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教案(鲁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教案(鲁科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9-12-01 18: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六.课时计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1)探究示例:
反应物 实验现象 结论
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 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 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酸能和某些盐反应。
(2)学生探究: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探究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正是使用了这一重要方法,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课外作业:
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制备一种物质。
(2)鉴别两种物质。
(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物质
元素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溶液
浊液
胶体
氧化物
酸、碱、盐
电解质
非电解质
丁达尔现象
电泳
聚沉
绿色
蓝色
紫红色
Cu
Cu(OH)2
Cu2(OH)2CO3
CuSO4
CuSO4·5H2O
CuO uO
CuO
uO
CuO
化合物
氧化物


单质
蓝色
白色
黑色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酸、碱、盐
氧化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溶液
浊液
胶体
元素
类别:盐
类别:

类别:氧化物
类别: 碱
类别: 单质
NaOH
(酚酞)
氧化铜
AgNO3

盐酸
( Na)
(Na2O)
(NaOH)
(S)
(SO2)
(H2SO3)
金属
非金属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Na2SO3
Na2S
Na2SO3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