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 播放欢迎走进化学课堂诗 情 画 意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播放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结合这首诗联系生活,你知道盖房子用的白灰是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制取的吗? 播放诗 情“化”意 请同学们从化学角度考虑,
写出体现诗意的化学方程式。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 播放千锤万凿出深山 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CaO+CO2
粉身碎骨浑不怕 CaO+H2O==Ca(OH)2
要留清白在人间 Ca(OH)2+CO2 == CaCO3 +H2O高温 返回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俗名
NaOH Ca(OH)2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碱的通性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碱的复习
播放能力测试点掌握常见碱的性质用途
掌握碱的通性及其特征反应的用途
Fe(OH)3 Cu(OH)2 Mg(OH)2等
不溶性碱的颜色解题关键点Ca(OH)2澄清液用于检验CO2,强碱液用于吸收CO2
碱的通性取决于其中的OH-
Fe(OH)3为红褐色, Cu(OH)2 为蓝色Mg(OH)2为白色,常用于离子间的检验重点框架及举例走近中考请你设计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是无色的酚酞试液
变红,已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H2O分
子、Na+、OH-。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
明是哪一种粒子使酚酞变红的?面向中考 答案 播放 返回方案一:取氯化钠溶液少量,滴入酚酞试剂,观察不变色,排除H2O分子和Na+使酚酞变色,说明是OH-使酚酞变色。我的方案方案二:取滴有酚酞试剂氢氧化钠溶液少量,逐滴滴加稀盐酸,发现红色逐渐变浅直到消失。在这一过程中H2O分子和Na+没变,只是H+和OH-结合生成了水, OH-消失红色消失,说明是OH-使酚酞变色。方案三:取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各少量,滴入酚酞试剂,观察都变红色,这些溶液中含有共同的OH-,说明是OH-使酚酞变色。继续设计 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没有Fe(OH)3 Cu(OH)2 Mg(OH)2 等不溶性的碱,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它们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以Fe(OH)3为例。 面向中考 返回框架 答案我的方案 返回 取氢氧化钠溶液少量,滴入酚酞试剂,
溶液变红,然后逐滴滴加氯化铁溶液,溶
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同时红色消失。
反应的方程式:
3NaOH+FeCl3=Fe(OH)3 +3NaCl
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氢氧化铁,但溶液红色消失
说明氢氧化铁不能使酚酞变红。思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请你帮助我! 我想用CO还原氧化铜,并证明他的产物是CO2,现在我这里有CO、CO2 H2O的混合气体,请你帮我制得纯净的CO。师生同考 答案 播放 返回框架开心一刻 返回请你鉴别 有三瓶无色的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 HCl和NaCl,只用一种试剂,你能鉴别它们?面向中考 播放继续思考 有三瓶无色的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 HCl和NaCl,只用一种试剂,你能鉴别它们?面向中考只用酚酞试液,你怎样鉴别它们吗? 返回框架 答案我的思路 返回 可用紫色石蕊试液:各取少量,分别滴加紫色石蕊
试液,溶液变红的是HCl,溶液变蓝的是NaOH溶液 ,
溶液不变色的是NaCl溶液。 用无色酚酞试液: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的试管内是NaOH溶液,溶液不变色的试管内是HCl和NaCl溶液,然后任意取不变色的溶液一种倒入溶液变红的试管内,如果红色消失,说明倒入的是HCl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如果红色不消失,说明倒入的是NaCl溶液。请你选择 下列物质中,与CO2 CuCl2溶液、FeCl3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且都有明显现象的是 。
A NaOH B Ca(OH)2
C H2SO4 D Na2CO3
点击中考
2005 陕西 播放 答案我的分析 返回 CO2 属非金属氧化物,不能与酸和盐溶液反应,故排除C D两选项。 CO2 与NaOH反应没有现象,但能使 Ca(OH)2溶液变浑浊,现象明显,故选B
CuCl2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FeCl3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点击中考
2005 浙江宁波你来推断 有A B C三种物质,已知A是一种氯化物,B是一种钠盐,C是一种碱。框图表示的A B C是的溶液两两混合的实验现象
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无明显现象 红褐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BCA B C .(化学式) 返回框架 答案 综合探究我的推断 返回A FeCl3 B Na2SO4 C Ba(OH)2 A与C生成的红褐色沉淀为Fe(OH)3,A为氯化物,说明A是氯化铁。B与C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这种沉淀可能是BaSO4或AgCl,C是一种碱,因氢氧化银不存在,故C是氢氧化钡, 又因B是一种钠盐,所以B是硫酸钠。综合探究用Cu、NaOH溶液、O2, H2O, HCl制取Cu(OH)2 ,下列方案中可选择的是( )D中考零距离 播放综合探究用Cu、NaOH溶液、O2, H2O, HCl制取Cu(OH)2 ,下列方案中可选择的是( )D中考零距离依据此题请你拓展,看谁最棒!! 答案课外拓展我能想到 返回该题选择 A由B选项我想到:金属活动顺序,铜与稀盐酸不反应
由C选项我想到:CaO+H2O=Ca(OH)2 Na2O+H2O=2NaOH
Cu(OH)2=CuO+H2O Fe(OH)3=Fe2O3+H2O
由D选项我想到:碱溶液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但能与非
金属氧化物反应如CO2等△△我还想到:如果用Cu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得到铜的盐溶液
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可制取氢氧化铜。但是
AgNO3溶液太贵重,不经济。
