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高中化学必修2(苏教版) 教学实践与建议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王峰我们的问题:新课程怎么教?为什么教? 整体和局部
一、化学2的基础——化学1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量知识与技能化学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化学科学的价值1、化学原理
了解无机物质分类,各类转化关系;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方法。
酸、碱、盐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其条件,常见离子检验,离子方程式书写。常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电子转移方向、数目的表示。
原子结构概况,认识结构示意图、原子符号。原子核外电子得失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2、元素化合物知识
联系生产、生活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合金的应用;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化学计量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能应用摩尔单位进行物质组成、变化的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与计算;
了解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4、化学学习与研究方法
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定量研究与科学探究。 5、化学科学的价值
化学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二、四个专题的目标和要求总体认识学习目标,把握基础知识与技能(1)物质结构基础知识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2)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3)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核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碳的成键特征元素周期表分子的空间构型四种不同类型的晶体同素异形现象元素周期律同分异构现象知识点1、专题1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原子结构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抓住线索,围绕核心
透过微观结构认识到为什么物质的种类是那么多种多样的,为什么一百零几种元素能形成上千万种物质? (2)学习目标
原子结构:
理解元素、核素的涵义。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掌握主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与结构示意图。 从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变化规律理解元素间的内在关系:
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活动性、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关系。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认识物质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物质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间的作用力类型。
知道分子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了解常见晶体的类型、结构与性质特征。
初步认识元素的同素异形现象。 专题1从构成物质微粒间的作用力的多样性来了解物质的多样性 从原子结构来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根据课程标准,有关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教学案例1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必修
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选修
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分组活动1(思维热身) 每组说出六种元素,并且说明其存在或一种用途。
要求:这些元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中所含有。 设计意图 教学素材与思维上的准备情景模拟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根据核电荷数从1到20的元素的一些性质,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求: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起,编成一张表,并说明你们这样编排的理由。 分组活动2 (编排表格) LiNuclear charge核电荷数Atomic mass相对原子质量Atomic radius (pm)原子半径Density at 20 °C(g.cm-3)密度B.Pt at S.P (°C)沸点M.Pt at S.P (°C)熔点
Chloride 氯化物 LiCl
Oxidation number 化合价 +1 36.9391520.5341336180.54锂 画图:
(1)原子半径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
(2)主要化合价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
(3)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关系曲线
分组活动3 (寻找规律) 元素的性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那么这种周而复始是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了呢?
每一主族的元素性质相似,是不是完全相同? 分组活动4 (实验探究)Na
11钠Li
3锂K
19钾Rb
37铷Cs
55铯 它们的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点?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锂与水的反应 1.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金属钠
2.用滤纸吸干钠表面的煤油
(小心,金属钠有腐蚀性,不要接触到皮肤!)
3.将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4.迅速盖上表面皿,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 5.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和钠与水的反应作对比。 1. 锂、钠、钾都能与水反应
2.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 预测
1.铷与铯能与水反应吗?
2.反应剧烈程度如何? NaCsKLiRb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预测镁与水反应的情况可能会怎样呢?
