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叶如丹 2(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叶如丹 2(北师大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4 19: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枫叶如丹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键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2.学会如何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重点:
1.借物喻理的写写作手法;
  2.通过学习此文学会分析此类文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丹是孕育着生命的颜色”。
教学设计:
1.以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导入课文;
  2.下发辅助性阅读材料《致袁鹰》帮助理解本文主旨;
  3.通过本文与比较性阅读材料《落叶》的比较,深化本文主题,学习分析欣赏此类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设置情景:同学们,这几天校园的景物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夏天怎样秋天又是怎样的状况?)
   秋天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萧瑟的,凋零的,收获的,成熟的等等。
   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同学还和诗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眼中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
 2.请看这首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夕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同学们刚才描绘的很好。诗人傍晚驻足枫林,被这红红火火的画面所陶醉。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仅仅是颜色上的差别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秋之霜叶经历了夏秋连两季风霜的锤打考验,因而它的生命力更加饱满而茁壮,所以才比二月花红。
  欣赏完诗人笔下的深秋美景,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作家袁鹰笔下秋景美情美意。
二、解读课文:
  1.熟悉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
   下面放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有感情地跟读,体会散文的优美意境。
   指名朗诵第二部分。
  2.讨论: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给大家留一点时间分组讨论一下预习结果。(围绕文章主题进行,观点要有根据)
   讨论结果:
   学生:本文主题是歌颂了一种生命的美,生命的意义。
   学生:本文是在赞扬成熟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通过新老两种生命的对比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例如课文中:“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略)
   教师归纳:那一刹那指哪个时刻?
   学生:上一段“这一刹那”是同一时刻,具体是小女孩莉贝卡蹦出来。(第十一小节)思考:当莉贝卡蹦出来时作者灵感突发,迅速按下快门?
   学生回答:使画面有了活力,有了生命的色彩。(略)
   教师明确:小莉贝卡的出现为景物增添了不少生机。
   教师分析:进入作者照相机镜头的事物有那些?
   静憩的青山,孤独的枫树,朝阳等等。(齐声回答)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缺少什么呢?
   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动的事物。
  (齐声回答)莉贝卡的出现打破了画面清冷的状况,使画面有了动感。这个八九岁的小就象一片初生的绿叶,她一出现,一股鲜活的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心灵深处斗然一震,灵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所以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很具艺术气息的照片,并命名为“秋之生命”。
  思考:这张照片为何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样一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学生回答:秋之枫叶/ 生命之树/ 生命之秋(略)
  教师分析:“生命之秋”和作者的命名似乎很象,能代替吗?这两种命名看似相象,但意义却相差甚远。“生命之秋”这个词组重心在“秋”;而“秋之生命”重心却在于“生命”,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幅画面的内容:
  静憩的青山——枫树(披满一身红叶)——满地的红叶
  还缺少些什么呢?
  缺少生命的色彩。(齐声回答)
  因此在作者眼中,这株枫树就象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考虑:为何要将枫树比作老人,有好多事物都可做为“凄苦”的代名词,为何要以老人做比?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作者将枫树比做老人,是将枫树人格化。
  看着这株披满一身将要凋零的树叶的枫树,作者联想到了人至暮年,如果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变的单薄,没有力量,就好象眼前这株枫树一般孤独凄苦。
  小女孩莉贝卡出现后这幅画才有了活力的内涵,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孕育于秋的新鲜的生命——一张满意的照片诞生了。
  3.诵读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第而部分。
   下发辅助性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深化。
  4.比较阅读:
    下发课外阅读材料《落叶》,让学生自读材料,并且和本文进行比较。
    讨论: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三、布置作业:
 1.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画一幅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