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09年山东高考化学试题,预测2010年高考命题方向

文档属性

名称 解读2009年山东高考化学试题,预测2010年高考命题方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9-02 20: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读2009年山东高考化学试题,预测2010年高考命题方向
山东省沂南县第一中学 高海增
附2009年山东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金材料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
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D.在 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解读】本题一直是高考保留的题目之一,它考查了化学与生活、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属于化学知识或原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2010年的高考复习中,要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问题,注重化学科内重要物质成分的不同,注重对有关概念的充分挖掘、比较等。
10.下列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A.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B.、为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实验室制备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
D.1.12LCl2含有1.7NA个质子(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解读】本题以非金属元素化合物中的重要元素(氯元素)为载体,综合考查很多知识点,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实质、同位素的概念及其性质、实验室制取氯气过程中的收集方法、阿伏加德罗常数(重在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考点之综合,组合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体现出命题人的独具匠心!这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一种新趋势。
1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解读】本题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角度进行命题,既有微观层面,也有宏观层面的考查,“面”与“点”结合得很巧妙。这与2008年高考集中考查几种元素具体性质的比较,多少有所侧重。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命题一直在这两者之间选择,2008年重点考查了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如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比较、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比较、得失电子的难易等),另外还有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因此,在2010年的高考复习中,要注意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复习,多进行相关结论或规律合理性的判断或辨析等。
1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C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B.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学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解读】本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保留题目之一,它考查的范围为必修2有机化合物部分内容。通过近几年的高考题研究发现,题目所设的四个选项,分别都是从四个角度命题,命题角度如下:常见有机物成分的判断、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有机物的鉴别、有机物的性质判断,及简单结构的推断等。题目难度不大,但综合性强,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识记与比较。
13.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21世纪教育网
B.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不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C.浓H2SO4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与Cu发生剧烈反应
D.将SO2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将SO2通入溴水,溴水褪色后加热也能恢复原色
【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部分知识,分别考查了铝、碳、硫酸、SO2的性质。本题综合性强,覆盖性广;选点也很准,如胶体,比较独立的知识单元及时出现;SO2的漂白性与还原性的比较,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的易淆点。因此,在2010年的高考复习中,要注意找准高考热点,充分挖掘,同时将易混的知识或具有联系性的知识,及时归纳,进行比较、辨析,从原理的高度上进行复习。
14. 2SO2(g)+O2(g)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在t1、l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
【解读】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命题角度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等。本题易错点为催化剂能改变正反应速率,是否也能改变逆反应速率?升高温度能加快正逆反应速率,提高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在放热反应中,降温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是否也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中易模糊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今后的高考考什么?考的就是对知识点的挖掘与理解,也是学生平时复习中易困惑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一个“立体式”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僵化的学习!因此,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我们要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做到充分挖掘,从不同的侧面上进行,多问几个“为什么”,达到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理解。
15.某温度下,相同pH值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平衡pH值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Ⅱ为盐酸稀释时pH值变化曲线
B.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C.a点的数值比c点的数值大
D.b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点酸的总浓度
【解读】:本题是以图象的形式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考查强酸、弱酸在用水冲稀相同倍数时,PH的变化、导电性强弱的比较、水的离子积的大小比较等。设置考点全面、精巧,让人耳目一新,实属考题之精品。通过近几年的高考题研究发现,一是以单纯的酸或碱为载体考查,二是以两种酸或碱进行对比考查,酸分为强酸和弱酸,碱分为强碱与弱碱,涉及到的酸为一元酸:盐酸、硝酸,醋酸;涉及到的碱为一元强碱:NaOH、Ba(OH)2,NH3.H2O(弱碱),2010年高考对电离平衡问题的考查角度仍将集中在“用水冲稀时有关“量”的变化上”,如导电性大小、PH值、水的离子积、酸碱对水电离的影响(酸碱电离与水电离的大小程度比较)等。
