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名师导航:
一、水的存在、组成、性质
1.存在:占地球表面积的3/4,但淡水资源不到1%
2.水的组成和性质
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化学性质 电解水的现象及结论 电解水所得气体的检验及结论
无色、无味的液水通电体 40C时密度最大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反应表达示:H2 + O2水通电 H2O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体积小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证明是氢气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比较
混合物 纯净物
区别 由二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由同种物质组成,
组成不固定,各成分保持原有的性质 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有唯一的化学式
联系 分离 混合物 几种纯净物混合
2.单质和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 化合物
区别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 、H2等)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CO2、SO2等)
单质不发生分解反应 有些化合物可发生分解反应
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联系
典例精析:
例(07,北京)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后,同学们己经知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对电解水的实验很感兴趣,很想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结论。于是在征得老师同意后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电解时间/min 2 4 6 8 10 12 14 ……
负极生成气体体积/mL 7 15 23 31 39 47 55 ……
正极生成气体体积/mL 2 5 9 13 17 21 25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理论体积比是多少?如果你是这次实验的参与者,请认真分析实验数据,你会发现什么问题?推测产生这一间题的可能原因。
解题思路:以电解水理论计算数值分析题中所给定的数值有什么不同,从可能的情况加以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答案:氢气和氧气的理论体积比为2︰1; 发现的问题:氢气和氧气实际的体积比和理论体积比不符;发现问题也可答:电解水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与理论体积比不相等,大于2︰1;从第四分钟起,每两分钟内负极与正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与理论体积比相等。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可能原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可能原因也可答: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生成的氧气与电极反应。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规律总结:由电解水得到的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原因,可从几个方面去找,这类题是属于探究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跟踪训练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生活中的“水”可看作是纯净物的是 (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D.汽水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B.水是常用的溶剂
C.水既可以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汽化 B.水结冰 C.水沸腾 D.通电分解水
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KMnO4 D.NH3
5.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不可能是( )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化合物
6.臭氧(O3)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km~50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不属于( )
A.单质 B.纯净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7.下图是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该图说明了( )
A.水是化合物 B.水是单质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混合物
8.水有下述性质:①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②水通电会有氢气、氧气放出;③加热至100°C水会变成水蒸气;④一些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酸或碱等物质。其中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用编号填写)。
9.有下列物质:①河水②铁粉③二氧化硫④清新的空气⑤过氧化氢⑥液氧⑦高锰酸钾⑧充分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物。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了n L气体,则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理论上可收集到 (???)
A.n L B.2n L C.0.5n L D.8n L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惟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说明水的组成
3.一个封闭的池塘,水体受大量生活污水的污染,出现富营养化,则其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曲线是( )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KOH、Mg B.P2O5、N2 C.KClO3、CaO D.MnO2、H2O
5.水由 元素和 元素,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可分解成 和 。
6.水经通直流电可以分解,正极收集到的气体是 (写名称);负极收集到的气体是 (写化学式),这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这一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是 (在物质名称下写出其化学式),此反应为 反应(写基本反应类型)。
7.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请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医用生理盐水是由水 和组成;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8.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9.物质
10.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利用电解水实验可探究水的组成。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通电后,电极上出现________,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_;正极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负极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
结论:
(1)正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_;
(2)水发生________变化,其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3)已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那么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综合创新
11.下列物质的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1)水蒸气 (2)0℃的水 (3)冰 (4)4℃的水
A.(4)(2)(3)(1) B.(2)(3)(1)(4)
C.(1)(3)(2)(4) D.(1)(2)(3)(4)
12.有关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两极同时有气泡产生
B.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C.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
D.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3.下列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水 空气 B.自来水 氧气 C.矿泉水 冰水混合体 D.高锰酸钾 双氧水
14.用右图所示装置电解水,反应一段时间后,对有关现象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B.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为2︰1
C.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15.水有下述性质:①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②水通电会有氢气、氧气放出;③加热至100℃水会变成水蒸气;④一些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酸或碱等物质;其中属于水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用编号填写)
中考链接
16.(07,上海)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试管a中的气体是H2
B.试管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产生的H2和O2的质量比为2 : 1
D.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7.(07,海南)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蔗糖水. B.椰子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18.(07,上海)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粗盐 B.生铁 C.烧碱 D.空气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名师导航:
