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件 包公审驴(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课件 包公审驴(北师大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5 14: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包公审驴北师大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3.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回答问题。换驴----审驴----得驴
你理请文章脉络了吗?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样?学习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朗读课文1-2段。)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认真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精读3~9自然段。) (1)边读边做做批注。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2)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②“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体现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
(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3)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粗读精读10~11自然段)
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1.在这个故事里都
有谁使用了计谋?
结果如何?总结全文2.表演课本剧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审驴-------------- 得驴 板书设计作业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课后查找资料,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拓展提高 人物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辽)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