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全套原创课件(共四套).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全套原创课件(共四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8-16 21:32:00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有关学习化学的疑问化学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化学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什么用?
化学有趣吗?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1.1 社会生活与化学凌海市石山初中
刘为民
2009.07一、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家里的塑料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食品的添加剂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药箱里的药品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其实质就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DNA结构模型小结化学是有用的
1.农业需要化学工业制造的肥料和农药
2.制衣业需要化学合成纤维
3.建筑业需要化学工业制造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4.交通工具需要化学工业提供的材料和燃料
5.防治疾病和保护环境需要化学工业提供的制品和方法
6.国防建设需要化学工业提供的钢铁、炸药和特殊材料二、化学课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三、怎样学好化学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二、常复习,多记忆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课堂小结 1.1社会生活与化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的关系
二、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怎样学好化学课堂演练1、下列说法,你认为科学的是 ( ? ? ) ? A、干冰在一定条件下能转为有毒气体 ? B、多吃腌制食品能防癌 ? C、医用酒精的体积分数要达到85%,才有较好的消毒作用 ? D、活性炭可以制作冰箱的除味剂
2、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着多种观点,其中就有一种叫做“宇宙胚种论”的观点。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的途径到达地球的。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各种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由此,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 ? ? )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3、国外试行用“汽水”(碳酸饮料)浇灌植物,它的作用是 ( ? ? ) ? A、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 B、改良碱性土壤,调节土壤的pH ? C、加速光合作用的进行????????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4、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 ? ) ?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 ? B、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 C、让车内的人集中到车厢后部 ? D、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5、在抢救大出血的危症病人时,常需静脉点滴输予0.9%的氯化钠溶液(俗称“生理盐水”)。这是由于人体血液的“矿化度”(即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为0.9%。另有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表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即为0.9%。对此,下列猜测或评论中,不足取的是 ( ? ? ) A、人类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逐渐进化到陆地上的 B、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均为0.9%纯属巧合 C、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 D、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
6、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对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将造成损害,建议限制能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受限制的应用可能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1.1全部内容
2.上网查找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并做好记录,下节课课前进行交流。再见!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课件28张PPT。
凌海市石初中
2009.07
1.2化学实验室之旅一、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室规则
实验室中药品摆放的规律
分类摆放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
主要用途: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事项: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试管 试管夹主要用途:用于夹持试管
注意事项:防止烧损和腐蚀玻璃棒主要用途: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沾取少量固体或液体酒精灯主要用途:用于加热
注意事项:应用外焰加热,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绝对禁止向点燃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不能少于四分之一。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覆盖。胶头滴管主要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滴瓶主要用途:盛放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用后不能清洗。铁架台主要用途: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烧杯主要用途: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事项: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底下要垫石棉网,使受热均匀。量筒主要用途:量度液体体积
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做反应容器;读数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集气瓶主要用途: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锥形瓶主要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事项: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 漏斗
主要用途:用于过滤药匙
主要用途:用于盛取固体药品(粉末)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基本常识:
1、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
①不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把鼻子凑到瓶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特别是气体)。
药品气味的闻法是“飘闻” 即:
招气入鼻,由远及近,闻到即可。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化学药品的取用2、做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
  ①如说明了用量,按规定量取用
  ②未说明用量时:
液体取1—2毫升;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药品的处理:
①用剩的药品的处理: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②废弃的药品的处理:倒入废物缸或倒 入指定容器中。
  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取用粉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
(1)先将试管平放 ;
(2)用药匙或纸槽将粉状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3)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

注意:如果药匙太大放不进去或太短无法将药品送到底,就可以用纸槽。 块状固体药品的取放取用块状固体药品一般用镊子
⑴将试管横放
⑵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到管口
⑶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块状固体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操作要点:横放、放口、慢立、缓滑底 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液体的操作要点: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
操作要点:保持滴管竖直在管口上方;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不可将滴管横放或倒持。
注:液体药品盛装在
细口瓶中,固体
药品盛装在广口瓶中物质的加热热源:酒精灯
火焰: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应使用外焰部分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应在酒精灯容积的1/4-2/3之间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两个绝对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覆盖 1、酒精灯的使用 2、加热所用仪器:
a. 盛液体加热仪器:试管、烧瓶、
烧杯、锥形瓶、蒸发皿等。
b. 盛固体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等。
c. 直接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
d. 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锥形瓶。(需垫石棉网)
e. 不能加热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3、加热操作及注意事项:
a. 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先擦干
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b. 加热时玻璃仪器底部不能接触灯芯,
否则易炸裂。
c. 烧的很热的玻璃仪器,不能立即用
冷水冲洗(骤冷),否则可能炸裂。
d. 加热时应先要均匀加热(也叫预热),
然后再集中加热,否则易炸裂。
e.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必须略
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4、给液体加热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先将试管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利用外焰对准试管内被加热物质加热。
注意:
1.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三分之一。
2.试管倾斜与水平面成45°角
3.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对着有人的方向。三、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进入化学实验室,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万一发生意外时.不要惊慌,要立即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罩溅进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4)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 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覆盖。
(5)烫伤时.立即用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烧伤膏;割伤时,要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小结课堂练习1:实验时是不易做反应容器的为( )
A .试管 B.量筒 C.集气瓶 D.锥形瓶
2:实验室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试管 B. 滴管 C. 烧杯 D.量筒
3:下列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 .漏斗 B .烧杯 C .量筒 D.试管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为( )
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为( )
6:在实验室的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为了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或尝药品的味道
C.为了能看到标签,倾倒试液时,标签不能向着手心
D.为了安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再见!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课件17张PPT。粤教版九年级化学 1.3 物质的变化 凌海市石山初中
2009.07温故知新1.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试管和烧杯的用途是什么?
3.为什么要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4.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后,发现试管炸裂 了,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活动喷雾写字
实验方法:
用装有某种溶液的喷雾器向一张白纸上喷 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白纸上出现四个红色大字“化学变化”
实验思考:从喷雾写字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问,首先要学会提问! 火柴梗
形状变化 水的
状态变化 石蜡
形状、状态变化 玻璃
形状变化 食盐
状态变化无




