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
【教学内容】胶体
【教学目标】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了解Fe(OH)3、AgI、硅酸溶胶的制备方法;掌握胶体的凝聚方法。
【知识讲解】
一、胶体的概念及制备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
2、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3、几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
分散质微粒大小 <10-9m 10-7—10-3m 10-7—10-3m 10-9—10-7m
分散质微粒组成 分子、离子 很多分子集合体 很多分子集合体 分子集合体
主要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均一、较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不能 不能 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4、胶体的制备:
⑴Fe(OH)3胶体的制备:Fe(OH)3+3H2O △ Fe(OH)3(胶体)+3HCl
注意:①不能过度加热,以免出现Fe(OH)3胶体凝聚。②不能用玻璃搅拌,防止生成Fe(OH)3沉淀。
⑵AgI胶体的制备:AgNO3+KI=AgI(胶体)+KNO3
注意:①浓度控制,浓度过大会生成沉淀。②逐滴滴加,同时要不断振荡。
⑶硅酸溶胶的制备:Na2SO3+2HCl=H2SO3(胶体)+2NaCl
5、胶体的净化:采用渗析法。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其原理为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例1 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①0.5mol/L BaCl2溶液和等体积的2mol/L H2SO4相混合并振荡;②把1mL饱和三氯化铁逐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mol/L水玻璃加入10mL 1mol/L盐酸中,用力振荡。可行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解析:①操作,能生成BaSO4沉淀,并得不到胶体。②③是可行的。故应选(C)
例2 已知AgI胶体微粒能吸附I-离子。在10mL 0.01mol/L KI溶液中,滴入8—10(1滴是1/20mL)0.01mol/L AgNO3溶液后,将溶液装入半透膜袋中,并浸没在蒸馏滴水里。隔一段时间后,水中含有的离子最多的是( )
A、H+、OH- B、K+、NO3- C、I- D、Ag+、NO3- E、K+
解析:制备AgI胶体的原理是:KI+AgNO3=AgI(胶体)+KNO3在制备过程中KI过量,由于AgI胶体微粒能吸附I-,故在溶液中含有较多离子的是K+、NO3 -。故应选(B)。
6、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微粒的构成分 粒子胶体:Fe(OH)3胶体、AgI胶体
分子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根据分散质状态分 气溶液:烟、云、雾
液溶胶:AgI胶体、Fe(OH)3胶体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二、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光学性质:当一束强光透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胶体独有的性质,因此用于鉴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最简单的方法。
2、布朗运动——力学性质:在胶体溶液里,胶粒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使该胶体微粒保持悬浮状态,并不容易沉降,这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否只有胶体才具有该性质?(不是)
3、电泳现象——电学性质: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同种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具有排斥力,这也是胶体不易凝聚的、比较稳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胶体 电泳 带正电荷微粒 移向 阴极:Al(OH)3溶胶、Fe(OH)3溶胶
带负电荷微粒 移向 阳极:H2SiO3溶胶、As2S3溶胶
注:胶体胶粒所带电荷判断方法: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胶粒带正电,如Al(OH)3、Fe(OH)3胶体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粒、土壤胶粒、H2SiO3带负电,如、As2S3胶体.
——可鉴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主要用于证明胶粒带电且带有何种电荷,反之,若已知胶粒带何种电荷[如Fe(OH)3胶体]可验证蓄电池的正负极.
思考:通过一个简单实验,证明KMnO4溶液的颜色由MnO4-引起而不是K+引起?(通直流电,阳极区颜色加深)
例3 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集_________,阴极聚集________,理由_______。
解析:将陶土和水一起搅拌,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故通直流电时,胶体微粒产生电泳现象。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荷。故阳极聚集的是带负电荷的胶体微粒陶土,阴极聚集的是带正电荷的氧化铁胶体微粒。从而达到除杂质的目的。
4、胶体的凝聚——减少或消除胶体胶粒所带电荷,使胶体的微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形成了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凝聚,胶体凝聚主要方法有:
(1)加入电解质:由于胶体胶粒带有电荷,加入电解质后,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能中和带有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和带有正电荷 胶粒的胶体。
电解质对胶体的凝聚作用强弱:与电解质溶液浓度有关,溶液浓度越大,对胶体的凝聚作用越强;与离子带有的电荷有关,电荷越大,对胶体的凝聚作用越强等。
如使胶粒带有正电荷的胶体凝聚的几种阴离子的能力大小顺序为:
PO43->SO42->NO3->Cl-。
能使胶粒带有负电荷的胶体凝聚的几种阳离子的能力大小顺序为:
Al3+>Fe3+>Mg2+>Na+等。
例4 把稀H2SO4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的现象是 ( )
(A) 无明显变化 (B) 红褐色消失
(C) 立即产生沉淀,且不溶解 (D) 先产生沉淀,后沉淀又溶解
解析:硫酸既是电解质,又是强酸,所以当向Fe(OH)3胶体中滴入少量H2SO4时,首先发生凝聚现象,再加入过量硫酸,Fe(OH)3沉淀又能溶解在硫酸里。故应选(D)。
(2)加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带有相反电荷的胶粒胶体相混合后,发生电性中和,而凝聚。如不同型号的墨水混合易产生沉淀。
例5 现有甲、乙、丙、丁和Fe(OH)3五种液溶胶,按甲和丙、乙和丁、丙和丁、乙和Fe(OH)3胶体两两相混合,均出现凝聚,则胶体微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析:从熟悉的Fe(OH)3胶体胶粒带有正电荷入手,可推知:乙和Fe(OH)3胶体相混合能发生凝聚,乙胶体胶粒带有负电荷;乙和丁相混合能发生凝聚,丁胶体胶粒带有正电荷;再从丁和丙混合、丙和甲混合都能发生凝聚,可得出,丙胶体胶粒带有负电荷,甲胶体胶粒带有正电荷。故答案为(B) (C)
(3)加热:——温度升高,胶粒碰撞速率加快,从而使小颗粒成为大颗粒而凝聚.
