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10-08 1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湖南省资兴市第三中学—宋福田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化学
⒉年级:九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⒌所属的章节:第十单元课题1第三课时
⒍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③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2)能力目标: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目标:①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学情分析:
①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性质的基础和方法。②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4.设计思路:
总的思路是先设置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碱的性质,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合作,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1分钟 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分别遇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显什么颜色?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酸碱指示剂与碱溶液的作用,从而引入新课,学习常见的碱—NaOH和Ca(OH)2
设问实验4分钟 要求学生用镊子夹取3小块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观察并实验,并完成课本P54[实验10-6]的表格。 实验、观察有关现象,并做好有关纪录 通过学习实验归纳总结NaOH的有关性质
设问2分钟 通过上面实验,讨论如下问题:NaOH固体表面为什么会溶解?怎样保存NaOH固体?NaOH固体能否做干燥剂? 思考、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1分钟 把洗净的鸡爪放在装有约20%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观察浸泡前后的变化情况。(说明:上课前教师先把鸡爪浸泡在NaOH溶液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 通过此实验,让学生体会到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
设问3分钟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以下问题:这个实验说明NaOH具有什么性质?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过渡设置情景3分钟 要求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冬天园林工人为什么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为什么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用石灰浆抹墙后变得又硬又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从而引入对另一种碱Ca(OH)2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设问实验3分钟 Ca(OH)2是如何制取的呢?Ca(OH)2有哪些性质呢?(教师归纳小结Ca(OH)2的有关性质) 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然后加少量水,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CaO和H2O反应是放出热量的
实验2分钟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5“活动与探究”的有关实验 完成有关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亲身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过渡1分钟 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和Ca(OH)2发生了反应,那么同学们往NaOH溶液中通入CO2,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CO2和NaOH反应的探究欲望
讨论探究实验10分钟 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这是否说明CO2和NaOH不反应?还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并用实验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思考、讨论合作设计方案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对CO2和NaOH反应的探究,加强对小组内的合作、互动
演示评价10分钟 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并要求学生评价每一个方案是否严密? 学生代表展示设计方案并演示实验 通过学生展示方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演示实验3分钟 展示设计方案并演示: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然后迅速倒入NaOH溶液,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振荡,再把导管的下端伸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喷泉。 学生评价教师的设计方案并观看演示实验 通过教师的设计方案的展示,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多元化的思考
总结2分钟 对一些反应不明显的实验可以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或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方案。同学们的设计独特新颖、有趣,化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学科,而是跟物理也有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也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决。 科学掌握设计一些反应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方案的思路 归纳、小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和方法
学业评价课外5分钟 见附件
作业 习题P58 3、4
四、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有关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课体现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同时,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精彩的方案。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如何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并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赞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真正扮演好“老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的角色,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当然,此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超时3分钟,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而造成超时。
附: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及时间安排]
◆ 纸笔评价(在课外进行,时间5分钟)
1、氢氧化钠是一种 色的 体,在空气中易吸收 而发生潮解,故可作为某些气体的 剂,俗名叫 、 、 。
2、氢氧化钙是一种 色的 体,俗名叫 、 。它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该反应 (“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
1、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 冲洗,再涂上 溶液。
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证明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 。
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 。
3、 请用三种不同方法区别氢氧化钙和稀硫酸两瓶无色溶液,只需写出试剂名称:
方法序号 所用试剂 方法序号 所用试剂 方法序号 所用试剂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