3溶液 ④饱和NaHCO3溶液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B【解析】SO3被浓硫酸吸收生成发烟硫酸,而SO2不能被浓硫酸吸收,①正确;KMnO4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SO2,将SO2吸收,则②错误;SO2在饱和NaHSO3溶液中溶解度最小,而SO3可以被水吸收,③正确;④中两种气体都能与NaHCO3溶液反应,选项④错误。
题型二、物质的鉴别
【例2】下列各组溶液中,用括号内的试剂及物质间相互反应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
A.Ba(OH) 3 KSCN NaCl Mg(NO3) (FeCl3溶液)
B.NaNO3 NaHCO3 (NH4) 2SO3 Na2SiO3 (H2SO4溶液)
C.NH4Br K2CO3 NaI CaCl2 (AgNO3溶液)
D.(NH4) 3PO4 NaBr CuSO4 AlCl3 (KOH溶液)
【解析】选项A中的物质,可首先用FeCl3溶液与之反应,能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Ba(OH)2,能出现血红色溶液的是KSCN,没有现象的是NaCl和Mg(NO3)2,再用已经鉴别出的Ba(OH)2与剩余两种溶液反应,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NO3)2,无现象的是NaCl;选项B中的物质,直接由H2SO4即可鉴别,加入H2SO4无现象的是NaNO3,产生无色无味为气体的是NaHCO3,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SO2、产生白色胶状沉淀的是Na2SiO3;选项C中,可用AgNO3溶液鉴别出NH4Br和NaI,但K2CO3与CaCl2与AgNO3反应时都是生成白色沉淀;无法将其鉴别,两两混合也得不到不同的实验现象;选项D中的物质,直接用KOH溶液即可鉴别,能与KOH溶液反应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NH4)3PO4,无明显现象的是NaBr,能生成蓝色沉淀的是CuSO4,加入KOH溶液,能生成白色絮状沉淀,KOH过量时沉淀又溶解的是AlCl3溶液。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变式训练】
CuS和Cu2S都能溶于硝酸,它们高温灼烧的产物相同,以下鉴别CuS和Cu2S两种黑色粉末的方法合理的是 ( )
A.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所产生的气体
B.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溶液的颜色
C.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质量
D.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颜色
C【解析】HNO3反应后的生成物是N0、NO2是由HNO3浓度决定的,所以A错误;两种固体被HNO3氧化后的产物相同,所以不能根据溶液的颜色来区别;高温灼烧相同质量的此物质后的产物相同,但生成物的质量一定不同,所以可以用C来区别,而不能用D法。
题型三、物质(离子)的推断
【例3】在一含Na+的澄清溶液中,可能还存在NH4+、Fe2+、I-、Br-、CO32-、SO32-六种离子中的几种。①在原溶液中滴加足量的饱和氯水后,有气泡生成,溶液呈橙黄色;②向呈橙黄色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③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一定存在Br-、CO32- B.溶液中可能存在NH4+
C.溶液中一定不存在Fe2+、I-、SO32- D.溶液一定呈碱性
【解析】饱和氯水中存在着多种粒子,加入足量氯水后有气泡生成说明一定有CO32-,则一定没有Fe2+;再加入BaCl2无沉淀生成说明一定没有SO32-。因为若有SO32-,加入过量氯水,SO32―会被氧化为SO42-,与BaCl2反应定有BaSO4沉淀生成。溶液呈橙黄色,不能使淀粉变蓝,说明一定有Br-,一定不存在I-;NH4+不能确定。则原溶液一定含有CO32―、Br―,可能含有NH4+,一定不含有Fe2+、I-、SO32-。由于CO32-水解呈碱性,NH4+水解呈酸性,所以溶液不一定呈碱性
【答案】D
【变式训练】
3、某学生通过下列家庭小实验探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用石膏粉与少量生豆浆调拌均匀后加到煮沸的豆浆中制作豆腐
B.用米汤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酸钾(KIO3)
C.用纯碱(Na2CO3)热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羊毛织物
B【解析】A选项是胶体的应用,正确;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酸钾应该利用淀粉碘化钾溶液和醋酸,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IO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I2能够使淀粉变蓝色。B选项错误;C选项是盐类水解的应用,正确;D选项是鉴别蛋白质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模拟训练】
1.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的是
A.白色粉末:CuSO4、Na2CO3、CaCO3
B.无色液体:乙醇、苯、四氯化碳
C.白色粉末:NaOH、NaCl、NH4NO3
D.无色液体:苯、甲苯、乙醛
D【解析】 A中CuSO4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Na2CO3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CaCO3不溶于水;B中乙醇与水混溶,苯不溶于水浮于水面,CCl4不溶于水沉于水底;C中NaOH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因此A、B、C三个选项中的物质均可通过水进行鉴别。D中苯和甲苯无法用水鉴别。
