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空气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10-28 21: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
一、基本说明
⒈年级:九
⒉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⒊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 课题1
4.教学时间: 40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3)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科学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理想。
2.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其中重点是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3.学情分析:
空气是我们熟悉的事物,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习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4.设计思路:
(1)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进行“科学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课后布置“改进大气质量的小论文及第4题的小实验”,激发学生潜能。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控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4分钟)2.科学探究(20分钟)3.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5分钟)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4分钟)5.保护空气(5分钟)6.小结与作业布置(2分钟) 【引入】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提问】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提问】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播放课件】【讨论】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科学探究】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提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分析原因吗 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归纳】选择红磷的原因【小结】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并板书】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提问】从[实验2-l]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阅读课文】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提问】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别有哪些?【板书】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阅读课文】保护空气【提问】如何保护空气?【板书】保护空气的方法【总结】【活动布置】写一篇改进大气质量的小论文【作业】P33第1至6题 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学生互相评价思考与回答: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观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2、没有……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思考并回答: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学生阅读:思考与回答:学生阅读:学生讨论:学生回忆:了解活动要求,做好活动准备,作好活动汇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巩固新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环境。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效果比较好。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实验装置图,有的还提出对用蜡烛作为实验材料,将水改为石灰水就可以了。还有的提出了是否可以采用先将药品放入然后密封做实验,解决红磷刚放入时的有部分空气受热跑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