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测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04-09 09: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知识归纳
1.二氧化碳和水一样,也有三种状态,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 态的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 态的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 态二氧化碳,此状态的二氧化碳又叫 。主要是因为它在温度高于–78℃时,可直接变成 态,此时要 周围环境的热量,因此常用作 。
答案:气 液 固 干冰 气 吸收 制冷剂
2.二氧化碳气体 溶于水,在通常情况下,1 L水中约能溶解 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 ,反应式为 。
答案:能 1L 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
3. 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答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4.实验室常用 与 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稀盐酸 石灰石(或大理石)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5.二氧化碳气体本身没有 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 。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 那里的二氧化碳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
答案:毒 超过 通风换气 检验
6.根据课本中图2-15,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人下表。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答案: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⑴动植物呼吸⑵微生物分解⑶动植物尸体腐烂 矿物燃料燃烧,植物光合作用
方法研习
1.二氧化碳下列用途,只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C )
A.灭火 B.制化肥 C制干冰 D.温室肥料
2.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 ( C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测定两种气体的密度
C.将气体分别通人紫色石蕊试液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如下5步: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④向锥形瓶中加几小块大理石;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⑤
4.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是 ( A )
A.产生温室效应 B.产生酸雨露 C.污染环境 D.毒害作物
5.下列过程中不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B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汽油燃烧 D.锻烧石灰石
6.当我们打开汽水或啤酒瓶时,会看到有气体冒出,这种气体是 ( B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氢气
7.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因是 ( D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
B.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
C.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又不支持燃烧
8.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可靠方法是 ( A )
A.通入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变浑
B.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气体中看火焰是否熄灭
C.通入水中看溶解性
D.通入石蕊试液中看试液是否变化 ·
9.实验室里的石灰水久置后,瓶壁上产生不透明的白色物质,洗去它应选用 ( D )
A.碱溶液 B.汽油 C.高温加热 D.稀盐酸
10.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可观察到试液 。把该溶液加热,可观察到试管内有 产生,溶液由 色变成 色。
答案:变红 气泡 红 紫
11.把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人盛有阶梯形蜡烛的烧杯中,可观察到
,说明二氧化碳 ,所以二氧化碳可作 剂。
答案: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灭火
1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属 反应;
③加热碳酸: ,属 反应。
答案:①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②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化合
③碳酸二氧化碳+水 分解
13.图2–7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根据图形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a ,b ,c ,d 。
⑵该图中选用的药品应为:A ,B ,其中药品A应从 加入,药品B应从 加入,先加 再加 。
⑶指出该图中出现的错误。
① ;② ;
③ 。
答案:⑴长颈漏斗 锥型瓶 导管 集气瓶
⑵稀盐酸 石灰石 长颈漏斗 锥型瓶口 B A
⑶①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到液面以下;②锥型瓶中导管末梢稍露出橡皮塞;③集气瓶中导管未插到瓶底
拓展探究
1.某同学按实验图组装好仪器,加入10余块石灰石与半容器的盐酸,顿时产生大量气体。立即用准备好的石灰水和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但他观察到两处与众不同的现象:
(1)澄清石灰水一直未见浑浊;
(2)通有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后,加热至沸腾也不能恢复紫色。试分析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提示:从盐酸的浓稀来思考)
答案:⑴可能盐酸浓度过大,使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将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掉,故澄清石灰水未见浑浊。
⑵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加热到沸腾,溶液中仍有盐酸,故不能恢复紫色。
2.现有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锥形瓶、生石灰、蒸馏水、稀盐酸、洗净的碎鸡蛋壳等实验用品,试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用文字叙述)。提示:从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角度考虑。
答案:①将生石灰置于盛水烧杯中 ②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涂在玻璃片上 ③将洗净的碎鸡蛋壳置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④将涂有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小烧杯的上方,玻璃片上有白色固体出现,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