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三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第三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8-06 14: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第三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了解酸碱之间的反应,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强调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单纯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医药卫生、农业中改良酸性土壤、处理工业废水、调节溶液的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安排的3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并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
关键信息:
(一)搭设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认知效率
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创设生动、感性的教学情景,并运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料,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感受、体会、启迪,提高学生认知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结论,从而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通过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课上灵活采用指导阅读、启发讲述、提问答疑、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尝试、发现,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
给出题目,指导学生搜集相关材料,从而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课内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并课上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材料,促进学生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生经过近半年多的化学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化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分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认识,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动手的问题情景,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生活中酸碱中和的实例,并能作出简单的酸碱反应的判断。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内容建立在学生对酸碱已有一定基本常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对酸碱的反应虽然没有形成系统性理论知识,但已具备朴素的直观经验。为此,本课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和科学方法教育。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
2.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能根据pH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从而认识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合适的实验方案和试剂,学会如何在科学探究中进行合作和交流。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绘制pH图象,学会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4.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2.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理解的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和谐的课堂育人场景,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发挥教育优势。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并注重教师个性的示范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袒露个性,在课堂里得到知识,完善个性。
“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只有一叶障目的的老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发掘学生的天赋,才能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在化学教学中焕发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生命活力,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化学课堂教学。
评价观,即明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可以用闭卷笔试方式,但更要大胆尝试开卷笔试、口试、提交研究报告等方式。另一方面,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多用实践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最重要的,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效果,不能仅凭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成绩。
2、采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归纳——解析、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分组实验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的展示图片、动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养成严谨思维品质并推动探究进程。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分组实验和交流讨论,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生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①在“分组实验”环节设置开放性问题,利用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这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挑战者须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被挑战者由同学的评价可更全面地了解、改善自身的学习状况,老师可由此更具体地体察学情调整教学。②在“感悟与收获”板块,同学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多媒体课件将充分应用图片、动画等材料的使用使学生感到更直观,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来获得新知识。
实验仪器及药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广泛试纸、酒精灯、烧杯、试管、氢氧化钙、蒸馏水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一.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1.中和反应及其特征2.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3.中和反应的实质二、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1.应用于医药卫生2.改变土壤的酸碱性3.处理工业废水4.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本节课需45分钟完成。
要对学生分组, 4人一组,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负责引领同学实验和讨论,提高同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提前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药品,多次实验,确保最佳效果,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的妈妈不小心把面团发酸了,这可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
为什么加碱可以去掉酸味呢?其他的酸和碱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
【学生活动】会有同学提出加一些碱。
学生此时思考、猜测:可能是酸和碱反应了。 猜测:能或不能。从这方面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探究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的获取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引发心理暗示:酸和碱能够反应】
【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演示:用滴管向盛有5%盐酸的试管中滴加5%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观察现象】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提出猜想】没有反应?反应了但现象不明显?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吗?你的猜想是什么?
【说明:此时产生认知冲突: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使学生的探究欲迅速高涨起来】
实验探究学习新知:
【引导】 那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呢?那就需要用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想一想,用什么实验才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交流。
【说明:通过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评价】大家设计出这么多有科学依据的方案,谁的方案更便于操作更快捷呢?
【说明: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互相评价设计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改进。从而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引导探究】请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利用桌子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来实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巡回指导,注意实验进行情况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进行对照判断。
现象:略
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让学生们亲自操作、实践、体验,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引发反思】在以上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注意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溶液酸碱性变化的探索上)
学生自由交流,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留出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方法引导】指导学生分析并运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曲线、分析结果。
学生分析数据,绘制反应过程中pH变化曲线图,分析曲线图总结归纳,所得结论。
【说明:使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学会定量的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为什么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之后溶液呈中性呢?H+和OH-哪去了呢?
【多媒体展示】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的微观过程。
(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分析反应实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时盐酸中的H+的和氢氧化钠中的OH-相互中和生成了水,反应的结果是溶液中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消失了)。
指导写出反应方程式:HCl+NaOH=NaCl+H2O
【说明:通过用多媒体展示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微观影像,促使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归纳与总结】
既然Na+和Cl-不是反应发生的原始动力,反应的关键是H+和OH-反应生成了水。那么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化学反应吗?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呢?
【点拨】其他的产物如氯化钠、氯化钙都属于盐。
像这样酸和碱作用生成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
【提问】 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提出猜想】能或不能
【说明: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总结】实验证明,氢氧化钙和盐酸也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
【方法引导】]寻找反应的共同点:
1、酸+碱 盐+水
2、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
3、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说明:理解中和反应实质。比较酸、碱、盐构成上不同。帮助学生形成本节的核心概念----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促使学生可将观察到的宏观世界、离子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化学符号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宏观的化学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重新组合的结果】
【多媒体展示】你能帮帮他们吗?(展示相关的图片)
1、酸性土壤不宜种植,农民们发了愁。
2、化工厂排放碱性污水,鱼虾遭殃。
3、小红不小心将盐酸溅入眼中。
【讨论、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说明:注意方案的可实施性,如最后一项,会有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治疗,要考虑氢氧化钠溶液有很强的腐蚀性】
【多媒体图片展示】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和中和反应的应用价值。
【回顾与反思】回忆本节棵,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本节课在技能、方法、能力、情感等方面还有哪些收获呢?
【反思与小结】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说明: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和形成。反思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将自身作为构建对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挑战自我】
(投影)课后练习,检查一下你的学习效果如何。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对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完成探究过程,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验探究学习。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因害怕酸碱的腐蚀性不敢动手做实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