2.右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21世纪教育网
A.锌和盐酸发生氢气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生成氯气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
A【解析】《考试说明》要求: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图中气体的制备是用固体和液体反应而得,最后的收集为向下排空气法,可见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再结合洗气装置分析,答案A符合。
3.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http: / / www. / )
D【解析】该题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由草木灰提取钾盐需要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操作都要搅拌,注意搅拌时不能“碰壁”;过滤操作要注意“三靠”;A、B、C均正确。检验钾元素存在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故D错误。
4.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B.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Fe(OH)3固体溶于热水中
D.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A【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提纯与分离、常见物质的制备、离子的鉴别与检验等基本实验操作。A项中铝能溶解于NaOH溶液生成NaAlO2溶液,铁不溶解,过滤可提纯铁粉,A项正确。B项中瓷坩埚中含有SiO2加热时能与NaOH固体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C项中Fe(OH)3胶体的制备是将饱和FeCl3溶液加入到沸水中。D项中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的未必是CO32-,还可以是HCO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还可能是SO2气体,故溶液中还可能含有SO32-或HSO3-。
5.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
含义 反应中有沉淀产生或溶解 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
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NH4+-气体法 B.I--沉淀法 C.Fe3+-显色法 D.Ca2+-气体法
D【解析】本题看似一个信息题,其实所给信息仍是中学常见离子检验知识NH4+的检验是利用NaOH与其反应产生NH3,I-的检验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反应产生黄色沉淀AgI,Fe3+遇KSCN溶液显红色(或者与苯酚反应,溶液显紫色),只有Ca2+不能反应生成气体,故D不合理。
6.现有Na2CO3、H2SO4、Ba(OH)2三种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都相等的溶液,若以不同顺序将它们中的两种混合起来,出现沉淀后过滤,再将滤液与第三种溶液混合起来,最终所得的溶液
A.一定呈酸性 B.一定呈碱性 C.可能呈中性 D.一定呈中性
C【解析】为了便于分析,设各物质均为1mol。①若先将Na2CO3、H2SO4两溶液混合,再加入Ba(OH)2,最终溶液呈碱性;②若先将H2SO4、Ba(OH)2两溶液混合,过滤后再加入Na2CO3,最终溶液呈碱性;③若先将Na2CO3、Ba(OH)2两溶液混合,过滤后再加入H2SO4,最终溶液呈中性。
7.下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测定溶液pH:将pH 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试液点在pH 试纸的中部,待颜色稳定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B.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C.酸碱中和滴定时,装待测液的锥形瓶先用待测液润洗
D.用溴水鉴别苯、四氯化碳、乙醇、已烯五种液体
C【解析】酸碱中和滴定时,装待测液的锥形瓶无需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使所测的值偏高,导致不准确,
C错误;溴水与己烯反应,使溴水褪色,溴水与乙醇互溶,但不褪色,苯与溴水分层,下层无色,四氯化碳与溴水分层,上层无色,则可以用溴水鉴别这五种液体,D选项正确。
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硝酸可保存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细口瓶中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pH试纸应事先润湿
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选用的容量瓶规格由需配制的溶液体积决定
D.用分液漏斗将乙醇和水的混合液体分离;
C【解析】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橡皮塞氧化,所以浓硝酸不能保存在带橡皮塞的细口瓶中,A选项错误;在测量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事先润湿,否则会导致所测溶液的浓度减小,从而可能影响pH的大小,B选项错误;乙醇和水是互溶的,所以不能利用分液的操作将两者分离,D选项错误。