火柴梗被折断
水气化
水凝固
火柴梗

石蜡石蜡融化成液体玻璃玻璃破碎食盐食盐溶解加热后
又得到固体食盐观察活动(一)物理变化
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3、举例: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 2、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
归纳与总结演示实验1-6、1-7火柴梗
明亮的火焰;发光、发热
黑色固体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
白色粉末
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观察活动(二)化学变化
1.概念: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举例:燃烧、生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酿酒酿醋、铁矿石炼铁等
归纳与总结(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用 “+”连接。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四)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 象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注意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演示实验1-8、1-9、1-10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固体迅速溶解,
产生大量气泡白色固体消失
无色气体生成化学变化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生成化学变化耀眼的白光;
放出大量热
白色粉末
化学变化碳酸氢钠(白色固体)
稀盐酸(无色液体)
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水溶液(无色液体)
镁条(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
(均为无色溶液)溶液变红得到红色溶液化学变化(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与联系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1、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分别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葡糖酿酒 F 天然气燃烧 G 冰雪融化 H 燃放爆竹
I 轮胎爆炸 J 山体滑坡 K 海水蒸发 L 光合作用
?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课堂练习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灯泡通电时发热发光
B.将冰块罩在烧杯中,烧杯壁有水珠
C.锅炉爆炸
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D3. 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向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有氢氧化镁沉淀生成
B. 盐酸与小苏打反应后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C. 镁条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镁
D.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D课堂小结1.3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二、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三、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2.联系:二者常常同时发生
四、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还有什么问题吗?布置作业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
(5)铁生锈。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3.教材19-20页1 、 2欢迎批评指导!感谢各位的光临 !再 见!2009.07课件16张PPT。粤教版九年级化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凌海市石山初中
2009.07温故知新1.什么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写出镁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讨论:
1、观察金属铁和铜,找出它们的性质。
2、这些性质需要不需要经过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来表现?
3、物质的性质应该分几种?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
密度、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等毒性、氧化性、还原性、
可燃性、助燃性、酸性、
碱性、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否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不需要经过需要经过
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 与 化学性质呢?
研究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方法:
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用化学实验法对铜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后有什么变化?变黑的是什么物质?一、观察与问题
A 可能是烟灰;
B 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铜二:假设与猜想
三:实验与事实
设计实验证明: 黑色物质可能是烟灰;

用干净的棉布擦拭铜表面的黑色物质擦不去黑色物质
不是烟灰
进一步实验:铜片不与火焰接触时加热将铜片置于
试管中加热变黑色不是烟灰,可能
是铜与氧气反应
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可能是铜与氧气反应
生成的新物质四:结论与解释结论:黑色物质是 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解释: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
氧化铜五:表达与交流
加热
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铜+氧气 → 氧化铜

六:拓展与迁移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铜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能否变成黑色?小结:
物质性质的探究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一般科学探究分六步进行。
一、观察与问题
二、假设与预测
三、实验与事实
四、解释与结论
五、表达与交流
六、拓展与迁移知识巩固1.下列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 ? )
A氧气能使食物腐烂 B氧气能使钢铁生锈
C氧气能供给动物呼吸 D氧气能液化成淡蓝色液体
2.下列属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 ? )
A铜片表面呈黄色 B铜片在空气中加热会变黑
C铜线的导电性很强 D铜的密度为8.9g/cm3
3.氮气具有的下列性质中,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 ? ? )
A常温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B在低温高压下能变成无色液体或雪状固体
C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能与氢气作用变成氨 ?D极难溶于水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⑴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⑵ 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实验⑴ 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
实验⑵ 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移至的另一端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⑴证实,假设⑴ (“正确”或“不正确”);
实验⑵证实,假设⑵ (“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王义光 编
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 (“会”或“不会”)变黑。如果用铝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布置作业1.阅读教材1.4
2.归纳整理第一章知识脉络。
3.教材26页4. 5. 6三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