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论》教案(沪教版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诗赋论》教案(沪教版第二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28 18: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十二 诗赋论(节选)

教学目标:
1、 梳理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2、 理解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说明:
本篇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论述对象都在开头予以明确。所以本文尽管是文学评论,但在行文上却有着明显的说明文的特点。建议按说明文的要求进行教学。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中生言,借助本文的阅读,从形式上,可培养他们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从内容言,则可由此大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各自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语体特点 风格特点
四言体 句短,四字,容量小,二二节奏。 淳厚简质,古朴典雅。
五言古诗 字数增加,节奏变化。 深厚朴茂,活脱,意象浑融,意境深邃。
七言古诗(七言歌行) 形式灵活,押韵自由,字数句子多变,体裁磊落。 开阖纵横,变化超忽,顿挫抑扬,语言流畅。
五言律诗 章法严整,节奏未舒,规模简重。 典丽高华,清空闲远,雄浑阔大。
七言律诗 :字句靡繁,格律整饬严整,节奏变化跌宕。 畅达悠扬,纡徐委折。
五言绝句 篇幅短小,格律限制。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玲珑剔透。
七言绝句 回旋摇曳,涵咏不尽。 崇尚高华,文多胜质,有诗歌的典雅,也有小令词的通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对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各类诗体体裁及其风格差异的理解。
2、 难点:领会作者针对不同诗体特点所引用的古人评价与诗句的意义及其具体作用。
说明:
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律诗的论述,作者高度评价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在对七言律诗的论述中,又总括了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间在诗体和风格上的异同与表现难度。此外,还要注意到古人对诗歌的评论往往把“风格”和“诗体”融合在一起的。
文内引用大量的古人对诗体及风格的评价论述,同时还恰如其分地引用许多名诗、名句给予佐证。引用的材料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古人对诗歌的评论文章的片段;一类是古人的诗歌名篇或名句。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引用的作用:
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
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1.让学生思考:依何顺序便能从课文中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诗发展的大致历程。2.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作用又是什么?(确定本篇大致可分为九个层次,见“思路点拨”部分)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脉络。并交流划分的依据。 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让学生首先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再读课文,品位、讨论文中作者所引用的古人评论与诗句的各自作用。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比如:1第四层,引用钟嵘<诗品>中的评论,侧重点何在 2第五层,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文,是为表明什么 3第七层,引用〈诗薮〉中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的目的又是为说明什么? 沉浸与思索。鼓励学生在课本上对关键的词语、语段进行圈划,并借助工具书,借助集体讨论领悟作者侧重点的意图。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首先是理解所引材料的本意,其次才是引用的具体作用。
小结,引用的类型与积极作用 就引用的形式和引用的态度看,全文的所有引用都属于明引和正引。引用的作用:⑴引用钟嵘的《诗品序》、胡应麟的《诗薮》,可以使议论的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⑵引用大量的名篇和名句,可以丰富情景,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和美的感受,使议论的语言更具文采。 让同学明白引用又可有明引、暗引、意引与正引、反引之分。1.明引,指引文十分明确的一种引用;暗引,指形式上看不出的一种引用;意引,指引文交代出处,然与原文大体相同,或只引述大意。2.正引,指作者肯定、赞同的言语、文字;反引,指作者否定、不赞同的语言文字,常作为分析评判的对象。3.引用的修辞作用:可以使论论据坚实有力,论述充分展开;可以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可以表现出说话人的语气、神情,使人有更真切的感受。 拓展、加深学生对“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感性认识。
