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 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胶体 课前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从认真自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的电泳、胶体的聚沉、胶体的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胶体的性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复习巩固】
1、溶液是由 组成的。
【自主预习】
1、溶液,乳浊液与悬浊液都是 形成的分散系。
溶液的分散质微粒是 其微粒直径 ,使溶液这种分散系表现出 的宏观特征。而悬浊液,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微粒是 ,其微粒直径 ,使悬浊液或乳浊液这种分散系表现出 , 等宏观特征。
2、 ,这种分散系叫胶体,胶体具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独特性质。
3、丁达尔现象是指 。形成原因: 。可用于鉴别 。
4、当向胶体中加入可溶性盐时, 。从而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 。
这种 称为聚沉。
小结
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有:
试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理:
5、电泳
6、渗析
【自我检测】
1、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都是均匀,稳定,透明的分散系
D、都是红褐色
2、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A、食盐水 B、酒精 C、H2SO4 D、Fe(OH)3胶体
【错因分析】
【疑点解惑】
第二课时 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胶体 课内探究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从认真自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的电泳、胶体的聚沉、胶体的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胶体的性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丁达尔现象是指 。
形成原因: 。
可用于鉴别 。
2、聚沉是指 。 引起胶体聚沉的条件有:
思考: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理:
3、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电荷,
说明(1)同种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相同的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2)只有气溶胶和液溶胶才能发生电泳现象。
4、胶体的提纯,精制------渗析:
(1)半透膜的特点:
(2)淀粉溶液中混有氯化钠该怎样进行提纯?
【活动探究】、
讨论并填写下表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本质区别)
外观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通过半透膜
稳定性
2、Fe(OH)3胶体的制备
参照教材P39,4
实验现象
结论
【教师精讲】
1、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2、 丁达尔现象
3、 聚沉
4、 Fe(OH)3胶体的制备
【巩固检测】
1、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
B.胶体可以透过半透膜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2、医疗上治疗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透析原理同胶体的 类似,透析膜同 类似,透析膜的孔径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血液内毒性物质粒子直径,毒性物质才可能扩散到透析液中而被除去。
3、为了除去蛋白质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L,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A、蒸馏 B、过滤 C、渗析 D、分液
4、今有两个标签模糊不清的试剂瓶,只知道分别盛有淀粉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试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别。
(1)
(2)
【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胶体 课后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巩固习题】
1.(2004 上海)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作布郎运动
C.胶粒带正电荷 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2.(2002 广东)为了除去蛋白质溶液中混入的少量氯化钠,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电泳 C.渗析 D.加入AgNO3溶液,过滤
4.(2002上海)7.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
A 冷水 B 沸水 C NaOH浓溶液 D NaCl浓溶液
5、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
①鸡蛋白溶液 ②水 ③淀粉溶液 ④硫酸钠溶液 ⑤
⑤ = 6 \* GB3 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 ⑥肥皂水
A②④ B③④ C②④⑥ D④
6、现有甲、乙、丙、丁和Fe(OH)3等五种胶体,按甲和乙、乙和丁、丙和丁、乙和Fe(OH)3胶体两两混合,均出胶体聚沉现象。则粒子带负电荷的胶体是:( )
A 甲和乙 B 丙和乙 C 甲和丁 D丙和Fe(OH)3
7、将可溶性淀粉溶于热水制成淀粉溶液,该溶液可能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电泳 B布朗运动 C聚沉 D丁达尔效应
8、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里使用含氮量相等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
A、(NH4)2SO4 B、NH4HCO3 C、NH4NO3 D、NH4Cl
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B、体积和PH度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中,H+的物质的量相等
C、通过渗析实验能证明胶体粒子比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大
D、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10.(2004 江苏)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渗析的方法精制氢氧化铁胶体
B.用加热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硫酸钡的碳酸钡
D.用盐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11.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Fe(OH)3胶体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凝聚现象
B、Fe(OH)3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将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粒不停地作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课前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从认真自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2. 使学生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3. 知道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
4. 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够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5. 使学生能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角度对物质分类。
6. 使学生建立起酸性看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7.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那类物质发生反应,
体验并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系的过程和方法。
8. 了解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复习巩固】
1、 化合价是 。指出下列物质中个各元素的化合价Cl2 O2 NaCl Mg CaCO3 H2S SO3 H2SO4
【自主预习】
1、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P31
1、元素的定义 。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 。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组成物质—— 。
单质: 举例 、
化合物 : 举例 、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
如CO2、NaOH、AgNO3、O2、C、Mg,属于化合态的有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为 、 、 、 。
酸性氧化物: ,如 、 、
碱性氧化物:
如 、 、
(3)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 、
(4)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 、
(5)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 、
【自我检测】
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 )
A、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2、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
D、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液氯 B、漂白粉 C、盐酸 D、碘酒
4、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的是( )
A、钠 B、氧 C、 氮 D、 铁
5、结合前面的学习,整理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你所知道的含氯元素的物质(至少4个类别,5种物质):
(2)指出氯元素在你所列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3)请你对自己写出的5种物质进行分类
(4)完成某些含氯物质间的转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至少2个,可补充)
【错因分析】
【疑点解惑】
第一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课内探究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从认真自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接触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2、 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知识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
只是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教学过程】
1、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自主学习】
1、元素是 。目前自然界已发现110多种元素,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叫 ;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组成 。而且几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时,有的只能组成一种,有的则能组成几种不同的化合物。由于 ,所以110多种元素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物质。
2、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是 和 。
3、物质的分类依据: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混合物
物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根据组成特点和具有的性质,化合物分 , , ,和 。其中酸性氧化物指 ,如 。
碱性氧化物指
如 。
思考:CO是否是酸性氧化物?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根据在水溶液中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
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
根据被分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活动探究】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实验方案。
指导:把所给试剂分类,分别选取一组中的一种物质,试验它与其它组物质的反应,并进行记录。
反应物 实验现象 结论
讨论: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分别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将图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用线连起来。
金属 非金属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 酸
盐 盐
【教师精讲】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
【巩固检测】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
A、FeCI3 B、CO2 C、HCI D、CuCI2
2、关于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氢氧根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落石出D、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3、酸类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A、都有酸根 B、分子中都有氢原子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二、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1、生石灰溶于水
2、硝酸银与氯化钠溶液反应
3、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
4、实验室制取氢气
三、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价
NH4NO3 FeCI2 Fe2O3 NH3 HNO3 Cu(OH)2 Na2S
SO2 SO 3 H2SO4 H2SO3
第一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课后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巩固习题】
1、 选择题
1、 将下列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硫酸、纯碱、石膏 B、氢硫酸、烧碱、绿矾
C、碳酸、乙醇、醋酸钠 D、磷酸、熟石灰、苛性钠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
A、尿素 磁铁矿石 B、金刚石 水
C、液氧 氯酸钾 D、汞 碘酒
3、在Zn、ZnO、ZnCO3、盐酸、CuCl2和CaCl2溶液六种物质中,每两种物质反应能生成ZnCl2的方法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 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 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纯净物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化合物
6、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新型的自来水消毒剂,下列关于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是一种氧化物 B、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C、它由氯原子和氧气构成 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7.5
7、现有氧气、氮气、碳、铜、硫、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氯酸钾、空气、碱式碳酸铜等物质,请根据要求填空。
(1)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
(2)属于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3)含元素种类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
HCl
类别_______
类别_______
类别_______
类别_______
类别_______
类别_______
交叉关系
B
A
并列关系
A
B
包含关系
A
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