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全单元) word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全单元) word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8-06 14: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课题 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课型 具体物质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3、 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 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净化水
难点 从微观角度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很多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不了解分子特征,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由于常见,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为什么察觉不到水的蒸发?水在什么情况下更易蒸发?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学 课时安排 2
板书设计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一、 水的三态变化1、 水分子是构成水的微粒2、 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间隔3、 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分子获得(或失去)能量4、 分子的基本性质:很小;之间有间隔;总在不停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二、 水的天然循环三、 水的人工净化1、 净化黄泥水2、 自来水厂生产过程
课后记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很小,一滴水——1021水分子,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时是朵朵白云,有时是绵绵细雨,有时又变成皑皑白雪? 一、 水的三态变化1、水分子是构成水的微粒[针筒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书P28 图水分子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书P29 图: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蒸发过程:水分子获得能量后,运动加快,挣脱分子间的束缚,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气)逃逸到空气中,距离和排列方式变化水蒸汽冷凝:温度低,吸收水分子的能量,水分子能量降低运动减慢,相互吸引,彼此靠近,重新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一起看书P29 最后一段,划下来。2、 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补充实验]: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ml碘小锤加热举例:花香、糖水、热胀冷缩等请学生归纳总结水分子的性质。其他分子有同样的性质3、 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的运动[在线测试]P30 [作业]:同步学习



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二、水的天然循环阅读:P31水的天然循环在水循环的每一环节,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水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分子的能量变化?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却很缺乏。看书两个图例,强调节约用水。 天然水掺杂许多杂质,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要根据天然水的水质不同进行相应的处理。三、水的人工净化:大家知道天然水中有哪些杂质?不溶性固体杂质、微生物、可溶性杂质。怎样除去?1、净化黄泥水[活动天地]净化黄泥水每一步除去哪类杂质?强调过滤操作要求。总结四个步骤:⑴沉降⑵过滤⑶消毒(灭菌)⑷蒸馏2、自来水厂生产过程[在线测试]小结作业:同步学习




课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3. 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难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净化水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微粒的知识,并且知道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初三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一、水的三态变化1、 原因2、 分子的性质二、水的天然循环三、水的人工净化1、 实验2、 一般步骤沉降 过滤 消毒 蒸馏
课后记

[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把女儿比作是水做的,可见在曹雪芹的眼里水是美好的化身,同学们,在你的眼中,水是怎样的呢?
[回答]同学讨论回答
[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本27页一段,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
[板书]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讲述]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对,水分子。水在自然界中都有那些呈现方式呢?
[回答]同学讨论回答
[讲述]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什么一会是汹涌的大海,一会又变为皑皑白雪,一会又化做水蒸气不见了呢?在此过程中,水分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子是一些真实存在的很小很小的微粒,因为肉眼看不见,同学们在学习分子的知识的时候就不能再仅仅应用以前研究肉眼看的见的宏观物质的思维方法,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真正进入微观世界去研究。
[回答]同学针对课本28、29页情景分组讨论,交流回答。
[讲述]
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那?这些小微粒都具备那些基本性质那?
[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做四个实验,(1)将少量品红溶解于水(2)将试管中少量水加热至沸腾(3)将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于200毫升量筒中(4)给密封在玻璃管内的固体碘加热、冷却。
[讨论] 做完实验后,同学们讨论,并完成以下实验要求:
[投影]1、叙述实验现象,并从分子的角度加以解释
2、说明分子具有那些基本性质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参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分子,钻到这些物质的分子中去,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性质。
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1) 品红溶解于水:品红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分子间有间隔
(2) 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固体碘加热、冷却:加热,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
[讲述]通过刚才的实验讨论,同学们一致得出(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
动(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这三条基本性质
[板书]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原因
2、分子的性质
[练习]1、课本30页活动天地内容,请每组派代表上来描述。
2、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妈妈在厨房炒菜,你在卧室里就能闻到香味;
一定体积的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
[小结]同学起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总结。
[作业]课本30页在线测试;教学目标本节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水为什么会有三态变化?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讲述]本节课学习
[板书]二、水的天然循环
[活动天地]请同学们仔细研究31页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回答其中的问题。
[回答]同学分组讨论,交流回答。
[讲述]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断循环的,所以地球表面的总水量并不减少,但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不能被人类利用的,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而且这些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
[板书]三、水的人工净化
[讲述]青岛地区的水源有黄河水,如果我们取一些黄河水,肯定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那你觉得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将其中的杂质除掉,变成自来水呢?