本课时包含的内容:构成物质的二种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
1.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①质量、体积很小②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隔 ①质量、体积很小②不断运动③原子间有间隔
区别 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②都有一定的间隔;③都在不停地运动④都有一定的质量
联系 构成原子 物质 构成 分子 构成
典例精析
(07,烟台)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解题思路:根据分子的性质,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间间隔缘故。而分子大小不会变;分子在做不断的运动,所以酒香味四逸;气体压缩也是由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水通电后一种物质生成了二种不同的物质,由此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A
总结: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分子间的间隔可以变化,分子不断运动。
跟踪训练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流动的液体中的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的分子是不动的
2.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它们的存在状态和化学性质相同
C.它们的分子组成相同
D.液态氧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氯酸钾 B.二氧化硫 C.液氧 D.氧化汞
4.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 )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的是( )
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6.用分子观点解释图漫画中小女孩的话,正确的是( )
A.分子质量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体积小 D.分子在不断运动
7.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纯净物具有 的组成,因而也具有 的性质;由于混合物中的物质种类和含量可变化,所以它具有 的组成和性质。
8.用分子的性质填写下列空白:
有一诗人赞誉南方的汤沟酒曰:“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尽管诗人使用了夸张手法,但道出了分子具有特征是 ;
②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主要原因是 ;
③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第二课时
名师导航
分子 原子
概念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________;(2)彼此间都有______;(3)总在不停的______(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区 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1)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2)分子原子
典例精析
(07,威海)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断地运动
C 氧气可供人呼吸,一氧化碳有毒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 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解题思路:由分子的性质,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酒的香味即使再远由于分子运动也会嗅到,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所以氧气的分子与一氧化碳分子不同,化学性质就不同;水在通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
答案:A
总结: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跟踪训练
1.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由电解水的有关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③电解1体积的水可以得到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
④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4.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作“足球烯”、组成为 的新物质,关于 的下列说法:( )
①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②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③它是一种混合物;④它是一种单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只有③
5.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7.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
A.过氧化氢(H2O2) B.二氧化锰(MnO2)
C.二氧化碳(CO2) D.空气
8.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和 ,生成的新粒子是 和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 则不能再分。
9.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如下图)。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请你再举出可以用这种原因解释的一个实例来。
10.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通过此图,你能得出那些信息?
(1) ;
(2) ;
(3) ;
(4)氧化汞受热的文字表达式为 。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
1.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东京多处地铁车厢同时发生了一起“沙林”毒气侵袭事件,导致5000多人中毒,这一事件说明了 ( )
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分子由原子构成 D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在化学变化中 ( )
A 分子、原子都不变 B分子变、原子不变
C分子不变、原子变 D分子、原子都改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水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 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 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 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已进入操作原子的阶段
6.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7.“比较出真知”,比较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刚同学利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得出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论。下面是他设计的实验: 在第一步中他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得出的结论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他用上套装置进行实验,还应用到的一种仪器名称是 ,他在滤纸上每间隔一段距离滴加的物质是 ;棉花上滴加的物质是 ;放置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说明了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相应的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如 ;有些是由 构成的,如 .
9.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中 分解成 和 ,它们再通过 分别构成 和 ,这其实反映了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这个变化能说明的问题有① ② ‥‥‥
10.(1)20世纪80年代,有人制造一个“水变油”的骗局。骗局制造者称:只要在水中加入一些“神秘”催化剂,水就可以变成能燃烧的汽油(主要含C、H元素)。请你解释水不能变成汽油的原因 .
(2)在A、B两个均盛有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分别滴入酚酞溶液3滴;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氨水呈碱性)。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右图)。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A ,烧杯B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从分子的角度回答) .
(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说明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综合创新
1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泡在一块洗,可能会是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其主要原因是因为( )
A. 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D. 染料发生了化学变化
12.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1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1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15. 如右图所示,两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满瓶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
(二氧化氮气体呈红棕色,密度比空气大),把两瓶之间的玻璃片抽走,
可以看到 ___ .
