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说课
说课的内容概况
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一)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定律的内涵
(2)通过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认识,知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之中的事实。
(3)通过本节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定量研究化学的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实验的分析及有关化学史料的学习,体会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设计,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培养物质不灭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
1、重点:
(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并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的原因。
(2)体会密闭的条件对于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2、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材的处理和改进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1)引导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程序
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环节2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环节3 :深入分析,揭示实质 环节4:微观演示,探究质量守恒的内因
环节5:回顾历史,体会密闭体系对探究定律的重要性 环节6 :总结反馈
四、板书设计
说课的具体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一)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90~94页),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如何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第二课时则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知道化学变化的基本过程是分子的破裂原子重组。并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质量守恒定律贯穿于学生初高中的化学学习过程之中,因此真正接受、理解定律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将“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定律的内涵”作为本节的第一个知识目标,同时该目标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第二个知识目标是“通过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认识,知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之中的事实”。因为只有从微观角度清楚地认识到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根本原因,才能对定律更加信服乐于接受。
第三个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节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并结合本节的实际情况,恰好可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有关实验的深入分析,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因此我将此点作为本节的第三个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化学新课标要求: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两个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定量研究化学的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实验的分析及有关化学史料的学习,体会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我设立了如下两点这方面的目标:
(1)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设计,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培养物质不灭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设立重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并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的原因。
(2)体会密闭的条件对于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设立重点(2)的理由一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表明,波义尔之所以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密闭的实验条件。理由二是有很多化学现象表面看起来并不遵循定律,其原因也是没有考虑密闭的实验条件,使反应后产生的物质散逸,或有外界的物质引入所造成的。因此体会密闭的条件对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对认识定律普遍适应性至关重要,故将其也设为本节的另一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的设立:
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规律,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做大量的有关实验,但要想使学生们信服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就必须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然而初中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毕竟有限,故将“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设为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四)教材的处理和改进
依据我对新课程的理解,我们教师不应在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来教,并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在新课标的要求范围之内,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大胆的取舍,适当的改进,我想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首先,对于本节课所做实验的选取上,我尽量安排了同学们较熟悉的反应,舍弃了书中安排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而换成电解水实验。这样做我觉得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做到从量的角度加深对已经学过反应的理解;二是避免新的化学反应的引入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本节重点内容的学习。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两位科学家对同一实验的不同结论的成因,以及使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密闭体系对于实验验证定律的重要性,我又有意的安排了金属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统一。
依据本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1)引导探究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学法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我对学生知识状况、学习能力状况及其心理状况的分析,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
(1)实验探究法(2)合作学习法
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教学程序
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激疑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我首先讲述了1673年波义尔和1777年拉瓦锡分别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实验,研究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虽然他们的实验内容相同,但结论却截然不同。就此我提出了本节课的探究问题: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到底有没有发生改变?2、针对同一个实验,造成两位科学家实验结论不同的原因究竟在何处?这样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2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想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较短,探究体验不是很多,故在这个环节中,先通过探讨、明确实验步骤,并让学生利用老师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分别测定三个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实验,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受环境的影响较小,使学生们能够得出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结论。而通过对至少三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的测定,使学生们对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结论更加信服。另外,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能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我在课前将实验的具体过程及每个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都打在了学生们的实验报告单中。虽然我也考虑到让学生自主选取、设计实验可能会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思维及动手能力,但本节的重点内容并不在于此,而那样做的后果只能使本节重点内容无法正常完成,只会牵扯学生更多的学习精力。因此,今天的学生实验内容是由老师预先安排好的,我想这也正体现了由教师引导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环节3 :深入分析,揭示实质
该环节中,以电解水的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表象的质量相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先去除直观因素:电池、导线、水杯、试管、夹子等的质量,然后再去除隐含的因素:没有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这样层层剥离,步步推进,使学生自主发现表象的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实质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这一规律。
环节4:微观演示,探究质量守恒的内因
承接上一环节,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虽然我以电脑动画的方式进行了课前的情境铺设,且动画演示直观生动,但质量的感觉不突出。而对人的体重概念学生们是熟悉的,这样就更有助于体会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特别是质量都不变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我临时选取了几名同学上台表演电解水的过程,并让同学们将讲台想象为天平的托盘,将每位男同学想象成一个氧原子,将每位女同学想象成一个氢原子,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以期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并进而认识到我们今天实验的结论将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之中,这样就顺利的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化学变化中存在的普遍规律。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同时对波义尔实验结果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对于同一个实验,造成两位科学家实验结论不同的原因究竟在何处?”的探求欲望,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环节5:探讨反应后质量改变的原因
教师分别演示铜在敞口容器中加热及在密闭容器内加热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波义尔和拉瓦锡实验结论不同的原因。通过演示并及时提出问题:“你认为要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问题呢?是否所有的验证实验都一定要密封体系呢?我们今天的实验中哪些用到了密封体系而哪些不用密封体系呢?”通过该环节,使学生们不仅认识到密闭的体系对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他们体会了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另外在该环节的课件展现上,我尽量使用了“PK”“我晕”等时代流行名词,以期缩短老师与学生们的时代距离,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接受课程。
环节6 :总结反馈
在该环节中,我主要依据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测评题目。在选择题目时,我特别注意了要突出本节重点内容,注意试题的难易比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板书设计设计如下,力求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以上就是我对“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领导、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都不变
种类
数目
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5.1质量守恒定律(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