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元曲四大家
1关汉卿《窦娥冤》
2白朴《梧桐雨》
《墙头马上》
3马致远《汉宫秋》
4郑光祖《倩女离魂》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长亭送别朗诵.wma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4.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5.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6.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7.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8.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9.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14、长亭送别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 瞒!”。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旋律
曲词鉴赏
欣赏背诵
布置作业
送别旋律
王实甫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
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
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
展有很大的影响。
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清丽华美) 。
《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夫人长老上云A)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B
[正宫C][端正好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E
A"科"或“介”,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说明,具有夸张性、象征性。
B“白”,也叫宾白、说白。分为:独白、对白、旁白。
C“宫调”,元杂剧每一折限用同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包含一套不同曲牌的曲子。
D“曲牌”,要押韵。
E“曲词”,对仗押韵,一韵到底。抒发情感,表现心理。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长亭送别
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长亭路上
长亭饯别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 。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 。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长亭临别
长亭目送
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叨叨令结束
四边静之前
一煞前
一煞至剧终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诗情画意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委婉深沉、令人感伤。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赏析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景生情
赏析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二、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 :
三、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合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你知道这支曲子化用了谁的诗词吗?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什么方法抒发莺莺恨和怨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由情及景,心理描写,夸张手法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凸现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洒表现愁苦至极。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2.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夸张兼用典,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形容伤心之至。
4. [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俩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知道的诗句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道: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此曲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无声”和“有声”相映衬,烘托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情景交融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化虚为实、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莺莺痛苦的深重。
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
1、意象的精心选用
2、情景的密切交融
3、诗词的巧妙化用
4、修辞的广泛使用
5、典故的适当运用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B.泠泠(líng) 相偎(wèi)栖迟(qi)
C.赓续(gēng)玉醅(pèi) 揾做(wèn)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ǐ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B 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收尾改写
山影寂寞/包围/重叠的泪水/夕阳萧瑟/埋葬/冰冷的花蕊/还在等谁/车载来思念的气味/带不走秋风的寒冷/还在等谁/空车里布满了心事/装不下/也无法入睡。
【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改写
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林止不了迫近的日暮。/唉,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倾诉!
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思绪翻飞,将月亮定格于亘古,定格于辽远,一杯浊酒将尘封的往事消释为疑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高树悲风,我也许就是月庭中的那株桂花树吧。清冷的寒气,是猛兽的嘴,在斑驳的齿痕中,我多愿是苍茫大地上一颗平凡的树。
思绪飞驰于高天厚土之间,这说不清的来路归途承载着多少浮浮沉沉的记忆。纷乱的尘世重叠着,是一本厚重的书,今夜无眠,皎皎如轮的明月,你包容了人们多少欢笑和泪水,你不是酒,却将人生的谜底诠释。不必追求那份完美的虚无,人生岂能没有残缺。
子由,倘若心有灵犀,此刻你也在举杯望月吧,那么,让我们共同饮下这月光连同这份深挚的思念与祝福,同解千古愁吧。
致林黛玉
认识你
是春末的日子
残笑片片重重压了一地
阆苑里
花锄缓缓启动
心事便在一抔净土里根节盘错
此刻 你该躺在床上吧
窗外是贵阳的天气
雁声蛰伏于琴弦
而季节 的调色板很单调很荒凉
只有一棵树
长成不可触及的距离
你于骤起的眉峰间
跋涉命运跋涉爱情
嗟
呀
月华如水
泊你一缕香魂
作业
以“长亭路”为题,将 【端正好】【滚绣球】改写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