试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
中考链接
16(07,山东)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
A 食盐溶于水不溶于油 微粒间相互作用不同
B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分子运到加快
C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D 架在高处的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 原子的体积热胀冷缩
17 (07,山东 ) 20世纪26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意大利一所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
C.O4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O4和O2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
18 (07,自贡)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
A.100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
19.(07,河北)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刮风时尘土飞扬
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
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课题3 水的净化
名师导航
一.生活用水的净化
(l)制作过滤器时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简称“一无”),而且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2)过滤时,盛浑浊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玻璃棒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以免弄破滤纸。过滤器中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液体就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达不到过滤的目的。漏斗下口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而且提高过滤的速度。以上即为过滤操作中的“一无、二低、三靠”。
(3)某些农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来净化处理的,其净化过程见教材图3-15。
二.硬水及其软化
(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采用加热和用肥皂水等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
(3)使用硬水给生活和生产会带来危害。
(4)硬水的软化。方法有许多,如煮沸、暴晒等。
三.制取蒸馏水
制取过程与装置见教材图3-21、图3 -22。实验室根据水和杂质的沸点不同,用蒸馏法获取纯净水。
典例精析:
(2007,北京课标)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小刚利用图3-6①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小刚为了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如图3-6②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矿泉水、蒸馏水、自来水和净化后的雨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①根据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试管1中的气体体积大,所以应为氢气,由实验得到水是由氢氧二种元素组成的结论;而由②可知加入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要过滤除不溶性的杂质
答案:(1)氢气;氢、氧两种元素;(2)过滤雨水中的固体杂质;(3)蒸馏水
试管1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故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氢气。电解水的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规律总结:描述纯净物的组成是从元素角度;除去不溶性的杂质都可采取过滤的方法。
跟踪训练
1.硬水中溶解有较多的( )
A.钠的化合物 B.镁的化合物 C.铝的化合物 D.镁钙的化合物
2.自来水的厂的过滤池的作用是( )
A.除去矿物质 B.杀菌消毒
C.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D.除去各种杂质
3.蒸馏水是( )
①纯净物 ②化合物 ③单质 ④混合物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下列操作与净化水无关的是( )
A.过滤 B.吸咐 C.蒸馏 D.电解
5 向过滤器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引起的后果是( )
A.液面高将滤纸压破
B.液体会溢出漏斗
C.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流入接受器
D.滤纸被压过紧,不能起过滤作用
6.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灾民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急需进行净化处理。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
A.蒸馏 B.吸附沉淀 C.过滤 D.静置沉淀
7.请你用实验鉴别蒸馏水与自来水,按照方法、现象、结论的顺序填表:
物质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蒸馏水
8..常用来除去冰箱异味的物质之一是__________。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
1.洪涝地区的灾民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可饮用水,以下处理过程顺序合理的是( )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 ③自然沉降 ④加热煮沸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 ( )
A.硬水中含污染物,软水中无污染物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D.硬水是化合物,软水是单质
3.能够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 )
A.看颜色 B.加肥皂水 C.加活性炭 D.加食盐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B.烧煮硬水易生水垢,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C.利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净化水的方法有多种,如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O2 B、冰雪融化 C.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D.干冰升华
6.新华社5月23日报道,继通过食盐补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后,我国又将启动一项涉及千家万户营养健康问题的“补铁工程”。卫生部已批准以酱油为食物载体,逐步开展补铁工程。这里的碘、铁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7.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 过滤 C.吸附 D.消毒
8.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蒸发皿蒸发滤液时要加热 到溶液蒸干为止
B.实验剩余的药品一定要放回原试剂瓶中
C.拿试剂瓶时标签不要向手心
D.过滤时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9.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中有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D用催化剂可将它转变为油
10..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浑河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
然后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
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
(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3-5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
(3)过滤后得到的水澄清透明,取其少量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日常生活中使用
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
综合创新
11.水有多种作用,例如:镁与碘的化合反应十分缓慢,若滴入少量水,则立即剧烈反应,此时水作为( )
A 反应物 B 生成物 C 催化剂 D稀释作用
12.鉴于我国目前淡水资源状况,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 )
A. 减少饮水量
B. 将用过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重复使用
C. 既需要预防和消除对水的污染,又要节约用水
D. 不需要保护水资源,因为水有巨大的自净能力
1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 ( )
A.硬水中含污染物,软水中无污染物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D.硬水是化合物,软水是单质
14.能够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 )
A.看颜色 B.加肥皂水 C.加活性炭 D.加食盐
15.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已作了简化),将其经除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①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②用什么物质,可除去臭味?