[回答]同学讨论,交流回答。
[实验]教师演示32页活动天地的实验:净化黄泥水。
同学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制作过滤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 过滤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2、 消毒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 蒸馏的目的是除去什么样的杂质?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如下内容:
1、 净化黄泥水的一般步骤:沉降、过滤、消毒、蒸馏。
2、 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靠:漏斗底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轻靠在漏斗中三层滤纸的一边;烧杯的尖咀处靠在玻璃棒上。
两低: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阅读]34页多识一点内容,丰富生活知识。
[练习]完成在线测试内容。
课题 第二节 水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 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4.能说出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5.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6.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
学情分析 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在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板书、投影、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的组成一、电解水1.现象:2.文字表达式:3.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二、化学变化的本质1.原子2.化学反应就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三、氢气的燃烧1.现象:2.文字表达式:3.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4.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四、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
课后记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并了解了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水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演示]电解水实验
[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结]电解水时,在两极都有气体产生,其中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1∶2。正负电极都有气体产生,它们是同一种气体吗?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我们接着来验证。
[演示]检验电解水后两极产物
[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结]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并且火焰呈淡蓝色,它是氢气。也就是说水在电解后产生了氢气和氧气。
[练习]请同学们书写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化学式。(请一名学生板书)
[板书] 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讨论]氢气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氧气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水电解时只产生氢气和氧气,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板书]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提问]水是宏观物质,元素是宏观概念,这里是“宏观对宏观”。那么我们如何从微观角度,从分子角度去分析电解水这一反应呢?
[讲解]在这个反应里,水分子先分解成更小的粒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和氧气。这也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就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精确的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分子表示为H2O。水、氢气、氧气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金由金原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等。
课题 第二节 水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1. 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2. 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3. 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4.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重点难点 水的组成 电解水的实验
学情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的学生,已经有了节约能源的意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将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的现状,会更加增强节能意识。对水的组成和结构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困难。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水的组成一、电解水1、实验 水氢气+氧气[讨论]氢气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氧气又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水电解时只产生氢气和氧气,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板书]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化合物。[提问]水是宏观物质,元素是宏观概念,这里是“宏观对宏观”。那么我们如何从微观角度,从原子、分子角度去分析电解水这一反应呢?[讲解]在这个反应里,水分子先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和氧气。这也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精确的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为H2O。[板书]2.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练习]A.指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2.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3.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小结] 1.水是化合物,是纯净物,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讲述]水通电分解的反应有什么特点?我们把这样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板书]3、分解反应4、原子 既是构成分子的微粒,又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讲述]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等。 [作业]略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写出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2、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叙述水的组成。[引言]从电解水的实验我们看到,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那氢气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呢?请同学们先分析可能的生成物,并设计实验检验。[回答]同学思考、讨论、交流、回答。[实验]教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回答]学生回答、总结1、回答实验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放热。2、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水[板书] 二、氢气的燃烧1、实验 氢气+氧气——水[讲述]该反应是不是分解反应?它与分解反应有何不同?2、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练习]课本交流共享 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3、化学性质像水通电分解、氢气能在氧气中燃烧等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练习]完成课本40页在线测试。[作业]课本41页挑战自我。
课题 第三节 认识原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3、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在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是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手段 板书、投影、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认识原子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二、原子中的电子分层排布(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二)排布规律 1第一层电子数目不超过2个 2 第二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3 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三)元素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联系。(四)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是阳离子,带负电的是阴离子。离子符号:例如:Na+、Cl-三、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课后记

[导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是否在任何反应中都不可分呢?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至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才揭示出原子内部秘密,原子可以再分,原子也具有复杂结构。
介绍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学生讨论这种现象说明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板书] 第三节 认识原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授]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很小,半径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体积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樱桃……十层大楼。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空间供电子作高速运动。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带不带电?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不同原子原子核所带电荷数不同,氢原子:核电荷数 ―1 电子数—1。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授]原子核很小,它可不可以再分呢?它也不是最小的粒子,现在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原子核变化时所放出的巨大能量。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可见,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电子质量是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总结: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举例说明:氧原子的构成
[提问]原子是怎样构成的?你能想象电子在核外的空间作怎样的运动么?