胶体凝聚后所得混合物不能再称为胶体,而叫凝胶。
凝胶——胶粒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成为不稳定不流动的冻状物.
常见的重要的凝胶:⑴豆腐——重要的植物蛋白质.
⑵硅胶——硅酸胶体凝聚,在空气中失水成为含水4%的SiO2其表面积大,因而吸附性强,常用做干燥剂、吸附剂及催化剂载体。
因为加热使胶粒运动加快,胶粒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体发生凝聚。
例6 已知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对该胶体进行下列处理,不发生凝聚的是( )
(A) 加酒精溶液 (B) 加MgSO4溶液
(C) 对胶体加热 (D) 加Fe(OH)3胶体
解析:酒精溶液是非电解质溶液,不能使胶体发生凝聚,故应选(A)
三、疑难解析:
1.是否所有胶体都能发生电泳现象?
电泳现象是由于胶体能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向阳极或阴极移动。而有些胶体如淀粉溶液,胶粒为中性分子,无电泳现象。
2.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溶液,为什么生物课的渗透实验中,蔗糖分子却不能
通过半透膜?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玻璃等,其细孔的直径是不同的,也就
是说,不同的半透膜,其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显然,笼统地讲半透膜能使离子或分子通过,而不能使胶体微粒通过是不恰当的。同时也应将胶体的渗析与生物体的渗透加以区别。
胶体
1、 胶体的概念及制备
几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
分散质微粒大小 <10-9m 10-7—10-3m 10-7—10-3m 10-9—10-7m
分散质微粒组成 分子、离子 很多分子集合体 很多分子集合体 分子集合体
主要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均一、较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不能 不能 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例1 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①0.5mol/L BaCl2溶液和等体积的2mol/L H2SO4相混合并振荡;②把1mL饱和三氯化铁逐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mol/L水玻璃加入10mL 1mol/L盐酸中,用力振荡。可行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例2 已知AgI胶体微粒能吸附I-离子。在10mL 0.01mol/L KI溶液中,滴入8—10(1滴是1/20mL)0.01mol/L AgNO3溶液后,将溶液装入半透膜袋中,并浸没在蒸馏滴水里。隔一段时间后,水中含有的离子最多的是( )
A、H+、OH- B、K+、NO3- C、I- D、Ag+、NO3- E、K+
例3 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氧化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一起搅拌,使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然后插入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集_________,阴极聚集________,理由_______。
例4 把稀H2SO4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的现象是 ( )
(A) 无明显变化 (B) 红褐色消失
(C) 立即产生沉淀,且不溶解 (D) 先产生沉淀,后沉淀又溶解
例5 现有甲、乙、丙、丁和Fe(OH)3五种液溶胶,按甲和丙、乙和丁、丙和丁、乙和Fe(OH)3胶体两两相混合,均出现凝聚,则胶体微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例6 已知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对该胶体进行下列处理,不发生凝聚的是( )
(A) 加酒精溶液 (B) 加MgSO4溶液
(C) 对胶体加热 (D) 加Fe(OH)3胶体
三、疑难解析:
1.是否所有胶体都能发生电泳现象?
电泳现象是由于胶体能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向阳极或阴极移动。而有些胶体如淀粉溶液,胶粒为中性分子,无电泳现象。
2.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溶液,为什么生物课的渗透实验中,蔗糖分子却不能
通过半透膜?