③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中考链接
16(07,广州)自然界的水含有各种杂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净化。
(1)右图所示是用空塑料饮料瓶、带导管的单孔胶塞、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沙等材料自制的一个简易净水器。
①根据上述净化材料的特性,B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 ;
②该净水器不同位置的纱布所起的主要作用不同,
其中第二层纱布的主要作用是 ;
③你认为上述简易净水器(填“可以”或“不可以”)
将硬水变成软水。(2)实验室为了配制溶液;
常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
在连接好装置后,应先进行 的操作,
再加入水和沸石进行蒸馏;
②在烧瓶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 。
17(07,齐齐哈尔)右图为过滤装置,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
。
18(07,重庆)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南水北调”工程说明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D.生活中接触的纯净水多,水溶液少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名师导航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自然界中的水包括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它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牛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是人类资源宝库。
(2)淡水储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3)全球水资源日趋短缺,有80多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居世界八十几位。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革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典例精析:
(07,烟台)2007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下列有关水的知识中,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
(B)水中Ca2+、Mg2+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C)用煮沸或蒸馏的方法能降低水的硬度
(D)含汞、镉、铅的电池会造成水和土壤的污染,所以应倡导废旧电池的统一回收处理
解题思路:此题要考虑与水有关的内容,自然界中常用水作为溶剂,由于在自然界中水的存在不是孤立存在,所以都是含有杂质的水;自然界中的水由于含有钙离子,镁离子所以为硬水,但并不是使其营养化了,所谓水的营养化是指在水中溶有较多的N、P、K元素。
答案:B
规律总结:对于自然界中的水,由于含钙镁离子在食用时一定要设法降低硬度;但是如果水受到污染也会使人中毒或是得病,防止水污染要从几方面考虑污染原因设法解决这类的问题。
跟踪训练
1.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生命之水”。我省已是重度缺水,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体受影响。节水是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列不属于直接节水的是 ( )
A.刷牙时用口杯接水 B.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都经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水源
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D.农业、林业全面推广应用喷灌或滴灌
2.水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而造成富营养化,使水中鱼类大批死亡,鱼类死亡是因为( )
A.藻类大量繁殖,抢走了鱼类的营养 B.水中缺氧,窒息而死
C.水中有毒的重金属含量过高 D.水中氧气过多
3.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主要是( )
A.地球上的水储量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所需的水量有不断增加
C.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导致水不断被蒸发
D.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使大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 )
4.远洋航行的轮船在中途所带淡水用尽,则下列措施合适的是:
A.直接饮用海水 B.立即返航 C.贮蓄雨水 D.蒸馏海水
5.北京市严重缺水,我们要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B.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6.据报道,前一段时间太湖水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快速繁殖生长,死亡腐烂湖水位下降后,太湖底泥上泛,使水体产生异味。为改善太湖水水质,除去水中的异味,下面所提建议不合理的是( )
A.人工捞藻,投加活性炭 B.增加水量,促进水体流动
C.加入大量明矾 D.严格控制各种污染源,确保达标后排放
7.在使用体温计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所蒸发出的汞蒸气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发生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
(1) 写出硫和汞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
8.在农村人们常常饮用河水,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一般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加入明矾)→B(沉淀)→C(过滤)→D(加入漂白粉)→净水
(1)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是 ;
(3)A步骤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原因是 ;
(5)在过滤时,若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要求写出两个方面的原因)。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
1.水污染主要来源于( )
A.天然水跟空气、土壤长期接触
B.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海水大量蒸发 D.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
2.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纯天然饮料 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D.用催化剂可将它转变为汽油
3.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节约用水、保持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政府给每户居民发放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将生活污水经阴沟排放
4.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南水北调”工程说明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
D.生活中接触的纯净水多,含水的混合物少
5.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
A.用煮沸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B.观察蜡烛燃烧的火焰
C.用观察的方法区分白酒和白醋 D.收集一玻璃杯的呼出气体
6.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①控制工业生产中废气和废水的直接排放;②增大绿地面积;③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④分类回收垃圾⑤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⑥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⑧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
A.全部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
7.我市拥有“三江六岸”的美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C. 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入河中 D. 工业废水只要无色透明就可直接排放到河里
