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安陆市解放路初级中学 严建明《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一课时说课流程 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
说重点、难点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的概念,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奠定了基础,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返回1、知识与能力: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趣—质疑—探究—迁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目标返回教学重点: 探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两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返回说学法本节课的学法是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实验引导与实际生活常识相联系,通过了解生活常识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通过思考、分析、推理来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返回教学流程:阅读感悟:
活动与探究一:分子的运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间有间隔
活动三:水蒸发、电解水:分子的慨念情景导入:师采摘桂花一支带进教室,学生闻到香味,质疑花香的来原。结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视频【阅读感悟】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学生总结 结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返回活动与探究一(出示幻灯片)结论:分子是在不停在运动视频分子间在不停地运动应用举例
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临近中午能闻到食堂传来的饭菜香味。
蔗糖放在水中消失应用
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比在室内干得快。
坐在教室能闻到校园的桂花香
加油站为什么一定要“严禁烟火”。返回活动与探究二1、20 ml黄豆与20 ml菜子混合2、向已盛有50ml水的容量瓶中加入50 ml酒精至刻度线。(水中溶解一滴红墨水使其呈红色)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视频一活动与探究二视频分子间有间隔应用举例
石油液化气可压缩在钢瓶里。
可向自行车轮胎中充气
蔗糖放在水中消失应用
铁轨、桥梁连接处都留有空隙。
乒乓球瘪了,可用什么方法让它鼓起来 返回电解水与蒸发水的性质比较 电解水 蒸发水
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分子 生成新分子 分子不变
原子 不变 不变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课堂小结: 分子的特性 1、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实验事实”和“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化学方法,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 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直观形式,把抽象的分子、原子通过直观模拟动画的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再分。
(三)学生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全面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实验,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分子的基本特性。
(四)《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分子的性质,建立分子、原子的感知。限于时间,分子、原子的慨念挖掘不够,分子、原子的异同点以及训练还不到位,有待第二课教学时补充和延伸。 欢迎指导!《分子和原子》说课
解放路路初级中学 严建明
说教材
教学目标
说课流程 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法
引入、阅读感悟
活动探究一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二
活动三
说教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奠定了基础,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趣——质疑——探究——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和“分子间有间隙”两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说教法
本节课的学法是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实验引导与实际生活常识相联系,通过了解生活常识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通过思考、分析、推理来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采摘桂花一支带进教室,学生闻到香味,质疑花香的来原。
结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阅读感悟]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启发]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总结 结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
活动与探究一(出示幻灯片)
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活动与探究一(出示幻灯片)
向已盛有50ml水的容量瓶中加入50 ml酒精至刻度线。(水中溶解一粒品红使其呈红色)学生十分惊异看到的现象(液面下降了大约1厘米)
[宏观实验] 50ml黄豆50ml菜子<100ml
[学生实验]酒精与水混合
[学生总结 结论]分子间有间隙
[学生实验]
[教师]引导联系: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学生举例间有间隔]石油液化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可向自行车轮胎中充气。
蔗糖放在水中“消失”。
[学生解释]铁轨、桥梁连接处都留有空隙。
[生活问题]乒乓球瘪了,可用什么方法让它鼓起来。
[教师] 多媒体播放水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水动画,请同学们从分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变化的本质区别。
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课堂小结: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特性:质量、体积很小;运动、间隔。
教学反思:
(一)?? 本节课时采用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实验事实”和“实验探究活动”的实验形式,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每一步都有实验或实例、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在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也得到提升。
(二)?? 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直观形式,把抽象的分子、原子通过直观模拟动画的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既使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到抽象概念不是想象那么酷燥。
(三)学生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全面接受知识,在学习分子的基本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实验,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分子的基本特性。
四)《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分子的性质,建立分子、原子的感知。限于时间,分子、原子的慨念挖掘不够,分子、原子的异同点以及训练还不到位,有待第二课教学时补充和延伸。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湖北省安陆市解放路初中(432600) 严建明
关键词:兴趣 习惯 创新
内容摘要:创设饶有兴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指导习惯训练关注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效率和效果既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有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的作用,重视和利用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显然是有益无害的。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学的启蒙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的激发与训练就成了我们化学教师不能不考虑不研究的问题了。
立足兴趣培养引导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古人也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有9处得提到“学习兴趣”这样的字眼。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饶有兴趣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何愁学生学不好化学?记得在化学绪论课上,我在讲台前面展示镁条后,让学生观察完颜色状态,问学生“镁条能燃烧吗?”学生几乎齐答“不能”,我就在学生不经意间点燃镁条,刹那间教室内白光耀眼,白烟弥漫,学生一片哗然。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辨析由此拉开了序幕。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在做硫的燃烧实验时,我把实验调到晚自习的时候演示,当硫粉点燃,关掉电灯,教室前面立即映出淡蓝色的火焰;而当燃烧匙伸入氧气,在蓝紫色光亮映照下,学生情不自禁发出“哇”的一声,学生的兴趣不亚于看春晚中的电视小品。再例如我指导几名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一项魔术小品“喷水问吉凶”:一个“骗子”拿来一张“仙纸”,喝了一口“仙水”喷在纸上,一个鲜红刺眼的“凶”字马上现形;当拿了他人的钱财,施法术消灾,再喷一口“仙水”,“凶”字立即消失,口中念念有词然后逃之夭夭……学生看了这个小品,既获取了知识,又体验了情感。在初中化学的各个单元的教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如“烧不坏的手帕”,动画演示分子原子的“分”与“合”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指导习惯训练关注持续发展
初中化学中知识点比较杂乱而零碎,单靠设计新奇的教学情境吸收学生并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有一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影响未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教学实现良性循环,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学习潜力的挖掘也会达到最大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带”着学生走而不是“抱”着学生走,着重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过程中善于质疑、勤于总结的习惯,提前预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细节的习惯,解题时细心审题的习惯等等。在习惯的训练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克服不良习惯,建立有益的习惯。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什么,还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程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三、落实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的标志,也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经验证明,多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是建立在化学实验上的,学化学“好玩”是很多学生的感受。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可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玩”、“动手做”,在“玩”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智慧的力量。在用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我在讲清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分发的药品,设计探究项目得到探究结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奇思妙想有的可能是教师备课中都没有想到的。例如他们设计了不同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产气速率的探究;加二氧化锰与不加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产气速率影响的探究等。学生以教材给出的装置为蓝本,自制了形形色色的制取装置,有大注射器、吸管、饮料瓶、墨水瓶、一次性塑料杯(一大一小对扣)等等,无不表现出他们的“标新立异”。“哇!我的木条复燃了”,“啊!我的铁丝烧着了!”,喝彩声一阵连一阵,四面八方不时传来叫老师的声音……
从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来说,很多化学老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训练的问题还不是很重视,因而影响到化学教学的效率和新课程中关于“三维”目标的达成,也影响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该是一项不可轻视的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