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测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04-09 10: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典例引路〗
例1、水结成冰,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由水的分子变成冰分子的; B、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C、水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D、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分析: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空隙,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水结成冰是水的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发生了变化;而构成水分子和构成冰的分子是相同的,水分子的大小,水分子的化学性质都未发生变化。
答案:B
例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子没有改变的变化; B、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
C、无色气体变为淡蓝色液体的变化; D、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从宏观上认识是生成了其它物质,不能从现象上来确定,化学变化从微观上认识是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答案:B
例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可以分解成原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此题考查物质及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综合性较强,一定要理清各类微粒之间的关系,原子由更小的微粒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只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B错
答案:B
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一切原子都包含着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所以A的说法是正确的,B中所述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无中子;C的说法也是错误的,D中所述原子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也是错误的,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带电,但质子和核外电子均带电。
答案:A
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碳原子的质量都相同;
B、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的;
C、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是由6个中子构成的碳原子质量的1∕12;
D、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原子的质子数。
分析:所有的碳原子的原子核里都有6个质子,但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所以不能说所有的碳原子的质量都相同,正因为如此,必须明确指出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与质子,中子相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基准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有如下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答案:C
例6、1个氢原子由1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不含有中子,当1个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它不会变成()
A、质子; B、原子核 C、阳离子; D、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分析:当1个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微粒已无电子,由于1个氢原子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不含有中子,所以它可以变成原子核、质子、阳离子,但不会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
答案:D
例7、铁路上的铁轨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很小的“缝隙”这些缝隙的作用是 ,这体现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 的性质。
分析:物质的热胀冷缩也是微粒间存在间隔的体现,一般地说,物质受热时,微粒间间隔变大,物质冷却时,分子间间隔变小。
答案:以免钢材热胀冷缩,造成铁轨变形; 有一定间隔。
例8、已知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akg,一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1∕32作为标准,则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分析: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1个三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bkg-akg,因为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为akg,所以1个硫原子的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的质量-1个氧原子的质量×2=akg-(b-a)kg×2=(3a-2b),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1∕32)=(3a-2b)∕32 kg,所以,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1个二氧化硫分子质量∕标准=32 a∕3a-2b
答案:32 a∕3a-2b
〖达标自查〗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是因为构成气体和液体的微粒之间有间隙,而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是因为构成固体的微粒之间没有间隙;
B、将气体压缩会减小构成气体的微粒间的间隙;
C、水中加了糖后,水会变甜,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向水中滴入一滴黑墨水,可以看到慢慢地所有液体都变黑了,这是因为黑墨水使构成水的微粒变黑了。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
C、红色的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它中药混合的药味;
3、下列变化中,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酒精与水混合; C、酒精燃烧;  D、酒精凝固成固体。
4、蒸馏水不宜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 )
A、氧元素;  B、氧分子;  C、氢元素;  D、氧原子。
5、下列1g各种原子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氧原子;  B、铁原子;   C、氢原子;  D、氯原子。
6、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水;    B、氢气;   C、氯化钠;  D、金刚石。
7、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东京多处地铁车厢同时发生了“沙林”毒气侵袭事件,导致5000多人中毒,这一事件说明了(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之间有间隔。
8、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性不同
C、Na比Na+少1个电子;  D、钠原子变为钠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
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质量总是大于原子质量; B、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C、分子不带电而原子带电;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
10、英美联军在伊拉克战场上,使用的贫铀炸弹其中含有,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质子数92,则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
A、238; B、92; C、146; D、330。
11、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信,其要发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D、铱原子的中子数为70。
12、某原子中共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则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13; B、14; C、40; D、27。
13、甲元素的原子与乙元素的原子的质量比为a:b而乙元素的原子与碳原子的质量比为c:d,则甲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bc∕12ac B、12ac∕bd ; C、12bd∕ac D、ad∕12bc。
14、下列各组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是( )
A、N2和CO; B、H2S和O2; C、SO2和O2; D、NH3和CH4。
〖学力提高〗
1、打开盛有酒精的瓶盖,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因为酒精 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白酒瓶一定要盖严瓶盖,否则酒的度数会降低,其理由 。
2、用滴管吸取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氨气遇酚酞试液后,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在如图所示的试管口的棉花上,
观察到的现象是 ,
这个实验证明了 。
3、有的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水 , 等,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铁 , 等,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 等。
4、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是 ,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
5、一个氯气分子是由2个氯原子构成的,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那么一个氯气分子有 个原子核, 个电子。
6、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 。
7、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后,整杯水慢慢变红;
(2)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3)为什么加压时气筒里的气体的体积明显缩小,而固体加压时,体积无明显变化;
(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是200mL?为什么?
〖探究升级〗
1、根据有关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颗粒碘放在湿淀粉试纸上,淀粉试纸变蓝;
②用玻璃棒蘸取酒精、碘酒,分别滴在淀粉试纸上,滴酒精的淀粉试纸不变蓝,而滴碘酒的淀粉试纸变蓝;
③把五氧化二碘(I2O5)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加热,将淀粉试纸放在试管口,淀粉试纸变蓝,将带火星的火柴棒放在试管口,火柴棒复燃。
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得出关于分子的两个结论
A ;B 。
2、某兴趣小组做如图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 I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 I 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 II (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 III (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
〖参考答案〗
〖达标自查〗
1BC; 2C; 3C; 4B; 5C; 6D; 7B; 8C; 9D; 10C; 11A;
12D; 13B; 14A。
〖学力提高〗
1、分子、酒精分子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2、滤纸条上滴有酚酞试液的地方,从外到里逐渐变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 、氧气、二氧化碳、原子、铜、氦、离子、氯化钠。
4、道尔顿、汤姆生。
5、2、 34。
6、61.
7、(1)红墨水中含有红色物质的微粒,加到一杯水中,这种微粒会因不断运动而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慢慢变红。
(2)为了防止酒精分子和汽油分子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损失,因此要塞紧盛酒精、汽油的瓶子的瓶塞。
(3)因为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很大,加压时气体微粒间隔缩小,所以加压时气筒里的气体体积明显缩小,而固体微粒间的间隔很小,因此固体加压后体积无明显变化。
(4)不是200mL(体积小于200mL);由于微粒间有间隔,不仅同种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也有间隔,当水和酒精混合后,水的微粒穿插到酒精微粒之间的间隔中去,同样酒精的微粒也穿插到水的微粒间的间隔中去,所以混合溶液的总体积小200mL。
〖探究升级〗
1、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提示:从①知,碘分子能使淀粉试纸变蓝,从②知酒精分子不能使淀粉试纸变蓝,溶解在酒精中的碘分子(碘酒)能使淀粉试纸变蓝。从③知,五氧化碘受热分解成碘和氧气,生成的碘也能使淀粉试纸变蓝,氧气能助燃)。
2、(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酚酞试液变红色,构成氨的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实验 I 、实验 II 已做过对比实验,故实验 III 没有必要再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