9.下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编号 气体 a b c
A NH3 浓氨水 生石灰 碱石灰
B CO2 盐酸 碳酸钙 饱和NaHCO3
C NO 稀HNO3 铜屑 H2O
D NO2 浓HNO3 铜屑 NaOH溶液
B【解析】该实验的气体收集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所以收集的气体的密度要大于空气,排除A选项,NO的收集方法一般是排水法,不能用排空气法,因为NO与空气的密度相近,排除C选项,NO2气体与NaOH溶液会发生反应,排除D选项,B选项符合题意。
10.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 / )
10.C 【解析】A是简易的洗气装置,常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B是过滤装置,是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D是分液装置,常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只有C装置是用于中和热测定,它不用于物质分离,本题考查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11.(I)某同学拟用右图装置分别制取H2和NO。而实验室只有水、浓硫酸、浓硝酸、铜片。
①制取H2时,还缺少的固体试剂是 ________ ,
(填名称)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
②制取NO时,请你从上述试剂中为他选择比较合理
的试剂是 ________ ;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用 法收集。
(Ⅱ)有一份两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白色混合物,分别取适量该混合物置于三支试管中进行实验
①加热第一支试管中的白色混合物,使馆口有水滴凝结
②在第二支试管中逐滴加入4mol·L1的NaOH溶液至过量,同时不断震荡试管,有气泡产生,反应结束后试管中还有白色不溶物
③在第二支试管中逐滴加入4mol·L1盐酸,同时不断震荡试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反映结束后得到的无色透明溶液
(1)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是 ________ 混合物(填选项);
A.NaHCO3、AgO3
B.BaCl2、MgCO3
C.NH4HSO3、MgCl2·6H2O
D.NH4Cl、Ca(HCO3)2
(2)该混合物中的某一物质水溶液的pH<7,该物质
是: ________ (填化学式);
(3)该混合物在实验②中产生白色不溶物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答案】(Ⅰ)①锌,Zn+2H+====Zn2+ +H2↑
②水、浓硝酸、铜屑(试剂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排水集气法。
(Ⅱ)(1)D;(2)NH4Cl;
(3)Ca2+ +2HCO3-+2OH -= CaCO3↓+CO32-+2H2O
(或分两步写成HCO3-+OH- = CO32- +H2O、Ca2+CO32-=CaCO3↓也可)
【解析】(I)制取氢气是利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NO时,最好通过铜与浓硝酸反应,得到的气体利用排水法收集,可以得到较纯净的NO气体,不能将浓硝酸稀释,因为影响反应速率;(Ⅱ)(1)①说明有水生成,②说明有氨气生成,原物质中存在NH4+ ,③说明产生CO2气体,符合题意的只有D选项;(2)NH4+ 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3)生成的是CaCO3沉淀。注意是过量的NaOH溶液,最终溶液中是Na2CO3
12.某同学为了验证海带中含有碘,拟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第1步:灼烧。操作是将足量海带灼烧成灰烬。该过程中将使用到的硅酸盐质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__(填代号,限填3项)
A.试管 B.瓷坩埚 C.坩埚钳 D.铁三角架
E.泥三角 F.酒精灯 G.烧杯 H.墨筒
(2)第2步:Iˉ溶液的获取。操作是____________
(3)第3步:氧化。操作是依次加入合适的试剂。下列氧化剂最好选用_________(填代号)。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浓硫酸 B.新制氯水C.KMnO4溶液 D.H2O2
(4)第4步:碘单质的检验。操作是取少量第3步的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海带中含碘。
13.(1) B E F。制取相应溶液的方法是直接 (2)将灰烬转移到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煮沸,过滤。四种试剂均能将I-氧化成碘单质,但由于前三种氧化剂氧化性很强,用量控制稍有不当,易将单质进一步氧化,而H2O2则不会,同时它不是一种不会增加杂质、造成污染的试剂,所以应选D。原因可简述这:过氧化氢是绿色氧化剂,在氧化过程中不引进杂质、不产生污染(不会进一步氧化单质碘)
【解析】本题是将仪器的材料及性能、实验步骤、药品选用综合在一起的设计新颖的题目,如果不知道瓷质材料属于硅酸盐类,问题(1)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忽视了酒精灯的灯嘴也是瓷质的话,就会漏选F。问题(2)涉及溶液的配制方法,而问题(3)考查的是试剂的性质。灼烧固体要用到坩埚、而坩埚要放在泥三角上,此外所用的酒精灯的灯嘴也是瓷质,瓷质材料属于硅酸盐类
21世纪教育网
淀粉溶液和食盐溶液
蒸馏水
半透膜
a
b
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