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文档属性

名称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7-21 22: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的电泳、胶体的聚沉、胶体的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胶体的性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34页第二段,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总结回答】
【多媒体演示】电泳实验(见课本35页)
【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这表明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小结】电泳概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因为胶体的微粒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
【板书】3、电泳现象
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变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思考、得出结论:
1、通电后,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
2、说明Fe(OH)3胶粒是带正电荷的。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逐步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思考:为什么胶体微粒带有电荷?哪些胶体带正电荷?哪些胶体带负电荷?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1、胶体微粒带电荷的原因: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吸附阴离子的带上负电荷,吸附阳离子的带上正电荷。
2、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述】简介电泳原理的应用
1、陶瓷工业中,借助它来除去粘土中所混杂的氧化铁杂质。简述方法。
2、溶胶也可发生电泳现象,如在水泥、冶金等工业中,通高压电于含烟尘的气体时,可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倾听、思考。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胶体稳定的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有针对性地想出办法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呢?
归纳总结,出示探究方案:(投影)
开展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
1、电解质溶液;
2、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实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1)浑浊
(2)浑浊
(3)产生沉淀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教材第35页第3段,思考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胶体凝聚概念和凝聚方法。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胶体?
讨论,回答:淀粉胶体、土壤胶体、血液、云、雾、Al(OH)3胶体等等。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多媒体演示】实验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思考后回答: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一些胶体。学生实验(多媒体演示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指导实验】强调:制备胶体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
随堂检测:
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一种液体,初滴入时氢氧化铁胶体发生凝沉而沉淀,继续滴入,沉淀消失。则这种溶液应是( )。
A、0.5mol/L硫酸镁 B、蒸馏水 C、0.5mol/L氯化钾溶液 D、0.5mol/L盐酸
2、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现把氯化钙溶液、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硫化锑胶体分别加入到硅酸胶体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① ,② ,③ , ④ 。
3、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 ,若换成硫酸铜溶液,是否可以?其原因是 。
答案:1、D;2、①聚沉,②无现象,③聚沉,④无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