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 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 教学反思
1. 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