[板书] 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授]电子在原子核外最高速的运动,他没有固定的轨道,但经常出现在某些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我们把核外的空间分为不同的电子层。离核最近的是第一层,由里往外依次叫做二、三….层。电子就在这些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板书](一)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授]有的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最多的有7个电子层。内层电子的能量低,外层电子的能量高,电子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我们怎样表示原子的这种结构呢?以氧原子为例:我们通常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内写上数字“8”表示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我们把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 (二) 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六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
[板书] (三) 电子在各层的排布规律
1 第一层电子数目不超过2个
2 第二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3 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
[讨论]这些原子分别属于哪类元素?(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类元素的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板书] (三)元素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联系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 <4
非金属 >4
稀有气体 8(氦2)
[讲授]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怎样 人们认为,像稀有气体原子这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如果第一层是最外层的,达到2个)化学性质就比较稳定。这种结构叫做相对稳定结构。
[板书] 相对稳定结构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如果第一层是最外层的,达到2个),这种结构叫做相对稳定结构。
[讨论]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了么?(没有)他们在化学反应中总是要想尽办法达到稳定结构。以Na为例,金属元素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呢?
像Cl这样的非金属怎样达到稳定结构呢?
[板书]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金属 <4 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 >4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 8(氦2) 相对稳定
[讨论]在氯气与钠的化学反应中,当氯原子遇到钠原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讨论]得失电子后的粒子还是原子么?
[板书] (四)离子的形成
[板书]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的是阳离子,带负电的是阴离子。
[板书]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是阳离子,带负电的是阴离子。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形成的离子
金属 <4 易失去电子 阳离子
非金属 >4 易得到电子 阴离子
稀有气体 8(氦2) 相对稳定
[讲授] 我们用符号Na+、Cl- 来表示离子,这种符号叫做离子符号。
[板书] 离子符号:例如:Na+、Cl-
[讲授] Na失去的电子被Cl 得到,形成了带正电Na+的和带负电的Cl-。相互吸引形成了氯化钠这种化合物。
[讨论]我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物质的粒子,同学们,你能否用图表的形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总结一下物质的组成?以及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联系。

[引发]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看书几种原子的质量
[讲授]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和小麦的质量一样。人类是不会让这种不方便来制约我们的,因此,科学家们想到选择一种标准,用一种原子的质量作为砝码,来衡量其它原子的质量。经研究和实践,国际上一致同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三、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练习]计算:碳的原子量= 1.993 X 10-26千克 =12
1.993 X 10-26千克/12
氢的原子量 =1
氧的原子量 =16
铁的原子量 =56
[讲授]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化学计算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计算、书写很方便。
[引发]原子有质量,即质子、中子、电子有质量,科学证明,一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电子质量是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又因为原子质量=氢原子质量,则质子质量数约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作业]
课题 第三节 认识原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2. 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 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4. 认识到用一种新的标准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得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原子可分的发现 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通过物理等学科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微粒的可分性,因此,原子可分已不再是本课题的难点,应该把重点防在如何发现分子可分的科学史教育上。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阅读 分析 讨论 讲述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原子一、原子的结构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原子{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二、原子中的电子三、相对原子质量
课后记
〖引入新课〗
Cu2(OH)2CO3 分子变为 CuO、 H2O、CO2 分子,说明分子虽小,还可以再分。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科学上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是否在任何反应中都不可分呢?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直至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才揭示出原子内部秘密,原子可以再分,原子也具有复杂结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板书] 二、原子的构成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授]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很小,半径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体积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樱桃……十层大楼。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空间供电子作高速运动。
