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授课“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案例
课型 新授 课题 海水晒盐 课时 第二课时 单位 时间 执笔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3.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会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晶方法。4.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5.通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影响固体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通过学生观察感知、教师讲解、学生交流而获得 学法 课前:自学、完成导学学案课堂: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贯穿课堂始终。
教具 多媒体、与溶解有关的许多仪器 学具 学案、实验探究仪器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个案设计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1分钟)二、前置补偿:(3分钟)三、实验探究: 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因素(15分钟)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0分)理解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三种情况物质的溶解性 巩固检测(5分钟)布置作业:(1分) 在上节课学习海水晒盐的基础上,交代本节学习内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导学提纲(课前预习课本P39)温故:怎样判断一杯食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和饱和硝酸钾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过渡:(展示两个烧杯)这个烧杯中是我刚才取的海水,这个烧杯中是我在海水中又加了一些食盐,请你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溶液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两个烧杯中的物质的认识。思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会达到饱和,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量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加食盐的溶解限量呢?也就是说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没溶解的食盐多溶解一些呢?投影: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 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结论: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因素 温度 溶质的种类 水的量交流评价温馨提示:实验中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过渡: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随堂练习:课本41页“活动天地”(在书上完成)教师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温度、溶剂100克、饱和状态、质量随堂练习:课本42页绘制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读图思考:课本43页两幅溶解度曲线图,分析从中获得哪些信息?阅读自学:(投影)1、物质溶解性的划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多识一点:降温结晶思考:(投影)1、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你知道判断依据吗?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3、溶解度曲线有关“点”的意义?1、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并各举一例2、请利用课本41页和43页的溶解度曲线,查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20度和80度的溶解度,并判断其溶解性课本44页的在线测试课本46页1、2 课前:学生按导学提纲温故。课堂:教师通过屏幕出示答案,个别点拨,引出实验。教师实验展示:学生复习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交流方案,选最佳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情况。学生汇报探究过程,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学生试着总结溶解度定义教师强调绘制溶解度曲线时,先找点,再用圆滑的曲线连起来。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信息,师生共同总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结晶的两种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讲解曲线的应用和“点”的意义学生:先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板书设计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