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备课下
一、知识网络归纳
专题综合讲解
1、中和反应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它属于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与氢氧化钠等酸与碱之间反应都有很易进行。
中和反应的特殊性无色的酸与无色的碱反应生成无色的盐和水时,这样的反应我们无法看到反应的现象,为确保反应停止时即为终点,常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难溶的酸(或碱)与可溶的碱(或酸)反应时,当观察到不溶物刚好消失时即为完全反应。
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表示,pH的范围在0~14之间。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酸性
测定溶液pH大小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pH试纸。用滴管或玻璃棒取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大致的pH。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向酸碱溶液里滴加指示剂,改变颜色的是( )
A 酸或碱 B 指示剂 C 溶液中的水 D 其他物质
2、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
A 用10mL量筒量取7.5mL水 B 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5.2
C 用托盘天平称得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16.7g D 经计算某食盐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3、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 分子中都有氢原子 B 酸溶液中都含有H+
C 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酸都是化合物
4、用无色酚酞书写的“信件”,最好的显影剂是( )
A 石灰水 B 食盐水 C 稀盐酸 D 碘酒
5、把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烧碱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入石蕊试液显( )
A 红色 B 蓝色 C 紫色 D 无色
6、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各反应 B 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中和反应中溶液的pH一定不变 D 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一定都溶于水
7、取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最多的是( )
A MgCO3 B CaCO3 C Na2CO3 D K2CO3
8、用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分别滴入同一物质的溶液中,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 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 B 滴入石蕊试液不变色,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
C 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 D 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
二、填空题:
1、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判断溶液是否变质,两位同学从酸、碱中各选择了一种物质的溶液进行实验,都达到了目的。他们所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超市中有一种称之为“一拉热”的方便加热食品,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加热食品。
(1) 在保持生石灰的水的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反应的温度最高,则生石灰和水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
(2) 如果要测定“一定量的氧化钙和足量水反应放出的热量(Q),现有以下仪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酒精灯、托盘天平,其中不需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测定过程中已测定的数据是:水的质量m1、反应前水的温度t1、水中加入氧化钙后悬浊液的最高温度t2,你认为除了以上数据外还需要测定的数据是(用文字叙述,再用符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的计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计算:
1、一定质量的锌和50mL、密度为1.19g/cm3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g,求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该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2、把5g不纯的镁(杂质不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入100g稀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14g。求:
(1)纯镁的质量分数。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同学们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钙试样中Ca(OH)2的含量(含有的杂质为CaCO3),共做了3次实验,使一定质量的该试样分别与同一种稀盐酸反应,所得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取试液质量/g 17.4 17.4 17.4
所取稀盐酸的质量/g 80 100 120
生成CO2的质量/g 2.64 4.4 4.4
(1) 在第次实验中,反应容器内有白色固体剩余。(2)原试样中Ca(OH)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以测知,第二次实验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通过计算求出实验所取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