2、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带不带电?(铁铅笔盒带不带电?)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不同原子原子核所带电荷数不同,氢原子:核电荷数 ―1 电子数—1。如:
氧 8 8
铁 26 26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引言〗原子核很小,它可不可以再分呢?它也不是最小的粒子,现在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原子核变化时所放出的巨大能量。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可见,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
总结: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几种原子构成
[小结]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2、质子数=电子数
举例说明:氧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复习]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引发]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
[讲授]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和小麦的质量一样。人类是不会让这种不方便来制约我们的,因此,科学家们想到选择一种标准,用一种原子的质量作为砝码,来衡量其它原子的质量。经研究和实践,国际上一致同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三、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练习]计算:碳的原子量= 1.993 X 10-26千克 =12
1.993 X 10-26千克/12
氢的原子量 =1
氧的原子量 =16
铁的原子量 =56
[讲授]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化学计算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参考P46 表2-3 计算、书写很方便。
[引发]原子有质量,即质子、中子、电子有质量,科学证明,一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又因为原子质量=氢原子质量,则质子质量数约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小结]1、从微观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和汞的实例,讨论得出原子的概念。
2、通过介绍电子发现史,了解原子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从而使同学们学会用分子和原子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作业]P46-47 写本上
课题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2.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3.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4.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5.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 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大量的溶液,但分不清具体哪些是溶液,因此教学中要重点讲情溶液的基本特征;对于计算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已完全达到要求,教学中注意强调其化学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1、 溶液①概念②组成 溶质 溶剂2、 溶解过程伴随能量变化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分数1、 定义2、 数学表达式3、 有关计算三、溶液的配制1、步骤 计算 称量 溶解2、仪器 托盘天平 药匙 量筒 胶头滴管 烧杯 玻璃棒
课后记

[引言]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叫溶液,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四、溶解的过程

[版书] 蔗糖 食盐 粉笔末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混合物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讲述]这四支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蔗糖、试验、粉笔末和植物油,香气中分别加入少量水,得到的物质是纯净无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应为他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四支试管分难两手)从表观上看,这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和这两支试管中的物质有什么不同?前两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澄清透明的,为什么固体蔗糖核试验看不见了呢?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食盐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分子离子是一些微粒,所以我们看不见了,因为分散得很均匀,糖水中各部分的甜度是一样的,盐水中各部分的咸度也是一样的,我们说它具有均一性;再看这两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不是澄清透明的?不,是浑浊的,粉笔末和植物油仍清晰可见,说明粉笔末和植物油并没有以微粒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仍然是以大量分子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这两个试管中的混合物有没有均一性?没有,静止一会儿,粉笔末沉积到试管底部,植物油则浮在水面上,说明这个混合体系稳定不稳定?不稳定;而这两支试管中的混合物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温度不变,水分也不蒸发,那么不论放置多久蔗糖和食盐也不会分离出来,说明很稳定,具有稳定性;以上分析了两组物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两支试管中混浊的混合物就是浊液;在这支试管中粉笔末是以(什么状态?)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这支试管里植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的,这样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这两支试管中的混合物就是溶液。***,请你给溶液下个定义
[讨论、订正、板书]
1、溶液
①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述]溶液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而是混合物。
在农村,科技人员要用16%的食盐水选种,现配置了一大缸,为了谨慎起见,检验员要检查一下食盐水的质量分数是不是16%,请问他用不用将这一大缸食盐水都检验,他须怎样做?为什么取一部分就可以了?因为溶液有均一性。
检测: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时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2、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不是溶液?不是,因为水不是混合物。
讲述:因为溶液是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我们一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②组成
溶质:固体、液体、气体
溶剂:液体
讲述:在溶液中,一般把液态物质当作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这两份溶液里,都是水作溶剂,食盐、蔗糖两种固体作溶质,有没有液体作溶质的?酒精,气体呢?二氧化碳。
如果两种分散物都是液体,常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如果有水,水作溶剂,另一种物之作溶质。蔗糖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蔗糖的水溶液”。
[练习]酒精溶于水,溶质是 ,溶剂是 。
碘溶于酒精,溶质是 ,溶剂是 。
因为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溶剂的质量,比如将100毫升酒精溶于100毫升水中,所得溶液是不是200毫升呢?