2、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不同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转化: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能运用热化学方程式了解两者间的定量关系。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及其应用,认识金属的电化腐蚀的本质。
了解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了解太阳能、生物质能与氢能的利用。 教学案例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层次一 化学反应吸热为物质储存能量过程;
放热是释放其储存的能量宏观:能量守恒层次二 旧的化学键的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生成 。形成新化学键放出总能量大于破坏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之和,反应放热;反之吸热。结构:能量与化学键的断开和形成有关层次三 质能守恒To listen to Albert Einstein explain his famous formula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启动,不久扬州也将有新的家庭能源——天然气。我们也就面临选择,是使用管道天然气还是继续使用煤气更划算呢?已知天然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2元,煤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1.2元。 25 ℃,标准大气压下,每摩尔CO燃烧时放出283kJ的热量;
25 ℃,标准大气压下,每摩尔CH4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890.3kJ的热量。这两个方程式有哪些不同?CH4(g)+2O2(g) === CO2(g)+2H2O(1); △H=-890.3kJ/mol
CH4+2O2 === CO2+2H2O
必须标出各物质的状态CH4(g)+2O2(g) === CO2(g)+2H2O(1)
△H=-890.3kJ/mol
2H2O(l) === 2H2O(g) ;△H=+88 kJ/molCH4(g)+2O2(g) === CO2(g)+2H2O(g)
△H= -802.3kJ/mol 有关△H的讨论CH4(g)+2O2(g) === CO2(g)+2H2O(1) △H=-890.3kJ/mol
+285.8 kJ/mol-92.3 kJ/mol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1 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没有特别说明是指101kPa和25℃,标明△H的“+”与“-”。2 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气态用g表示,液态用l表示,固态用s表示,稀溶液用aq表示。 3 △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有关。书写(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初步认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反应限度,初步认识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
联系实例了解反应条件控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实验1 200mL水,50mL碘酸钾溶液,50mL淀粉溶液,50mL亚硫酸钠溶液 教学案例3 化学反应速率分组实验: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实验一: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 mL 2% H2O2溶液(体积相同),其中一支加入少量MnO2,观察,比较。实验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 2%、12%的H2O2溶液,再分别滴入2~3滴 FeCl3溶液,观察,比较。实验三:将实验二中盛有 2% 的H2O2溶液的试管放入热水中水浴加热,比较前后反应的现象。3、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旧教材:突出知识体系,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
新教材: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
明线:“来源——结构——性质——重要应用” 。
暗线: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隐含于教学中)。认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常见有机化合物:
认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常见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特点,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取代、加成、酯化、氧化、聚合等有机化学反应。 简单了解有机化合物(包括高分子)合成的基本方法。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意义。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联系物质结构探索历史、金属冶炼与应用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方面的重要性。
从化学纤维、化肥、农药制造药物合成及其应用,认识化学在创造新物质上的贡献。
从实例了解化学理论、化学合成与分离技术的进步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从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护的实例认识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化学科学,初步认识“绿色化学”的意义。欧冶子造剑五枚,…… 一名湛卢,五金之英,太阳之精。
—— 摘自《吴越春秋 · 阖闾内传》 教学案例4 金属的冶炼Au 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 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金属冶炼的方法与金属活动的相互关系商朝的司母戊鼎春秋时期的铁锄和铁削用电解法冶炼铝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指富有特殊光泽而不透明,具有
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的物质。
——(《辞海》1999年版)金属的定义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晶态固体(除汞为液体
外),有金属光泽,是电和热的良导
体,大多有良好的延展性。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1、跟氧气和其他非金属的反应
2Mg + O2 2MgO
3Fe + 2O2 Fe3O4 2Na + Cl2 2NaCl
2、跟酸的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Cu + 2H2SO4 → CuSO4 + SO2 ↑ +2H2O
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2H2O
3、跟盐溶液的反应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设计实验: 如何通过实验说明 Mg、Fe、Cu 的活动性的差异? 某些金属交易的价格少女?老妇人?心理年龄旁观者牢骚、叹息
人云亦云指引、分析
以生为本编排合理
便于教学领会教材
成功并快乐1.对新课程的探索与理解,表现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实施新课程不懈而无悔的执着追求,表现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豁然顿悟,炉火纯青,水到渠成,表现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经历的三个过程敬 请 指 导
谢 谢yz_wang_feng@126.com1、问题:分子是什么样子的?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间是怎样结合的?各原子连接顺序是怎样的?
2、观察:HCl、Cl2、H2O、CO2、NH3、CH4等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3、你能分析这些分子中直接相邻原子间存在的共用电子对吗?
4、你认为HClO的连接方式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这些分子中原子间可以有其他方式和连接顺序吗?5、怎样简洁描述、表示上述共价分子的结构?
6、观察C2H6、C2H4、C2H2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能说明各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和相对空间位置吗?试以其它连接方式连接顺序搭建上述分子结构模型,能出现其他合理的分子空间结构吗?
7、观察和描述C4H10、C6H12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能说明各分子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和相对空间位置吗?
8、从6、7所述的例子看,你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几个共价键?碳原子间的连接方式有哪几种类型?分子中的氢原子是怎样和碳原子连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