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专题5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你今天吃“糖”了吗?趣味问答 其实,我们每天都要吃“糖”,只不过可能没有直接吃糖,我们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糖类,那什么是糖类,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 第一课时 糖类 丰收的甘蔗林丰收的棉花思考 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
请举例:淀粉是植物贮存
能量的主要方式纤维素是构成植物
细胞壁的基础物质糖含义:碳水化合物 Cn(H2O)m并不是所有的糖都符合这个通式;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分类:(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多少决定)单糖:
二糖:
多糖:一:糖类
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想一想?谷类、豆类、薯类、芋头、莲藕1.哪些食物富含淀粉?2.哪些食物富含蔗糖?甘蔗和甜菜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举例子说明.
(1)糖类物质只含C、H、O三种元素;
(2)有甜味的物质即是糖类物质,糖类物质一定具有甜味;
(3)糖类的组成一定符合Cn(H2O)m ,故把糖类物质叫做碳水化合物;
(4)糖类物质是由碳和水构成的,故叫做碳水化合物。
正确错误错误错误练一练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哪里?能否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想一想测定有机物的分子结构,一般分哪几步来完成?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确定分子式测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步骤讨
论活动与探究实验式: CH2O分子式: (CH2O)6请根据表中所列实验事实1和2
进行计算来推导出有关结论测定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步骤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确定分子式CH2OC6H12O6?活动与探究下列活动能帮助我们推断葡萄糖分子结构的情况
请填写下表,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每个分子中含
5个 -OH6个碳排成直链该有机物(C6H12O6),一个分子中含一个—CHO,5个—OH, 6个碳排成直链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分子式:
结构简式:
所含官能团: 葡萄糖化学性质葡萄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用途(1)醛基的性质:
a、氧化反应
银镜反应
与新制Cu(OH)2反应
b、还原反应
与氢气加成
银镜反应 现象在试管壁上有银镜生成注意:
1、银氨溶液必须呈碱性,水浴加热。
2、生成的银镜用硝酸洗掉。 现象
没加热前呈绛蓝色,加热后有砖红色的沉淀生成。注意:
配制氢氧化铜溶液时必须氢氧化钠过量,保证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与新制Cu(OH)2反应(2)醇羟基的性质:
与酸完全酯化,生成五某酸葡萄糖酯。葡萄糖的用途和工业制法 生活上
●用途 工业上
医药上——糖类——制镜——迅速补充营养 思考1:人生病时不能正常饮食时,医生一般会注射葡萄糖水溶液,这是为什么呢?思考2:丧失体内自我调节血糖水平的人会得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设想怎样去检验一个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果糖简介:1、分子式:C6H12O6
2、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羟基酮,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3、存在:蜂蜜、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中最甜的一种。代谢不需胰岛素的调节,对糖尿病患者无害。(五羟基己酮)拓展视野 单糖的立体异构回顾:1、什么叫手性?物质与其镜象的关系,与人的左手、右手一样,非常相似,但不能叠合,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称为手性。 结构相同,构型不同并且互呈镜象对映关系的立体异构现象称为对映异构。 2、什么叫对映异构?3、什么叫D型和L型?最初人为的规定了:教材P91图5-2中左图构型为D-甘油醛,右图构型为L-甘油醛,根据这一标准,把构型相当于左图构型的物质都用D来表示,反之,构型相当于右图构型的物质都用L来表示.这样就有了D系列和L系列.拓展视野拓展视野4、什么叫旋光性?物质将振动平面旋转了一定角度,
此种性质就叫旋光性平面偏振光只在一个平面上振动随堂练习1.葡萄糖是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最少
B.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分子中有一个醛基
D.分子结构最简单
2.能说明葡萄糖是一种还原性糖,依据是( )
A.与H2加成生成六元醇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发生酯化反应
D.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BBD 小结3、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B.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因其分子是由6
个碳原子和6个H2O构成
C.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所以既有醇的
性质又有醛的性质
D.葡萄糖是单糖B 随堂练习糖类的划分阅读思考:
糖类物质可分为那些类别?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多少分单糖、低聚糖、多糖2、按照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的多少单糖中碳原子数为3:丙糖
4:丁糖
5:戊糖
6:己糖3、按照与羰基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的
情况不同单糖又可分为醛糖和酮糖归
纳糖的分类单糖 二糖 二糖 多糖 多糖溶于水 溶于水 溶于水 不溶于水 不溶于水甜 甜 甜 不甜 不甜多羟基醛 多羟基醛 多羟基酮 n个葡萄糖单元同分异构 不是同分异构
课本P99 1(1),2 作业谢谢!糖类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葡萄糖结构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通过“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学生身边最熟悉的葡萄糖,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三、课时安排:
糖类分两个课时完成,本节课完成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吃糖了吗?请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那些富含糖类的物质?