8.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措施能治理相关污染的是( )
A B C D
污染 温室效应 赤潮 酸雨 沙尘暴
防治措施 使用无铅汽油 使用含磷洗衣粉 工厂废气直接排放 植树造林
9.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我们周围的成千上万种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或“元素”)。我们每天喝的水是由 和 组成的。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我国规定水质必须在感官性指标、化学指标、病理学指标等方面达标方可以成为生活饮用水。
感官性指标的主要要求为:①不得呈现异色;②不得有异嗅异味;③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④水应澄清透明。净化水时,前两个指标可以利用 的吸附作用(填物质名称)而达到;后两个指标可以通过加入絮凝剂反应、沉降,然后通过 (填操作名称)而达到。
10.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
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 ,用于除去
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
法是 。
综合创新
11.泉州市区饮用水的主要输水干线是从晋江干流引出的北高干渠、南高干渠,泉州人民称之为“生命渠”。下列做法不利于进一步加强两渠水资源保护的是( )
A.扩大晋江上游地表水源保护区
B.在渠水中洗澡、洗衣、洗菜
C.在晋江上游建设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污水处理厂
D.沿渠两岸增建截污管道、拦污墙等隔离设施
12.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对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报告中的下述观点错误的是( )
A.水的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可以考虑对海水进行淡化来解决淡水危机
13图3-4所示为我国新千年启用的“国家节水标志”同时也是节水型用水器的标识。水危机日趋严重,节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请你结合生活,提三条节水建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水是生命之源,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⑴请你说出“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的两点理由:
① ;② 。
⑵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如果想知道得到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我们可以用 来检验。
⑶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 ,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自来水厂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
15. 请你根据图3-7写出防止水污染的两种具体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6(07,厦门)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使厦门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请你加入到创建活动中来,解决下列问题:
(1)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我市酸雨PH值一般都在4.3到4.9之间。从酸雨的等级来看,我市属于较重酸雨区。要减轻我市酸雨的危害,请你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
(2)节约创造价值。今年4月22日是第38个地球日,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保护厦门水资源的建议各一条。
①从水的污染方面:禁止工厂“三废”的排放;
②从节水的角度: 。
③从水的开发角度: 。
17(07,柳州)新华社北京2006年3月10日电,目前长江干流60%的水体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黄河干流近40%河段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淮河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柳州日报》2007年5月3日讯:柳州市2005年起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面启动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2006年10日,看着工业成司中温柔秀美的柳江,温家宝总理嘱托市领导:“一定要把柳江保护好!”自治区日前发布的《水质通报》显示,柳州市水质达标率为83.8%,居全区第一。但不达标的河段还有72公里。
(1) 读了上面报道,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想(不能照抄上面的原话)。
(2)请你说出本地水体被污染的一种原因。
(3)对于预防水污染,请说出你能做到的一项具体行动。
(4)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请你说出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
18(07,济南)泉城济南,景色秀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与保护环境的倡导不相符的是 ( )
①污水排入大明湖 ②随意丢弃方便袋 ③植树种花搞绿化④禁用含磷洗衣粉
⑤护城河旁烧垃圾
A、只有①⑤ B、只有①③ C、只有①②⑤ D、只有③④
19(07,南昌)据报道,江西南昌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2006年“全球十大最有活力的城市”,这将掀起又一轮南昌投资热。为避免投资办厂引起的环境污染,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对工厂的烟囱加高处理 B.工厂废水直接排放
C.对工厂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D.化工厂建在居民区
20.(07,自贡)今年,我市旱情比较严重,水资源紧缺。有关部门呼吁,人人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下列节水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
A、洗过菜的水用来浇花 B、推广使用节水龙头
C、工业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D、少喝水,不洗澡
单元能力培养
答案:(1)通电后两极上产生气泡,并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2)氢、氧两元素(3)沉淀(4)过滤(5)吸附(6)蒸馏(7)使用新技术改革新工艺,改变旧习惯(8)家居生活中一水多用 (9)工业上使用循环水(10)指大量污染物质排放到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11)工业污水(12)农业污水(13)生活污水(14)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 (15)工业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16)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17)生活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后排放(18)纯净物(19)单质(20)分子(21)原子
二、中考热点探究
1.本单元内容在中考中所占位置:本单元知识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和热点,在中考中大概能占到20%左右的分值。预计2008年中考命题趋势如下:创设具体情景,以节约水资料、防止水的污染为主题的信息题、开放题仍是中考的热点
2.本单元的中考题类型特点及考题预测:选择题、填空题、说理题、分析题及探究题形式。
3.重视双基,构建知识提系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考生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依据。
4.注重实际应用
考生要注意审题时怎样抓住问题的关键,怎样用精练、简洁、正确的语言答题,
三、中考专题突破
专题一 水的组成、硬水与软水的识别
例1 (2007年太原市中考题)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软水和硬水可用肥皂水区别
C.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D.加有洗涤剂的水能溶解餐具上的油污
解析:自来水是混合物,元素不能论“个数”,只能论“种类”;加有洗涤剂的水能乳化餐具上的油污,而不是溶解油污;软水加肥皂水易起泡沫,硬水则不易起泡沫。
命题目的:考查水的组成,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乳化作用与溶解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围绕着水的组成展开联想与分析,在生活中的水是混合物,根据所学识别软水与硬水的方法进行识别.
