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空气》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10-08 10: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吴孝位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化学
⒉年级:九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⒌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 课题1 第一课时
⒍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时主要是研究第一部分,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让学生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并说明空气的成分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杂质。顺利总结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后遇到的第一个课题,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2.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3.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探究。 6.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理解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
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及误差分析。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2分钟 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说出答案:空气 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设疑讨论3分钟 既然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知道有空气存在的呢?哪位同学可以证明空气确实是存在的? 讨论并且得到一些结论。请部分学生回答可以用塑料袋可以将试管或烧杯倒扣在水中3、可以用注射器等 通过身边的一些小的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活跃学生思维。
过渡2分钟 那在历史上,科学家们是怎么证明空气存在,并且证明空气的成分呢? 介绍舍勒,卢瑟福,克利斯特里等化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简单介绍燃素说。介绍拉瓦锡,正式进入新课的学习。 少数学生知道一些化学家的知识,七嘴八舌的说出 介绍化学家的故事,扩大学生视野。
阅读3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并且对该实验做出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演示实验2-15分钟 演示红磷燃烧测定空气含量的实验,介绍实验所用仪器,装置,以及药品。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点拨1分钟 教师说明在这一反应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五氧化二磷的物质。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记录笔记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适当写出化学式,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总结实验现象并讨论相关问题15分钟 1、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测定氧气含量少于1/5呢?教师提示学生从氧气消耗、气体压强、与外界交流等方面考虑3、那有没有可能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超过空气总体积的1/5呢? 教师提示学生从气体为什么会残留更少的角度考虑 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白烟,并且放热。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分析:(偏小)1、装置气密性不好2、红磷不足,氧气未消耗完3、未等集气瓶冷却就读数分析:(偏大)止水夹一直未夹,气体受热从导气管中溢出燃烧匙插入集气瓶太慢,导致气体从瓶口溢出 重点讨论该实验的原理,对现的误差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培养正确的实验认识。
进一步设疑3分钟 瓶内还有没有剩余的氧气呢?如何证明?说明了什么?那么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哪些气体呢? 学生可用小木条验证,并分析得出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是氮气。 学生学会证明氧气的方法
总结说明1分钟 教师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学生在教材中做好相应的记录 使学生学会找重点
阅读教材2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混合物,纯净物的部分。归纳出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教师结合教材简单讲解这两个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巩固练习3分钟 请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湘江水 矿泉水 水 纯净水 哇哈哈纯净水冰水 空气 二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巩固练习,对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锻炼学生对易混淆概念的理解能力
当堂测评5分钟 巡视,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当堂测评相关内容,并简单讲评。 完成练习,核对答案 学生对本堂内容加以巩固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试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关于氧气的发现史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通过学习科学史,进行STS教育。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对本实验加以改进,探究空气的各种组成成分,或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