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初高中化学“同备一堂课,共建新课程”教学设计网络大赛 ( http: / / / cmp / cmp011.php course_code=J05" \t "_blank )教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主讲 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中学 吴懿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在前面章节已对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以及一些物质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介绍,并运用微观观点从质的方面对化学变化作了简单的阐述。而本内容在宏观上从量的方面揭示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揭示化学变化中质和量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微粒的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并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作好铺垫。2、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能否熟练的进行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初步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 “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激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情分析 首先,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实验、讨论、探究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2、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意义,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2、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学生的探究实验保持和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观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 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
难点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石灰蒸蛋吗?有哪位同学知道是怎样做的吗?石灰蒸蛋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俗名生石灰),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经高温煅烧可生成氧化钙,现有一家公司需要20t生石灰来配制石灰蒸蛋粉,需向某石灰厂采购,但该厂没有生石灰的库存,只有含25t碳酸钙的石灰石,你认为含25t碳酸钙的石灰石能否煅烧出20t生石灰呢?展示:【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1、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感到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兴趣
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并猜想。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设计实验 对你的假设和猜想能不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呢?[提供选择的仪器和药品]: 天平,小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镊子,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滤纸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请你根据以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以及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 [评价]:对学生设计中由于实验条件不足或方案不合理加以引导改正 1、学生积极的讨论、设计。 2、由各组的中心发言人陈述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3、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交流。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评价方案的能力
进行实验 同学们,我们按下面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选择学生设计较好的方案之一 巡回指导实验,为学生解答疑难。 1、小组分工进行实验。2、记录实验的数据。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交流与小结 同学们,你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板书展示]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100g 44g 25t ? 每个小组由记录的同学对本组的实验情况汇报(大多数组实验结果相同,可能个别组的实验结果不同)讨论总结。学生思索、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记录和整理资料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加深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演示]:氢气与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 (模型演示)(设计一个没有参与反应的氧气分子在图中,着重点出“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不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设问]:通过观看氢气与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你们知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了吗?[板书展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1、学生聆听、引发思考、2、学生观看并整理笔记 为了便于理解,用通俗易懂的图像演示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以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拓展与提高 [提问]: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一现象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能否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呢?[指导评价] 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加以评价小结: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巩固练习] 练习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10g冰受热熔化成10g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D、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练习2、分子参加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C、原子的数目 C、原子的质量练习3、已知32g氧气和4g氢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g水,那么32g氧气和6g氢气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教师不急于抛出答案,要求学生阅读概念,认真的理解“参加化学反应”的意思是什么。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本质区别。) 观察、思考学生回答讨论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做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通过练习,强化概念,巩固理解。巩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的原因不急于抛出答案,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强化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思索后回答 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还没有弄清楚的知识与疑惑
(副) 板书设计(主) (图)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提出问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假设: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没有改变设计实验:三、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学平时教学设计的,根据农村中学现有的条件,大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并且实验仪器都不齐备,分组实验达到10组以上很难开出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虽然是概念教学,却是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形成"质量守恒"这一知识过程的快乐。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中,要求我注意了灵活掌控课堂,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适当的引导,但不做过多的限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中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和观点时,不急于进行否定或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争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实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教育。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创设概念教学中的学习情景,怎样设计教学环境真正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如何发挥学习主导作用,学生如何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什么探究主题,学生自主探究的时机,探究时间的掌控,学生讨论选择什么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时机,学生讨论的时间掌控等,这些问题常常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重点的突出,以及学生活动是否充分等,我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
高温
高温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