不能相加。
[讲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是否发生改变呢?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各小组分别测试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进行记录。
[讨论]各小组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进行讨论。
[总结]有些物质溶解于水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于水温度不变,如氯化钠。
[活动天地]教师演示实验
[阅读]学生阅读、教师讲解乳化作用。

第二课时:
[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溶液,还需要知道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比如,做汤时,盐放多了就太咸,放少了又太淡;再比如在医药上,药加的过少治不好病,加的太多又会影响健康,因此,要很好地把握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这就要学好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知识。
[板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讲述] 表示溶液组成的的方法很多,我们重点学习——溶质质量分数
1、 概念 溶质质量
数学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
2、 溶液质量
在此数学表达式中,有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共四个量,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据此,我们可以进行有关计算。
3、 有关计算
①基本计算
[练习]课本52页例题
将8克食盐放入32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②有关溶液稀释、配制的计算
[练习]欲将100克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要加水多少克?
将20克20%的硝酸钾溶液和40克10%的硝酸钾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小结]
[作业]课本52在线测试;54挑战自我。
课题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熔剂;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初步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重点难点 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起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会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种种液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溶液之前,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应从溶解入手,首先形成溶液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轻松得出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手段 板书、投影、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一)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二)组成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液 溶剂:一般是液体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三)溶解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 数学表达式:(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稀释问题三、溶液的配置
课后记


[引言]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板书]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分组实验]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蔗糖、粉笔末,其中分别加入少量水,用力震荡后观察。
[讨论]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它们从外观上看是否相同?(前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澄清透明的,后支试管中是浑浊的)为什么固体蔗糖看不见了呢?(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分子、离子是一些粒子,所以我们看不见了)
[讲授]因为分散得很均匀,糖水中各部分的甜度是一样的我们说它具有均一性;再看这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浑浊的,粉笔末仍清晰可见,说明粉笔末并没有以微粒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仍然是以大量分子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这个试管中的混合物有没有均一性?没有,
[讨论]将物质静止一段时间,再观察。现象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物质有什么特性?
[讲授]静止一会儿,粉笔末沉积到试管底部,说明这个混合体系不稳定。而另一支试管中的混合物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温度不变,水分也不蒸发,那么不论放置多久蔗糖也不会分离出来,说明很稳定,具有稳定性;以上分析了两组物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支试管中的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请你给溶液下个定义
[讨论、订正、板书]
[板书] 一、溶解的过程
(一)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述]溶液概念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二是混合物。
在农村,科技人员要用16%的食盐水选种,现配置了一大缸,为了谨慎起见,检验员要检查一下食盐水的质量分数是不是16%,请问他是否需要将这一大缸食盐水都检验?应该怎样做?(取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什么取一部分就可以了?(因为溶液有均一性。)
[检测]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
2.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不是溶液?不是,因为水不是混合物。
[讲述]因为溶液是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我们一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二)组成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溶液  溶剂:一般是液体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讨论]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那么溶液有那些用途呢?同学们能否举几个生活中应用溶液的例子?