深入文本,找出作者概括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的词语。 文内,作者又分别用哪些词语精练地道出了各类诗歌的语体特点和语言风格特点?(见“说明”部分) 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圈划与感悟在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下发有关中国诗歌发展的补充资料,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上网浏览,增加对古诗发展的大致脉络的了解。 完成作业。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积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思路点拨
一.根据文章表述层次的顺序,可以较为容易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即: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本篇大致可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1、第一层次,用简约的语言概述了诗赋之间的风格特点与区别。
2、第二层次,概述古诗的分类可以从诗体与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第三层次,阐述了四言体的风格及风格形成的诗体上的原因。引用《诗薮》的评论是为了说明风格形成的原因。此外,还交代了四言体兴起的原因。
4、第四层次,在与四言体比较的过程重,阐述了五言古诗的风格与诗体的差异。强调了五言诗体突出的表现力。引用钟嵘《诗品序》的评论,在于说明五言突出的表现力。引用《诗薮》的评价,在于说明五言诗体在表现力方面的突出价值。引用的诗句(有片段和全诗)在于形象地证明上述的评价。
5、第五层次,阐述七言古诗的由来,详细说明了该诗体的特征和风格特征。强调了灵活和自由。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全诗),为论述说明作了生动的注释。
6、第六层次,高度评价了五言律诗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强调五言诗体的“严整”。引用的诗句(有全诗和片段)着重从偶句的铺排、渲染和对偶等技巧的角度,形象表达了严整的章法和丰富多彩的思想如何达到自由的境地。
7、第七层次,引用《诗薮》的评论,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五言古与七言古的诗体表现作用,五言律与七言律的格律特征区别,五言古与七言古的意境差异,五言律与七言律在结构工整、对仗上的难易,说明七言律诗的特点。引用的诗句片段着重从工整、对仗以及意境等方面来印证上述的论述。
8、第八层次,阐述五言绝句在诗体的风格上的特点。引用诗句(全诗)和有关篇名来印证论述。
9、第九层次,从与五言绝句比较的角度,引用《诗薮》的评论,来说明七言绝句“文多于质”的概括特点,同时还从诗体的角度,具体说明七言绝句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与作用。
文中有三个层次采取了作比较的方法:第四层次,论述五言古诗体;第七层次,论述七言律诗;第九层次,论述七言绝句。
二.相关知识补充
(一)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
按照时间的顺序,诗体的变化大致脉胳是比较清楚的。大致可分为前诗经期,四言体期,楚辞体期,五言古诗体期,七言古诗体期,近体诗体期。
1、前诗经期(省略)
2、四言体
《诗经》中我国古代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诗歌。其中《国风》是主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风诗在形式上明显的特点是大体整齐的四言句型。如《关睢》四言句是两字一顿,这是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其次,连章叠句。这也是民歌的反复咏叹的传统。在用韵上有一个特点,至少隔两句用韵。而且总押在偶句上。这种押韵,至到后世的近体诗也是如此。
3、楚辞体期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体,楚辞其实是一种过渡形式,体制还没有完全固定。后人多以《离骚》为代表,也把楚辞称为“ 骚体 ”。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体。楚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句,为七言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国风体句式主要是四言,两字一顿。楚辞加入了“ 兮 ”成为五言,但仍是两顿。而七言句则出现了三字节奏,如“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其中 “ 生别离” 和“ 新相知” 就属于三字节奏。三字节奏的出现为七言诗出现作了准备基础。楚歌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首先应说它确定了三字尾的节奏。
4、五言古诗体期
《诗经大雅绵》中辊就有比较整齐的五言章节,可以看做五言诗的萌芽。春秋时期的《孺子歌》中有 “ 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足 ”可以说是五言诗的胚胎。班固的《咏史》是有史可据的最早文人五言诗。在汉代,乐府诗是一朵奇葩。其中也有不少五言诗。如《羽林郎》,《陌上桑》,《孔誉东南飞》等。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和歌唱分不开。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包括了五七言的作品;从五言或七言诗体说,其中也包括了乐府诗。五言古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5、七言古诗体期
