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课件(3)(沪科版高一第一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课件(3)(沪科版高一第一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11-26 20: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物质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意义,以及物质世界中能量守衡和转化的规律(A)
2.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B)
3.掌握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的概念,理解风化、潮解的概念。
4.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晶和溶解过程中微粒的运动,理解溶解平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溶解和结晶实验过程的体验,并从“微粒运动”、“可逆过程”、“平衡状态”等角度去分析、综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难点
溶解和结晶过程——溶解平衡三、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本节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第二课时溶解和结晶。 关于引入教学本节教材是本章的第一节,在开始教学时,尽可能收集比较多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进行能量观点的教育。
在日常生滔中,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质转化到另一个物体,同种物体的三态变化也涉及能量的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与能量关系)。此类转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能量转化的讨论,在谈论中注意体现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始终守恒的观念。
拓展阅读《能源的种类和储量》,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之一 ――能源问题。 关于溶解过程
建议用探究法进行教学。(高锰酸钾晶体 、
浓硫酸、氯化铵、氢氧化钠、氯化钠晶体)
这段的难点是扩散——吸热、水合——放热,难以理解,也容易搞颠倒,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 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这是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可以应用多媒体软件演示,从微观运动的角度,阐明这一过程是“同时”、“相反”,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溶解平衡是为学习化学平衡做铺垫,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师讲解及学生讨论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溶解平衡,并降低学习难度。 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个把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浸在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晶体形状的变化,测定变化前后晶体的质量,通过分析讨论,加深溶解平衡的理解。
趣味实验:化学“冰袋”
利用铵盐溶解于结晶水的吸热特征,制造冰袋。
分别称取碳酸钠晶体30g和硝酸铵晶体23g并研细。先将研细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一双卫生筷子夹住塑料袋并用线绳将筷子两端绑住,将碳酸钠晶体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杌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使用时,只要将卫生筷子取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 五、“思考与复习”参考答案1.氯化钠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氯离子、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水分子、水合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
2.(1)错(2)错(3)错
3.因为氯化钙固体极易潮解,能吸收水蒸气在其固体表面形成溶液,所以氯化钙常作干燥剂。
4.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不变,但外观形状发生了变化。
5.Na2SO4·10H20 中文解释: 食物的一种重要用途是人们工作所需的能量来源,是人保持体温所需的热量来源。在人体内,食物被那些从肺中的空气中获取并由血液中血红蛋白运输到人体的各个组织的氧气氧化,产生了能量与热量。食物中碳氢大部分氧化后最终都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大部分的氮转化了尿素〔CO(NH2)2],随尿排出体外。
人们已对食物的燃烧热以及他们与饮食需求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一个中等身材、从事适度的体力劳动的健康男士每天摄取的食物中应含的燃烧热总量为12500kJ左右,通过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其中的90%左右用来作功和转化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