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 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 共两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11-27 10: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碳单质和化合物 课前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学习目标】
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2、了解同素异形体的含义。
3、初步了解金刚石、C60 、石墨的结构。
4、掌握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
难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
【复习巩固】
1、碳单质的燃烧现象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式:
2、向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气体的想象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式:
3、碳酸钙的主要化学性质(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自主预习】
一、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碳元素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 和 的主要元素。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有游离态:如 ,也有化合态,如:
2.化石燃料是指 、 、 等几种物质。
3. 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例如,碳的同素异形体有 、 、 。 又如, 和 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4.石墨是 的片状固体,其中碳原子呈 状排列,每一层上的碳原子以 结构;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容易发生滑动。
5.金刚石是 晶体;其中每个碳原子都与
连接 形成 结构。
6.C60 是 固体;是有60个碳原子构成的 ,性似 ,碳原子位于 ,呈 排列,球内是空的。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7. 是自然界中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写出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大理石: 方解石: 白云石: 菱锌矿:
菱镁矿: 菱铁矿:
8.碳酸钠俗名 ,是 固体 主要用途
碳酸氢钠俗名 ,也是 固体 主要用途
他们都是 但水溶液显 ,因此被用作 。
9、写出下列方程式
(1)Na2CO3 +HCl
(2)CaCO3 + HCl
(3)NaHCO3+HCl
(4)NaHCO3+NaOH
(5)NaHCO3
【自我检测】
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有所不同,原因是( )
A、构成原子不同B、各自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D、硬度不同
2、下列各变化中,在木炭燃烧时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A. B.
C. D.
3.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和俗名一致的是( )
A、碳酸钙 石灰石 B、氢氧化钠 纯碱
C、碳酸钠 苏打 D、碳酸氢钠 苏打
4、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⑤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
A、只有①②④⑥B、只有①②③④⑥⑦C、只有①③④⑤D、只有②③④⑤
【疑点解惑】
第一课时碳单质和化合物 课内探究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学习目标】
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2、了解同素异形体的含义。
3、初步了解金刚石、C60 、石墨的结构。
4、掌握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
难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自主学习】
1、 同素异形体:
[活动探究]
(1)同是碳元素组成的这些单质物理性质为什么不同?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之间属于同素异形体的关系?
[指导阅读]P60化学前沿。
C60 、碳纳米等结构是怎样得到的?
【当堂检测】
[练习]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有相同的元素组成
C、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C60是新发现的一种碳的单质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自主学习】
(1)种类最多的有机物
(2)碳的氧化物有
(3)碳酸盐矿石有 和 等
[活动探究]
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哪些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石灰水、Ba(OH)2溶液、CaCl2溶液、
BaCl2溶液、NaOH 溶液
[总结]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钠(纯碱、苏打)Na2CO3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
物理性质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与盐反应
与CO2+H2O反应
热稳定性
[活动探究]
Na2CO3和NaHCO3之间可以怎样相互转化?
Na2CO3 NaHCO3
[活动探究]
1、 如何鉴别一瓶无色溶液是Na2CO3还是NaHCO3溶液?
方法一:
方法二:
2、 如何证明NaHCO3与碱发生了反应?
【巩固检测】
1、除去混在粉末中少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是( )
A、加热B、加NaOH溶液C、加盐酸D、通入足量的气体
2、除去溶液中少量的方法是( )
A、加热B、加溶液C、加盐酸D、通入足量的气体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与溶液反应
B、溶液与溶液反应
C、溶液与盐酸反应
D、溶液与溶液反应
4、为制备干燥、纯净的,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由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应依次分别盛放( )
A、水;无水固体B、饱和溶液;浓硫酸
C、浓硫酸;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稀硫酸
5、无色的混合气体可能含有、、水蒸气、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石,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
A、一定含有、,至少含、中的一种
B、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C、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D、一定含有、,至少含有、中的一种
6、纯净的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的分解率是( )
A、50% B、75% C、92.7% D、100%
【教师精讲】
1、 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怎样?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和碱反应及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实验及现象
3、 如何鉴别一种白色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
4、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怎样相互转化?