解答:自来水含有一些杂质,不属于纯净物;软水与硬水可加肥皂水识别;水是纯净物,组成纯净物的是元素,但是元素是宏观的概念无个数之分;洗涤剂是乳化作用。答案:B
规律总结:解这类的试题首先要明确考查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与已有知识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同时要关注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
专题二 分子的性质
(06扬州市)“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来过扬州的人无不为扬州城的美丽风景所吸引。观察下图,图中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
命题目的:考查分子的有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根据学习的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分析题中的要求,但不难解答。
解答:分子的性质之一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从图可见题中只是涉及到分子不断运动的知识内容只有B 。其它的是大自然的景色。
规律总结:要考查哪个方面的知识从题目先确定,然后细分析题中所给的材料便可得到答案。
专题三 爱护水资源
(06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保护环境,防止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下列做法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D)
①控制工业生产中废气和废水的直接排放;②增大绿地面积;③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④分类回收垃圾⑤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⑥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⑧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
A.全部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的是如何防止水的污染的相关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从哪几方面去做才能防治水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由防治水的污染入手,去分析哪种方法利于环境保护。首先考虑水污染的途径,然后根据题中所给的内容完成要求。
解答:控制工业生产中废气和废水的直接排放,有利于环保,增大绿地面积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但环保包括水与空气污染的防治,开发生产无汞电池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回收利于减少空气的污染。生活污水的处理、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防止水的污染是有利的,而造纸厂会产生污染水与空气的物质,不能建在水库附近。
规律总结:对于空气和水污染的的解答方法是从造成空气或水污染的原因入手,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治理的方案,得出答案。
休闲空间
水与人类的健康
水是什么?老师告诉我们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对人来讲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首。人类到外星探测寻找生命的痕迹,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找水。一个人三天不吃饭还没可以对付,三天不补充水分就会有生命危险。
地球上的生命从咸水中诞生,淡水中进化,在陆地上成长。不管其形态多么复杂,但水在生命中所起的作用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的生命和水是分不开的。人的衰老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体水分丧失的过程。人体中的水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在母体中胎儿的水分约占体重的90%,未断奶的婴儿水分占80%,少年水分占75%,成年人水分占70%,而老年人水分则占60%以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孩子水灵、老年人干瘪的道理。
人体血液中90%是水,肌肉中水占75%,骨骼里水占50%,人体中的水可以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输送营养物质,排除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肌肉组织逐渐萎缩,脂肪组织比例扩大,水分无法进入脂肪组织中,人体内的水分逐渐减少,导致皮下组织萎缩,皱纹产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作用逐渐衰退,导致体液减少;同时肾血流量随之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导致尿量增加,又加剧了体内水分的丧失;再加上老年人对口渴的反映较迟钝,即使身体有需要也不会及时补充水分,因此更加导致了体内水分的不足。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要喝2200毫升水,再加上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内生水300毫升,总共2500毫升,每天经皮肤和粪便排出与此相等的水。人体内的水每5-13天更新一次,如果占人体比重70%的水是清洁的,那么细胞也就有了健康的环境,毒素就丧失了扩散的条件。人体得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了。
在明朝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水被列为各篇之首。日本著名的医学博士林秀光在《疾病治愈的七个原则》中指出:治疗疾病的根本在于调整细胞内的水,使其正常化,从而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美国医学博士F.巴特曼写了一本书《水是最好的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他不用药,只用水就治愈了3000多名患者。
人之所以能在陆地上生活、成长,是因为身体内有一套完善的储水系统。这个系统在人体中储备了大量的水,所以人在短时间内能适应暂时的缺水。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规则。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其运行原则是:让最重要的器官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保证了重要器官,其他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这时他们会发出报警的信号,表明身体某个局部缺水。这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一样。
现在环境的污染,包括我们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都存在着对自己的伤害,人类的健康面临极大的挑战。椐统计,现在世界上每年有千分之一的人患癌症,有300多万人死于癌症。美国研究员雷蒙德博士对106位死于癌症的患者分析后,做出结论:癌症就是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细胞的长期积累、扩散到体液里,从而急性恶化造成的,癌细胞的扩散也是通过细胞体液来进行的。其他疾病炎症等也是由于身体内水中的有害物质引发的。现代社会里出现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水有关,每天饮用不清洁的水是造成所有疾病的主要原因,关注并调整日常的饮水,就可以防止许多伤害。
只要渴了就应当随时饮水。对脱水者来说水是最好的药。大餐之前或睡觉之前应当多喝两杯水。林秀光博士说“不改变水的话,人类会因为水而死亡。”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一定要饮用清洁、卫生、污染少的水。
单元综合测评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说明了 (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单质的是 ( )
A.氯化钠、铁 B.空气、水 C.医用酒精、氢气 D.冰水混合物、臭氧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 )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4.在下列变化中,能证明分子可分的事实是( )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海水通过蒸馏得到淡化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变成氢气和氧气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海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B.烧煮硬水易生水垢,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C.利用活性炭来净化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净化水的方法有多种,如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6.1998年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大批企鹅死亡,经解剖化验发现其体内含有超量氰化物和大量含铅的有害物质,下列各项中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厂废水和人类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食物链被破坏,企鹅食物不足
C.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D.人口增长,人类用水量增加
7.水是生命的源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图3-2所示做法中,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
淋浴擦肥皂时 洗衣后的水 水龙头坏了 用水管不间断
暂时关上喷头 用来拖地 立即进行修理 地冲洗汽车
A B C D
7题图
8.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生命之水”。我省已是重度缺水,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体健康受到影响。节水是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列不属于直接节水的是 ( )
A.刷牙时用口杯接水 B.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都经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水源
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D.农业、林业全面推广应用喷灌或滴灌
9.下列“关于家庭用水的问卷调查”的问题,需要进行实验后才能回答的是 ( )
