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年级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8-17 11:54:00

文档简介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三、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四、说教学过程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三) 反思归纳分子的性质。
(四) 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 我思我获。
(六) 课后延伸。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 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光的色彩 颜色》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
本节为新授课。教学内容有光的色散(实验)、色光的混合,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光知识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中,该节为选修课,现在的教材为必修课,教学方式也起了大变化,教师是引导者通过启发引导,引发学生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实验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进行探索和验证。
在教学设计上,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光源、光的色散现象相关资料,布置学生走访照相机馆了解滤色镜的相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猜想,调动其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的三原色。
能力目标:1能够识辨自然界和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2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3搜集资料,组织整理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教具 学具 器材】
教具: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学具: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光盘、三张玻璃纸(红、绿、蓝)
器材:彩色电视机、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课题(3’) 当我们走进一间暗室,我们会感到眼前…..,通常会形容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那怎样才能看到手指呢?为什么?我们要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老师现在展示的就是美丽的极光,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 生1:打开房间的灯生(齐):因为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有简要的课堂导入。引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他们认发光的物体。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光源的定义及分类(5’) 像上面这样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究竟什么是光源呢 请同学们自学信息快递! 自学完后尝试举例.老师手中的蜡烛是光源吗 那么这个手电筒呢 现在呢 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是光源是应注意什么 大家能举出两种光源的例子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找光源. 生(齐):是的学生分小组举例讨论生(齐):不是生:是否正在发光。生太阳 闪电 萤火虫是天然光源,激光 舞台灯光是人造光源。学生根据图片参与其中,并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有老师讲解,引导就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解释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及时的课堂反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三.光的色散实验(7’) 太阳是最常见的天然光源,阳光的颜色是?它真的是单纯的白色吗?到底是不是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提供你们器材:平面镜,水,水盆等,请你们来试试墙壁上出现了什么?有哪些颜色?太阳光可以被分成这些色光,,那么这些色光混合到一起又会怎样呢呢生活中有没有光的色散现象? 生(齐):白色的生:是生:不是学生小组上台活动,用平面镜对着阳光做实验,墙上出现七彩的光生(齐):五颜六色的光生7:赤、橙、黄、绿、青、蓝、紫学生举例并上台演示 光盘、肥皂泡泡、有油的柏油马路上等 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做实验,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有教师的精讲。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四、光的三原色(5’) 太阳光照在大地上我们看见了这个多彩的世界,那平时我们的彩色电视机也能为我们呈现多彩的画面,它其中又有哪些奥密呢 请同学上来用放大镜对着电视机屏幕看看,真有这么多颜色吗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把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请大家猜想白光分别透过红、绿、蓝三张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颜色的色光?猜想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应用? 四位同学上台观察生:只有红、绿、蓝三色生(齐):红光、绿光、蓝光生(齐):对生8:红玻璃纸只能让白光中的红光通过,其他色光被挡住,所以看到红光。学生上台介绍滤色镜并展示图片 有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加深了印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色光的混合(5’)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那为什么彩色电视机会出现五彩缤纷的画面呢很好。我们把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什么颜色绿光和蓝光混合呢红光和蓝光混合呢若把三原色混合起来是什么颜色呢 生9:把光的三原色进行混合生(齐):黄色生(齐):青色生(齐):品红色生(齐):白色 看过实验结果后用动画课件再演示一遍。
八.总结(3’)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物理知识? 所有同学各抒己见 有简要的课堂总结。
【保留板书】
练习题
1 、雨后天空上出现的美丽彩虹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色光组成。
2、用放大镜观察正在播放的电视机的荧光屏时,就能看到屏上:_________的光点,彩色电视荧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________混合而成的
3、将红光和蓝光同时照到白纸,相互重叠的区域是_____色;将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_____色;将蓝光和绿色同时照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______色。
4、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D.闪电、宝石、发光水母
5、下列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
  B.彩色画面五彩缤纷
  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6 、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的太阳光是最单纯的光
B人们把红、黄、蓝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C照相机镜头前加上滤镜是为了使像成的更清晰
D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片后,只能透过绿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