28.(14分)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1)合成氨反应反应N2(g)+3H2(g)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平衡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剂 反应的ΔH(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
(2)已知:O2 (g)= O+2(g)+e- H1= 1175.7 kJ·mol-1
PtF6(g)+ e-1 PtF6-(g) H2= - 771.1 kJ·mol-1
O2+PtF6-(s)=O2+(g)+PtF6- H3=482.2 kJ·mol-1
则反应O2(g)+ PtF6 (g) = O2+PtF6- (s)的H=_____________ kJ·mol-1。
(3)在25℃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__________沉淀(填化学式),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已知25℃时Ksp[Mg(OH)2]=1.8×10-11,KsP[Cu(OH)2]=2.2×10-20。
(4)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_______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__________。
【解读】:本题涉及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五个:一是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催化剂与热效应的关系;二是利用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热,三是利用沉淀平衡常数(Ksp)判断沉淀析出的先后顺序;四是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判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五是电离平衡常数的求算。以上五个考点,除第一考点属于传统的高考热点外,其余考点都属于高考的新增热点内容。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凸显对教学大纲中新增热点的考查,它们在高考中的稳定性极高,因此,它们仍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29.(12分)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    (填“正极”或“负极”)。
(2)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Cu2+,会加速某电极的腐蚀,其主要原因是    。欲除去Cu2+,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代号)。
a.NaOH b.Zn    c.Fe d.NH3·H2O
(3)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若电解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MnO2的理论产量为    。
【解读】本题的考查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二是电解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相关计算;三是电化学腐蚀原理及离子的除杂。电化学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之一,每年必考,命题角度较为稳定,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正负极的判断或原料的选取、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或电流的方向、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向“正极”还是“负极”);电解则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电源正负极的判断、阴阳极材料的选取、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利用电量守恒进行的相关计算。另外,溶液中PH值的变化、溶液的恢复需加入的物质、电解原理及规律的应用(氯碱工业、铜的精炼、电镀、电解氧化铝),都往往容易成为高考考查电解的重要载体,因此,在2010年的高考复习中,它们都应
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0.(16分)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及CaCO3,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从下列所给试剂中选择:实验步骤中试剂①为    (填代号),检验溶液A中Fe3+的最佳试剂为    (填代号)。
a.KMnO4     b.(NH4) 2S c.H2O2 d.KSCN
(2)由溶液C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    、过滤等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过滤操作还用到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    。
(3)制备CaCO3时,应向CaCl2溶液中选通入(或先加入)    (填化学式)。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下列    装置回收(填代号)。
(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    ,直到    。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时应选用    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解读】本题是一道制备物质类的实验,涉及到的考点很多,一是利用盐类水解程度不同进行物质除杂,二是重要离子的检验,三是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及所用的仪器,四是制取物质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五是尾气吸收时仪器的选取,六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实验中的“定容”操作,七是滴定管的选取。纵观本题,分别涉及了考试大纲中的重要实验考点,如离子检验、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尾气的处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实验、还有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管的使用,考点综合全面,到位、正点,而且题目不偏、不怪、不难,可谓考题中的极品。从今年的全国高考题来看,除了山东省高考实验题外,广东卷、北京卷、浙江卷、上海卷,都出现了以物质制备为载体的实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2010年的高考实验复习中,我们要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迎考准备。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读】本题是一道十分典例的有机合成与推断题,考点全面,难度适中,分别考查了如下几个知识点:一是重要官能团的名称,二是有机反应类型,三是有机物的鉴别,四是同分异构体现象,五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题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如加成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二是呈现了“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真是淋漓尽致,三是题目考点设置全面,四是符合了选考题目的命题要求,难易程度控制的很好。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发现,这一道有机化学选考题,题目形式与考点的设置基本不变,稳定性极高,因此,在2010年的高考复习中,我们要牢牢抓住“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这条主线不放,注意从官能团的结构上、官能团之间的转化上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同时注意对应有机反应类型的区别。总之,针对有机合成与推断,要注意总结推断的“突破口”,学会运用“正向”与“逆向”推理法,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实属迎战2010年高考行之有效的灵丹妙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