投影:生活中常见富含糖类的物质
问题1:以上物质都有甜味吗?
过渡:其实,在植物体中,糖类的含量为植物干重的85%~90%。可以说,糖类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结合饮食和健康)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哪里?能否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引出葡萄糖)
问题2:事实上,葡萄糖是我们很熟悉的糖类物质,你们对它了解多少呢?它有怎样的结构,是如何确定的呢,我们今天共同来探讨一下?
板书:一、葡萄糖结构式的确定
回顾:测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步骤
实验式 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 确定分子式 确定结构式
探究1:(一)、分子式的确定
已知:1、1.80g的葡萄糖完全燃烧,只得到2.64gCO2和1.08gH2O
2、葡萄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结论:经过算,葡萄糖的实验式为CH2O,分子式为C6H12O6
探究2:(二)、结构式的确定
演示实验:
2%氨水 1ml 10%葡萄糖溶液
2ml 2%AgNO3溶液
至沉淀恰好溶解 水浴加热3-5min
现象:有银镜生成
结论:葡萄糖中含有—CHO
已知:1、在一定条件下,1.80g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乙酯的质量为3.90g
2、葡萄糖可被还原为直链六元醇
结论: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5个—OH,6个碳排成直链。
小结:葡萄糖分子结构:
分子式为C6H12O6,一个分子中含一个—CHO,5个—OH,6个碳排成直链,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
小结:葡萄糖的性质
讨论:根据葡萄糖的结构,葡萄糖能发生哪些反应?
总结:
1、与银氨溶液反应
醛基的性质 2、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3、还原反应
葡
萄 醇羟基的性质 4、与金属钠反应
糖 5、酯化反应
相关的方程式: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 Cu2O↓ +2 H2O
CH2OH-(CHOH)4-CHO + 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 2Ag ↓ + H2O + 3NH3
CH2OH(CHOH)4CHO+5CH3COOH CH3COOCH2 (CHOOCCH3)4CHO+5H2O
由葡萄糖的结构性质得出用途
思考题1、2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思考:请仔细观察葡萄糖结构,请问在葡萄糖分子中,有几个手性碳
(拓展视野了解单糖的立体异构)
思考糖类的分类
板书:二、糖类
定义: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2、分类
(1)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多少分
单糖:不能进一步水解,葡萄糖和果糖是最常见的单糖。
低聚糖:由不到20个单糖缩合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以蔗糖,麦芽糖等最普遍。
多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
(2)按照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的多少
单糖中碳原子数为 3:丙糖 4:丁糖 5:戊糖 6:己糖
(3)按照与羰基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的情况不同
单糖又可分为醛糖和酮糖
【随堂练习】
1.葡萄糖是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
A.在糖类物质中含碳原子最少
B.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C.分子中有一个醛基
D.分子结构最简单
2.能说明葡萄糖是一种还原性糖,依据是( )
A.与H2加成生成六元醇
B.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发生酯化反应
D.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
3、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B.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因其分子是由6 个碳原子和6个H2O构成
C.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所以既有醇的性质又有醛的性质
D.葡萄糖是单糖
【小结】:(1) 葡萄糖结构的确定 (2) 糖的分类
【作业布置】:课本P99 1 (1),2
五、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葡萄糖结构式的确定
二、糖类
1、定义: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2、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