A. 您家使用的是自来水厂的自来水吗? B. 您家使用的是硬水,还是软水?
C. 您家用水是否有二次使用的情况(如洗完菜后,冲厕所) D. 您家中有哪些节水措施 ?
10.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11.为形象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
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 )
12.右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示意图,
请判断净水过程中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从水库取水 B.水通过过滤池
C.水通过活性炭吸附池 D.投药消毒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3. 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变化中,氧化汞 分解为汞 和氧 ,其中汞 直接构成金属汞,两个氧 构成一个氧 ;许多氧 构成氧气。
14.水通直流电,可观察到正负电极上都出现 ,可以用 检验正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以用 检验负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于这是一种具有 性的气体,因此点燃前必须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15.小红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经过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请你帮助她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6.浓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往右图试管口的
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 的性质。
17.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食盐水、蔗糖水、自来水、井水(硬水),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请你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设计实验将它们一一鉴别开。(写出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18.某山区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2)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
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 → A(明矾)→ B(沉淀)→ C(过滤)→ D(漂白粉)→ 净水
(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填编号)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填编号)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
(4)该户居民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其原因是 。
19.自然界我们接触的水有①海水,②江河水,③雨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有④自来水,⑤矿泉水,⑥蒸馏水等,从既科学又经济的角度看,请你选择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水产养殖用 ;(2)浇灌农田用 ;
(3)洗衣、洗浴用 ;(4)洗菜、烧饭用 ;
(5)日常饮用 ;(6)配制医疗注射液用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回答下列问题。
20.(1)20世纪80年代,有人制造一个“水变油”的骗局。骗局制造者称:只要在水中加入一些“神秘”催化剂,水就可以变成能燃烧的汽油(主要含C、H元素)。请你解释水不能变成汽油的原因: 。
(2)在A、B两个均盛有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中,分别滴入酚酞溶液3滴;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氨水呈碱性)。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右图)。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A ,烧杯B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从分子的角度回答) 。
(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说明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答案:
课题1 水的组成 参考答案
跟踪训练
1.C 2. D 3 .D 4.B 5.D 6.C、D [点拨:臭氧属于单质、纯净物] 7。②④ [点拨:①③是水的物理性质]
8. ②⑥ ③⑤⑦ ②③⑤⑥⑦ ①④⑧ ③⑤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1.B 2.A 3.D [点拨:水体污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植物死亡,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逐渐减少,故水中溶解氧气的含量减少] 4. A 5.氢;氧;氢气;氧气 [点拨:我们要明确水的组成] 6.氧气;H2;1︰2;水氢气+氧气,分解
[点拨: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正极产生的是O2,负极产生的是H2]
7.食盐;H2O [点拨:生理食盐水的主要成分是即食盐NaCl]
8.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气.;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高锰酸钾; 由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
9.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分:纯净物;混合物;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为:单质,化合物.
10.气泡,1:2,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1)氧气,氢气;(2)化学,H2O H2↑+ O2↑(可用文字表示)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综合创新 1.C 2.B 3 .C 4.C 5.②④
中考链接:1C 2.C 3.(1)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约为10%~70%
(2)此时,氢气的体积分数已超出了爆炸上限,可以安全地点燃
(3)通风及时检测甲烷浓度避免明火等(答出两条即可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跟踪训练
第一课时:1.C 2.C 3.C 4.D 5.D 6.D 7.固定 一定的 不同8.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它们分子会进入对方间隔中去;分子的体积小
第二课时:1.D 2.D 3 .C 4.A 5.C 6.B 7.D
8.水分子 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分子 原子
9.吸入空气的针筒易被压缩,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如给自行车胎打气。10.分子(原子)间有间隔;分子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 如:氧气;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 如: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等 氧化汞汞+氧气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1.B 2.B 3.D 4.D 5.A 6.D
7.B烧杯中液体变红色 酚酞试液遇氨水变红色 滴管 酚酞试液 浓氨水 滤纸上酚酞试液由外向里逐渐变红色 8.分子 氧气 原子 铁9.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重新组合 氢分组、分子 氧分子 10.(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水中不含碳元素 (2) 变红,不变色。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水分子破坏,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氢分子、氧分子。
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正确合理的结论均算对)
综合创新
1.C 2.C 3.D 4.C 5.空气瓶中逐渐变成红棕色,最后上下一致 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中考链接1.D 2.D 3.B 4.A
课题3:水的净化
跟踪训练
答案:1.D 2.C 3.D 4.D 5. C 6. A
7.
