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全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全章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09-08 15: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课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1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2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3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4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复习测试 2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挂图
重点、难点
⑴水的净化
⑵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结构
课型:新授启蒙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 学生思考,引发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培养学生物质微观粒子观)。
一、水的三态变化
[猜想假设]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P28图)
学生回忆、思考、想象
(利用学生的经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
得出结论]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投影]P29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
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的解释,直观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 活动天地 ,并进行交流共享,为以后讲解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改变打好基础。
[在线测试] 学生练习
二、水的天然循环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阐明了水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三、水的人工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内容)
探究课题:净化黄泥水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 。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分别把约100m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待水分消失。 (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
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杂质种类 除去杂质的方法
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微生物
可溶性杂质
交流与反思:(1)以上处理黄泥水的步骤有哪些?
(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
(3)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滤纸边缘要 (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
②漏斗末端应 。
③液体应沿 注入漏斗中,液面要 (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
四、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如:黄泥水,空气,海水等。
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要求: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提示】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
五、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⑴过滤 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⑵蒸发 蒸发: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如蒸发食盐水可得到食盐。
⑶蒸馏 蒸馏法:把液体和液体分离。(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
六、补充
纯水、矿泉水、硬水、软水
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课后作业
学习检测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③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②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
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教学媒体
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重点、难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
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
①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③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⑶用对比法学习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字母表达式:A+B+…→C
②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混淆不清,对电解水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判断不清;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中,误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性质与变化混为一谈。
本节知识结构
课型:新授启蒙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实验现象: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实验现象: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 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 和 ,二者的体积比为 。
交流与反思: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 和 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 重新组合成新的 。
知识应用:
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 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 [在线测试]
[小结]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
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 氢气 + 氧气 → 水
H2 O2 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小结] P73 [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 P74 [挑战自我]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关知识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
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
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重点、难点
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
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本节知识结构
课型:新授启蒙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第二课时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注意事项: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课后作业
“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课后反思: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3.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4.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②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③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从而感受溶液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教材与学情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会列举出常见的种种液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形成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对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浓、稀有了粗浅的认识,要定量描述一定量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引入了溶质质量分数。
相关知识
⑴量筒的使用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
教学媒体选择 实验、多媒体动画、挂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重点、难点
1.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本节采用对比、归纳法来学习,如影响溶质溶解因素是通过对比实验来得出,经分析、归纳得出影响溶质溶解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⑵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⑶本节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学习中注意观察思索,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解决问题。
⑷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要加以整理分类,大致包括三种类型:
①求溶质的质量分数;②计算溶质或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思维误区
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溶液的特征理解不准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溶液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本节知识结构
课型:新授启蒙课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这是为什么? 举例,讨论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天地: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毫升水,用药匙将食盐一点一点洒落水中,仔细观察食盐的变化,直至食盐在水中消失,用手轻摸烧杯壁的凉热。 认真操作,体会实验中蕴涵的道理。在操作中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讨论课本提出的3个问题。 这个实验看似平常,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盐水放置久了会怎样,学生很少主动去思考,抓住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实验:出示:食盐水、黄泥水和油水混合物。教师再列举以下事例:糖水、医用碘酒、汽水等,引导学生认识溶液。 比较三种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对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形成感性的认识。 不过早的让学生对溶质、溶剂等一般概念进行辨析,只要能将食盐水中的溶质、溶剂的关系理顺即可。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9页,了解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认真阅读,体会,交流、归纳。学生不可形成只有大颗粒才受重力和浮力的影响的片面认识。 促进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能力培养。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交代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在分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时,要,明确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作用。 分组认真研究,讨论,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要注意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这一事实,要注意限制物质的用量,所以水的温度,质量以及所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质量都应有所限制,逐步使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乳化作用:活动天地:向一只试管中加入1/3的水,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再加几滴洗洁净;在另一只试管中先加1/3的汽油,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解释其中的道理。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实验天地: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称取10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 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若溶质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若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从活动入手,使学生首先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溶剂的量来表示。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并不困难,这些有意识训练对学生学习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非常有帮助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讲解例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首先明确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是溶质质量分数。将公式应掌握清楚,但不能死扣概念。启发学生讨论,运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到位,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还可适当介绍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溶液的配制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与同学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钠溶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特别是通过正反两个方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 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1.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2.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质和溶剂;3.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好标签。 本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实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用量的准确性。注意计算过程的规范。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规格的量筒量取125毫升的水为宜?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 通过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挑战自我:完成课后练习,检查课堂效率。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
第三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生
一、有关概念的练习二、计算的格式及练习设求列式求解答题三、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三课时 练习课)1.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从溶液的定义看,下列可以看成溶液的是( )A.清新的空气 B.尘土飞扬的空气 C.黄河水 D.大雾弥漫的空气3.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下列质量比不正确的是( )A.溶质:溶剂=1:4 B.溶质:溶液=1:5 C.溶剂:溶液=4:5 D.溶剂:溶质=5:4 4.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人们广泛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在室内进行消毒。现要配制10Kg4%的过氧乙酸消毒液,请计算需用含过氧乙酸40%的市售原液的质量是多少?所需稀释用水的质量是多少?5.某反应需要60g10%的NaOH溶液,现提供50g20%的NaOH溶液、40g5%的NaOH溶液以及足够的NaOH固体和水,请选用以上提供的药品设计两种配制方案(只说明各种药品的用量),填入下表。配制方案举例6 g NaOH固体和54 g水方案一方案二葡萄糖注射液5%规格:250mL内含葡萄糖12.5 g生产批号:0203203 2有效期:至2007年8月 6.右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 ,溶液的密度约为 g/cm3。7.用浓盐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计算、称量、溶解 B.称量、加水、溶解C.溶解、计算、量取 D.计算、量取、溶解8.某同学为配制50g11%的氯化钠溶液,选用了下列仪器:天平(带砝码)、烧杯、玻璃棒、量筒,进行下列操作:⑴计算:经计算可知,氯化钠的质量是5.5g,水的质量是44.5g⑵称取:在天平的左盘放5g砝码,将游码调到0.5g处,在右盘加入食盐至天平平衡,将称好的药品倒入烧杯里。⑶量取:用量筒量取44.5mL的水,把水倒入烧杯里。⑷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⑸装瓶:将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保存,并贴上标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实验中,除了用到上述列出的仪器外,还需要哪些仪器?⑵现有50mL、100 mL两种规格的量筒,应选用哪一种量筒?并说明理由。⑶上述实验操作中,有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未知数后无单位,但未知数前要标明质量实际数值要注意单位,而且用字母表示答案有无数种情况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生活中煮沸
实验室蒸馏:(仪器、装置、操作)
沉淀
过滤:(仪器、操作)
吸附
净水方法: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
净化

除去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水的天然循环
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应用:解释物质的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
水的构成粒子:分子
水的三态变化: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③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电解水的结论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氢气有可燃性,水通电能分解)
性质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 水
组成:氢、氧两种元素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表示方法
离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
中子:(不带电)
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构成
原子
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性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概念
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
溶液的浓缩
溶液的配制
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
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温度、颗粒大小、搅拌)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保存)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形成过程伴随热量的变化(溶液的温度升高、降低或不变)
组成:溶质和溶剂
溶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