不同的半透膜,如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玻璃等,其细孔的直径是不同的,也就
是说,不同的半透膜,其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显然,笼统地讲半透膜能使离子或分子通过,而不能使胶体微粒通过是不恰当的。同时也应将胶体的渗析与生物体的渗透加以区别。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 溶液中溶质微粒一定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C) 通电后,溶液中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微粒向某一极移动
(D) 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的光路。
2.向Fe(OH)3胶体逐滴加入一种液体,首先使胶体发生凝聚而沉淀,继续加入则沉淀消失,这种液体是( )
A.0.5mol/L硫酸溶液 B.0.5mol/L硫酸镁溶液
C.0.5mol/L氯化钾溶液 D.蒸馏水
3.有一胶体溶液,在电泳实验中其胶粒向阴极移动,对这种胶体进行下列实验,不发生凝聚的是( )
A.加硫化钠溶液 B.对胶体加热
C.加硅酸胶体 D.加氢氧化铁胶体
4.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胶粒作不停的无秩序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5.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的主要原因是( )
A.胶粒直径在10-7-10-9m B.同种胶体的微粒带有相同电荷
C.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 D.胶体溶液显电中性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江河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
C.将盐卤中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D.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7.某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Na2SO4溶液不易发生凝聚,有关该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直径约为10-7-10-9cm
B.胶体微粒带有正电荷
C.遇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凝聚
D.Na+使此胶体凝聚效果不如Ca2+、Mg2+
8.将淀粉—KI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A.加溴水变蓝色 B.加碘水不变颜色
C.加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氯水变黄色
9.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制得的AgI胶体,当它跟Fe(OH)3胶体相混合时,能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由此可知( )
A.该AgI胶粒带正电荷
B.该AgI胶粒带负电荷。
C.该AgI胶粒电泳时向阳极移动。
D.Fe(OH)3胶粒电泳时向阳极移动。
10.已知土壤胶体胶粒带负电荷,因此在水稻田中,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较差的是( )
A.硫酸铵 B.碳铵 C.硝铵 D.氯化铵
11.在不断搅拌和研磨下,把150mL 0.010mol/L AgNO3溶液逐滴加入200ml 0.010 mol/L KI 溶液中,制得的AgI胶体等分为六份,分别加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
①AlCl3 ②Al2(SO4) 3 ③BaCl2 ④NaCl ⑤Na2SO4 ⑥Na3PO4
则引起凝聚所需上述溶液的体积大小顺序是
A. ②<①<③<⑥<⑤<④ B. ②<⑥<⑤<①<③<④
C. ②<⑥=①<⑤=③<④ D. ⑥<②<⑤<①<③<④
12、Fe(OH)3胶体和MgC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都比较稳定,密封放量不产生沉淀。 B、两者均有丁达尔现象。
C.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 D、加入盐酸先产生沉淀,随后溶解。
二、填空题:
13、有甲、乙、丙、丁四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AS2S3胶体、NaOH溶液。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电泳:甲液的阳极周围颜色变浅,阴极周围颜色变深;(2)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3)将乙慢慢加入丙液中,先出现凝聚,后液体变清,则甲为 ,乙为 丙为 ,丁为 。
14、实验时,手指不慎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FeCl3溶液立即止血,其原理是
。
15、自来水厂用绿矾和氯水一起净水,用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叙述原理
。
16、实验室制取Fe(OH)3胶体的方法是 ,用 (方法)证明胶体已经制成,用 方法精制胶体。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胶体和Cl-两者已完全分离?
答:
17、为了把粘土溶胶(粘土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变成较洁净的水,加入等物质的量下列电解质时;哪种效果最明显? 为什么?
A、BaCl2 B、Al2(SO4)3 C、KCl D、CuSO4
三、简要回答:
18、如何将碘化钾从淀粉胶体中分离出来?分离后怎样证明碘化钾溶液中没有淀粉?又怎样证明淀粉胶体中没有碘化钾?
19、用盐水浸泡鸭蛋,可以制得咸蛋?
20、向盛沸水中的小烧杯中滴入FeCl3溶液,然后将此溶液倒入U形管里并加外电场;最后加MgCl2溶液于U形管里。简述上面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及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训练答案】
1、 选择题:
1、D 2、A 3、D 4、C 5、B、C 6、B 7、C、D 8、A 9、B、C 10、C 11、C 12、A、C
2、 填空题:
13、甲为Fe(OH)3胶体,乙为NaOH溶液,丙为硅酸胶体,丁为As2S3胶体,
14、FeC3是电解质,它能使血液中的蛋白质胶体很快凝聚而止血。
15、2Fe2++C2=2Fe3++2C-, C2+H2O H++Cl-+HClO,
Fe3++3H2O Fe(OH)3(胶体)+3H+,HClO起消毒杀毒作用,Fe(OH)3胶体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
16、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FeC3饱和溶液,待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丁达尔现象;渗析;取半透膜外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两者已完全电离。
17、B; 因为Al3+等物质的量四种电解质中,Al3+所带正电荷数最大,且浓度最大,使粘土溶液胶凝聚效果最好。
三、简答题
18、将混有KI的淀粉胶体放在半透膜制成的袋中,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取袋外的溶液,滴加碘水不变蓝,说明碘化钾溶液中不含有淀粉。取袋外的溶液,滴加AgNO3溶液,无黄色沉淀产生。说明淀粉胶体中不含碘化钾。
19、因为NaCl电离产生的Na+和Cl-能透鸭蛋的半透膜。
20、在沸水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红色,倒入U形管里加外电场,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变浅。再加MgCl2溶液,溶液里出现沉淀。
Fe3++3H2O Fe(OH)3+3H+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