物质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蒸馏水 用两只试管各取少许加热蒸发 一只试管有残留物另一只试管无 有残留物者为自来水,无则为蒸馏水
自来水
8.活性炭
本节自测
夯实基础:答案1.C 2.B 3.B 4.C 5.C 6.C 7.D 8.D 9.C
10.玻璃棒;引流(或导流);硬水;煮沸。
由图示可知,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玻璃棒,在过滤中,玻璃棒起引流作用,控制液体的流向和流速。根据硬水和软水鉴别的方法可知,河水是硬水,家庭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煮沸。
综合创新
答案:1.C 2.C 3.B 4.C 5.(1)过滤(或捞去碎菜叶、碎塑料薄膜等);
(2)活性炭(或木炭、吸附剂、除臭剂、微生物等);
(3)减少污水排放,减少水源污染;节约水资源;降低生活用水成本;变废为宝;等等。
中考链接
1.答案:(1)①石英沙 ②阻挡石英沙进入A层③不可以
(2)①气密性检查②防止蒸馏烧瓶中液体的暴沸
2.(1)铁架台 漏斗 (2)引流 (3)滤纸破损 3D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跟踪训练
答案:1.B 2.B 3.B 4.C 5.D 6.C 7.硫+汞硫化汞;温度升高,
汞原子间间隔增大 8.(1)ABC (2)D (3)吸附悬浮杂质(4)混合物,其原因是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最后加入漂白粉,漂白粉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5)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
夯实基础
答案:1.D 2. C 3.D 4.D 5.C 6.D 7.B 8.D 9.答案:元素 氢元素 氧元素 活性炭 过滤 投药消毒 10.过滤 、活性炭 、 煮沸
综合创新 1.C 2.C 3.随手关水龙头;用洗脸水刷地;使用节水型用水器。
4.⑴①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少,而且分布不均; ②水资源正不断地受到严重的污染; ③人们浪费水的现象严重等(合理答案均可);⑵煮沸;肥皂水;⑶过滤;活性炭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采取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5.①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②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③随时监测水质。
中考链接
答案:1(1)控制污染物排放 或 改进燃烧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或扩大绿化面积等措施。
(2)①从水的污染方面:禁止工厂“三废”的排放;
②将生活中的水重复循环使用 。
③将海水转化为淡水(意思接近均可)
2.(1)保护水体,刻不容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工厂排放不达到的废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不向河里丢垃圾(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洗手后马上关闭水龙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C 4.C 5.D
单元综合测评
1.C 2.C 3.D 4.C 5.C 6.A 7.D 8.B 9.B 10.B 11.C 12.D
13. 氧化汞分子 ;氧化汞 分子 分解为汞 原子 和氧 原子 ,其中汞 原子 直接构成金属汞,两个氧 原子 构成一个氧 分子 ;许多氧 分子 构成氧气。
14.水通直流电,可观察到正负电极上都出现 气泡 ,可以用 带火星木条 检验正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带火星木条复燃 ;可以用 燃着木条 检验负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由于这是一种具有 可燃 性的气体,因此点燃前必须 验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水 → 氢气 + 氧气 。
15.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16.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从试管口向试管底部逐渐变红 ,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 不断运动 的性质。
17.实验步骤: 分别取样,尝味道,鉴别出食盐水和蔗糖水;余下两种水,再分别取样,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
现象: 一种水是甜的,一种水是咸的,另外两种无味。余下两种水加入等量肥皂水后,振荡,一种产生较多泡沫,另外一种产生较少泡沫。
结论: 甜的是蔗糖水,咸的是食盐水,能和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自来水,较少泡沫的是井水。
18.(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ABC 。(填编号)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D 。(填编号)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吸附悬浮杂质 。
(4)该户居民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混合物 ,其原因是
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最后加入漂白粉,漂白粉溶于水可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
19.(1)①② (2)②③ (3)④ (4)④(5)④⑤ (6)⑥
20.(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水中不含碳元素(3)④(4)④(5)④⑤(6)⑥ (2) 变红,不变色。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水分子破坏,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氢分子、氧分子。
b
a
+
-
简易净水器
浓氨水B
蒸馏水A
酚酞试液
构成
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