[提问]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
[演示实验]将NaCl、NH4NO3、NaOH分别溶于水,测定反应前后的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讲授]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要吸收热量;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生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要放出热量。如果物质溶解的过程中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就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例如NaOH溶于水,反之就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例如:NH4NO3溶于水。
[讲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请同学们按下表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
试管编号 加入液体 加入物质 现象
1 10ml水 油
2 10ml汽油 油
3 10ml水+油 洗洁净
[讲述]油不能溶解在水中但能溶解在汽油中,物质总是容易溶解在与它性质相似的物质中。我们如何清除衣服上的油污呢?
上述实验中,都是固体物质作为溶质,那么溶质是否一定是固体呢?
[讲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在溶液中,一般把液态物质当作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这两份溶液里,都是水作溶剂,食盐、蔗糖两种固体作溶质;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常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如果有水,不论水的量的多少,水都作溶剂,另一种物质作溶质。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都是水溶液。读溶液的名称时溶质在前,溶剂在后,蔗糖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蔗糖的水溶液”。
[练习]酒精溶于水,溶质是 ,溶剂是 ,读作:
碘溶于酒精,溶质是 ,溶剂是 ,读作:
[讲授]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乳状混浊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成上下两层。再加入洗涤剂之后,形成的乳浊液可以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洗涤剂的这种乳化功能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掉。
[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已有溶液浓稀的概念,如一杯糖水很甜(比较浓)或不够甜(比较稀),这个“浓”“稀”是不精确的。精确地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在生活和科研中是非常重要的。农村施肥,太浓要“烧”死庄稼,太稀就达不到肥效。这节课学习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即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讲解] 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时比较溶质质量的多少,才能准确判断溶液的稀与浓。因此,我们用溶液组成来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它的具体含义是指溶质和溶液之间的比值。溶质和溶液的量选用不同单位溶液组成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 数学表达式:

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注意的问题:
表达式中有三个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这个式子可“知二求一”。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而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
这个比必须用%表示。
[板书](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投影]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2.8g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 氯化钾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质质量是多少?如何求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投影]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选种,如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食盐溶液,需食盐和水多少千克?
[提问] 这题中“已知”是什么?需求的是什么?如何求溶剂的质量?
[讲解] 已知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质量,因此可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先求出溶质的质量,再求溶剂的质量。
[板书]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稀释(或浓缩)和混合的计算
[投影] 例1: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H2SO4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讲解] 在此稀释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量未变呢?(溶质的质量)。
溶液在稀释或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是解这类题题的依据。若某溶液A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或浓缩)成为b%的溶液Bg。则有关系式:A×a%=B×b%
[板书] 稀释关系:A×a%=B×b%
[提问] 例1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板书] 另解:设需要水yg
50×98%=(y+50)×20%
y=195g
[投影] 例2: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H2SO4需要质量分数为98%H2SO4多少毫升?
[讨论]体积、密度与质量的关系式是什么?已知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配制前后什么量不变?
[讲解]解此题的依据是抓住溶液稀释前后其溶质质量不变,由此可列出方程,先求出溶液的质量,再用密度,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式可求其体积。
[投影] 例3:把37%的盐酸100g与10%的盐酸200g混合,求混合后盐酸的质量分数。
[讲解] 解此类题应抓住同一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混合前后溶质总质量不变这一关键。若有两种不同溶质的质量分数(a%,b%)的溶液分别为Ag,Bg昆合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有关系式:
[板书] A×a%+B×b%=(A+B)×c%
[讨论] 该题的两种解法
[板书] 解(一)设混合后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100×37%+200×10%=(100+200)×x%
解(二)可得用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求解。
答:混合后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9%。
[小结]1.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溶液稀释(或浓缩)与混合前后其溶质的量不变列方程求解。
2.代入关系式的量都应为质量,若是体积应用密度换算为质量再代入关系式。
[学生实验]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