七言古诗的基本节奏上四下三。它到魏晋时代仍只限于歌行,如曹丕《燕歌行》。七言诗发展突破了原来的句句押韵的限制,是在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手中完成的。《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运用大量七言句,又夹杂五言句,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体。就成为唐代以后七古的基本模式。
6、近体诗体期
近体诗是以唐代人观念来说的。近体诗在齐梁时已经兴起,沈约开创了“永明体”。到唐代沈全期宋之问手中,律诗成熟,成为比永明体更严整的近体诗。
⑴律诗
唐代科举取士,五言十二句的长律(试贴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所以,尽管由于科举试帖的影响,现存资料中间唐人所作五言律诗,在数量上几乎达到七言律诗的一倍,而七律名篇则并不亚于五律,其作用于后世也更为深远。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五言成熟在先。五律在唐初已有少量完篇,如王绩《野望》;“四杰”的大量创作,为这一诗体奠定了基础;到沈、宋,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规范化。进入盛唐,作者日众,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缛采靡词,而趋向省净自然。
中唐以后诗歌的演变,七言愈来愈占优胜。七律的兴起,晚于五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律虽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经杜甫“运古于律”,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变化出奇,律体方尊。到晚唐温、李诸家,苞综正变,会通源流,诗格更趋于精纯。晚唐律诗最为发达。
五律:定型于初唐,兴盛于盛唐、中唐。
七律:起于盛唐,发展于中唐,兴盛于晚唐。
⑵绝句
以绝句而言,成形于初唐,但进展较快,至盛唐已经高度成熟。杜甫始加以变化,元和诗人衍申扩大,都未能妥善解决变革中的矛盾。晚唐完成了这一蜕变,创造出两种变体,而较之盛唐正格,艺术的圆到亦未见超越。
五言绝句源于汉味乐府古诗 ,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体貌上更为高华流丽,注重风神摇曳。两者虽有差别,而其本的美学要求并无二致,不象古风中的五言和七言有明显分途。
与五绝相比,七绝在初唐数量甚少,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较为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
但进入盛唐以后,七绝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与五绝并驾齐驱。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李白和王昌龄二人,李俊爽、往婉深、李清疏、王浓密,风格不同,而各有至处。俊爽则接近自然,婉深则偏于人工,清疏者气盛,浓密者意胜…………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而王昌龄却又仿佛开了中晚唐绝句的先河。尖新明快与委婉深曲,形成了晚唐绝句的两大派系。
五绝:成形于初唐,兴盛于中唐。
七绝:成形于五绝之后,兴盛于中、晚唐。
(二)诗体
诗体是诗成为一种文学体栽的重要标志。从“怎么写”上来规范诗的体式 ,诗的体式指诗的外形律,主要包括音乐形式和视觉形式。古代汉诗的诗体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的演变过程。(就音乐形式而言,主要指的是格律,即押韵、平仄和节奏规律。就视觉形式而言,主要指句式和字数。教材中的“四五七言”指视觉形式,即句子和字数;“古近体”指音乐形式,即押韵、平仄和节奏等。)
古代汉诗的诗体概念既指文类 ,也指风格 ,诗体的分类既按照内容分 ,也按照语言形式分 。
古体诗,即古风,是相对于唐初前后产生的近体诗而言的,包括近体律诗、绝句之前除楚辞之外的所有诗歌。它们的特点是,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随意变化。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近体诗,即律诗,是初唐前后相对于古风而言的,源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延续至今。其特点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平仄、对仗、音韵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并基本上为五言、七言八句,并称为五律或七律,超过八句的为长律或排律。
(三)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练习举隅
作文材料:宋代文学家晏殊一生诚实坦率,很得真宗皇帝赏识。青年时,朝臣张知百把他推荐到朝廷,赶好宋真宗亲自主持殿试。晏殊看到试题是《诗赋论》,就说:“这个题目我十天前写过,草稿还在,请另外出一个题目。”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诚实。一次,朝廷大小官员都到京郊游玩,晏殊家里穷,不能参加,就与兄弟们一起读书,皇帝更喜欢他了,称赞他爱读书,不贪玩,晏殊忙说:“我不是不喜欢玩,只是没有钱罢了。”宋真宗从此更加赏识他,器重他。
作文要求:请以“言而有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个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