【巩固检测】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H3COOH B、Cl2 C、(NH4)2CO3 D、CO2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强电解质易溶于水,弱电解质难溶于水
B、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
C、水溶液中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为离子
D、强电解质的熔点高,弱电解质的熔点低
3、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Cu b、液氧 c、氯化钠晶体 d、硫酸溶液 e、干冰 f、固体BaSO4 g、水
(2)下列物质的导电性最差的是( )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体氯化钾
4、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2SO4 Ba(OH)2 CuSO4
【教师总结】
第一课时碳单质和化合物 课后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巩固习题】
1、为除去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可采用的方法为 ,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为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可采用的方法为 ,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跟Na、Na2O、 Na2O2、 NaOH 、Na2CO3 、NaHCO3六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水 B二氧化碳 C硫酸液 D氢氧化钙溶液
3、某二价金属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3    B2:3   C3:4    D4:5
4、将20克碳酸氢钠置于坩埚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其质量为
13.8克。求碳酸氢钠分解率?
第二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课前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学习目标】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难点: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复习巩固】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如何转化?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自主预习】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植物通过     吸收空气中的  ,形成  ,并释放出   再转化为淀粉。
空气中的CO2有很大一部分被      吸收,溶于水中的       逐渐转变为    ,这些     又与空气中的CO2和水反应,生成     溶于水中归入大海。                        
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现象               ;    
;              。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a.高炉炼铁的过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    和 
     ,但实际起还原反应的主要是     
写出高炉炼铁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b、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下面转化过程,指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C
CO2          CO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间的转化。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铵合成出有机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 ,由此突破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之间的界限。
【自我检测】
1、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洞的形成过程
2、 写出高炉炼铁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在木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着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
a、C→CO: 。
b、C→CO2: 。
c、CO→CO2: 。
d、CO2→CO: 。
【疑点解惑】
第二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课内探究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教师寄语】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学习目标】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难点: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 自然界中碳及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活动探究]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是怎样转化的?写出有关变化的方程式:
植物的光合作用
溶洞的形成
钟乳石的形成
[问题探究]海底中的碳的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探究]模拟溶洞的形成,写出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方程式
2、 生产、生活中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
[活动探究]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主要发生哪些反应?写出有关方程式
[小结]三角关系
[活动探究]在炼铁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方程式
[活动探究]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在家庭中如何除去?
【教师精讲】
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巩固检测】
1、你认为“水滴石穿”的主要原因是
A.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将石头穿透     B.碳酸钙溶于水   
C.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碳酸钙  
D.水将碳酸钙溶解
2、 二氧化碳通入下列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A、CaCl2 B、石灰水 C、饱和NaCO3溶液 D、NaNO3溶液
3、化碳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试回答:
①OA段曲线和AB段曲线所表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OA:
AB:
②A点时已参加反应的CO2和C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③B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较大的两种离子是 和 (填离子符号)。
④将B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见到的现象
沉 淀 A
【教师总结】
B
O 通入CO2体积
第二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见的相互转化 课后延伸学案
编写人:李廷勋 审核人:赵兰山 协备人 郑晓伟 王新红
【巩固习题】
1、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你认为目前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与腐烂放出CO2 B、动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的CO2
C、工业大量燃烧含C的燃料 D、建筑工业的发展使大量碳酸盐分解。
2、⑴把CO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
⑵若在上述溶液中继续通入CO2直到过量,则发现有细小晶体析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_____;
⑶写出该晶体制成的水溶液分别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稀H2SO4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KOH溶液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实验室可用图7-2所示的装置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分离和干燥。已知a、b均为活塞,试回答:
(1)甲瓶装的是 溶液,乙瓶装的是 溶液, 分液漏斗装的是 。
(2)当与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时,先分离得到的是 ,活塞操作是 ; 然后得到 ,活塞操作是
碳单质
金刚石
石墨
C60
碳酸
加热;加碱
碳酸盐
碳酸氢盐
C
CO
CO2
O2不足
O2充足
O2
C

C
CO
CO2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