……知识扩展 我们知道Na2CO3溶液显碱性,滴入无色酚酞 试液呈红色,你如何证明溶液变红是哪一种粒子再起作用?你又想到了什么? 答案 返回寄语老师的看法 返回寄语 可选一种盐溶液(如氯化钡溶液)让Na2CO3溶液中的CO32-变成沉淀除去,再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就可知道谁起作用。
碱溶液呈碱性,但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实验设计有多种方法:如控制变量、对比实验课 题:复习碱
执 教 人:孙国翠
单 位:滨城区堡集实验学校
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碱的性质用途
2.掌握碱的通性及其特征反应的用途
3.Fe(OH)3 Cu(OH)2 Mg(OH)2等不溶性碱的颜色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面对中考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重 点:碱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及拓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古
诗
名
句
导
课
激
趣
课件展示: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回顾本节知识点
课件展示:
碱的复习
常见碱的俗名、物力化学性质以及用途;
碱的通性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诵读古诗
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 +H2O
学生对照目录
讨论回忆本节内容
体会其中的诗情“化”意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复
习
过
程
复
习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课件展示,重点突出
能力测试点
解题关键点
三、针对练习,注重运用
展示:重点框架及举例
由针对性的练习。
请你设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是无色的酚酞试液
变红,已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H2O分子、Na+、OH-。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是哪
一种粒子使酚酞变红的?
继续设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没有Fe(OH)3 Cu(OH)2 Mg(OH)2 等不溶性的碱,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它们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以Fe(OH)3为例。
请你帮助我!我想用CO还原氧化铜,并证明他的产物是CO2,现在我这里有CO、CO2 H2O的混合气体,请你帮我制得纯净的CO。
请你鉴别有三瓶无色的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 HCl和NaCl,只用一种试剂,你怎样鉴别它们?
学生学生阅读,讨论体会本节重点
学生设计实验:
归纳法
排除法
通过化学反应展示
引导学生设计:
利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铁,同时红色消失。
学生讨论展示自己的结论
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显示不同的颜色,加以鉴别。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目的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与关键解题点2关联
再次培养设计能力,同时明确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巩固碱与盐的反应。
学生帮助老师,增强自信
体现题目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只用酚酞试液,你能鉴别它们吗?
点击中考下列物质中,与CO2 CuCl2溶液、FeCl3溶液都能发生反应,且都有明显现象的是 。
A NaOH B Ca(OH)2
C H2SO4 D HNO3
中考零距离
用Cu、NaOH溶液、O2, H2O, HCl制取Cu(OH)2 ,下列方案中可选择的是( )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并对每一个选项做出评价然后拓展
拓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中考题不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面对中考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说课材料
说课人:孙国翠
一.说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碱的性质用途
2.掌握碱的通性及其特征反应的用途
3.Fe(OH)3 Cu(OH)2 Mg(OH)2等不溶性碱的颜色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面对中考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二.说.重点:
碱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及拓展
三.说学法:
因属于复习课,有临近中考,在设计过程中略去了实验演示,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回顾基础——把握关键——对接练习——点击中考——综合探究
四.说过程:
1. 古诗名句 导课激趣
明朝诗人于谦所写的《石灰吟》,表达了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粉身碎骨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获得成功。他不仅包含着重要的思想意义,也包含着贴切的化学意义。学生诵读古诗,体会其中的诗情“化”意。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2. 回顾基础 把握重点
因复习已进入第二阶段,回顾基础让学生自己把握,或读书或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3. 针对练习,注重运用
面向中考,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练习,体会关键解题点2:碱的通性取决于其中的OH-,再次培养设计能力,同时明确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巩固碱与盐的反应。
师生同考,寻求帮助。学生帮助老师,意在增强自信
请你鉴别,适当拓展。体现题目的多样性,拓展延伸,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点击中考,增强自信。中考题不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拉进距离,调整心态。后面两题降低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面对中考有一个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