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单元备课(下)
单元备课(上)
第四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启发学生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原理;通过对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的学习,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第二部分:知道并能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利用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认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知道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了解其在自然界的循环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
重点: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微观实质;知道如何正确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难点: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燃烧产物,培养学生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定量研究。
学法建议 1.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加工处理;2.学会初步的实验探究方法,大胆尝试;寻找灭火的方法,促进燃烧的措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3.树立安全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选择合适的燃料,通过氢气燃烧和爆炸实验,学会放火、防爆4.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学会物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 2课时2课时1课时复习测试 2课时
第1节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②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③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⑵过程与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相关知识 ⑴对于爆炸的原因全面分析,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⑵充分利用在线测试,有意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⑶缓慢氧化、着火点。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难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⑴利用火三角直观表现燃烧的三个条件,加深记忆。⑵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烛火一吹就灭,炉火越吹越旺等),探究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以达到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⑶比较学习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概念。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在灭火时,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
板书提纲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灭火的原理1.灭火的方法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3.燃烧的定义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1.通过真实的火灾的信息,认识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对火灾受难者的同情,引导学生对灭火的探究动力。2.引导学生讨论列举常见的灭火方法(如酒精灯、森林大火等),与学生交流灭火常识,简单介绍常见的灭火器,培养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安全提示:出现家庭火灾可做以下措施①拨打火警119;②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灭火物品(如水、沙等)适当灭火;③如有大火,撤离是应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捂住口鼻,延墙撤离;④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⑤不要贸然开窗,以免扩大火势3.从灭火的方法中总结归纳出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以“火三角”直观的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燃烧的关系。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简单谈谈对火灾的认识结合P84 活动天地尽可能的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总结归纳灭火方法,变向思维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2.促进燃烧的方法 1.控制燃烧的条件,比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不同的燃烧效果。2.通过现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3.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结:1.燃烧和灭火2.促进燃烧的方法 P86 活动天地认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象,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乙炔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探究原因是什么。P87活动天地联系生活常见现象(如蜂窝煤等),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常见的四种灭火器的用途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等,优点不留痕迹。干粉灭火器优点干燥易于流动。清水灭火器利用自身吸收显热和潜热的能力发挥冷却灭火作用。简易式灭火器特点是轻便适用于家庭使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1.爆炸的发生2.燃烧与爆炸的关系3.安全常识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复习: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促进燃烧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燃烧和爆炸联系在一起,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燃烧和爆炸有必然联系吗?如果将爆竹里的火药倒出点燃还会发生爆炸吗?[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小水珠; 4.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而爆炸也不一定是燃烧引起的,爆炸的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的。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多识一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小结: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2.促进燃烧的方法;3.爆炸的原理。 想一想生活中都见过或听说过哪些爆炸,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气球爆炸、爆竹爆炸、瓦斯爆炸等)通过实验,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从微观解释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分析爆炸的原因,认识爆炸的危害,交流讨论生活中应如何防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将会如何面对燃烧和爆炸场面,如何自救在线测试、挑战自我
信息链接:缓慢氧化 燃烧和爆炸(由燃烧引起)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还有一类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但是也能够释放热量,比如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在工业上,全球每年锈蚀的钢铁占钢铁总量的1/3,因此防止钢铁被缓慢氧化是很重要的;而在农业上,施用农家肥,就是在利用它们进行缓慢氧化释放热量,保护植物不被冻死,可见对缓慢氧化的研究对人类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
信息冲浪登陆www.查找有关瓦斯爆炸的报道,认识瓦斯爆炸的危害性并提出防范瓦斯爆炸的可行措施。练习: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C 燃烧一定要点燃 D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 D 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A 供给的氧气少 B 供给的空气增加 C 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 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 如遇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 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5.发现室内煤气泄露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C 拨打急救电话120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6.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燃,做了“烧不坏的棉布”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12345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65%55%15%5%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烧坏酒精烧完棉布无损酒精烧完棉布无损不燃烧①你推测5的实验现象是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2、3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③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内有酒精却不燃烧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实验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⑴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⑵燃烧与氧气有关燃烧需要氧气⑶燃烧与温度有关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凭化学方程式;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关知识 1.化学反应的实质;2.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关系;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配平化学方程式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三个“不变”原子的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观察法、设“1”法都要注意检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配、改、注
思维误区 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容易和反应物混淆。一定要弄清所给反应物是否已完全参加反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一、质量守恒定律1.实验探究2.内容3.微观解释4.应用二、化学方程式1.含义2.书写原则3.配平4.书写步骤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质量守恒定律1.实验探究2.内容3.微观解释4.应用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一课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能量也会转化,那么物质的质量是否有变化呢?联系课本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分析,作出自己对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判断。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放手学生,并在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注意: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并不等于反应物。举例4g氢气和8g氧气充分反应,并不生成12g水,而是9g。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小结:1.熟练实验探究的方法;2.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已学的化学反应,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方案,证实自己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推测。P93活动天地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实验探究练习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并自主设计和填写实验报告。理解并记忆质量守恒定律P95交流共享联系P93活动天地,从微观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在线测试
定性与定量 多识一点定性与定量 理解定性与定量的区别,学会全面看待分析问题。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化学方程式1.含义2.书写原则3.配平4.书写步骤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第二课时)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解释。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其中,“△”表示加热,“↑↓”分别表示生成物是气体或者是沉淀。注意: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或者沉淀,则不必加箭头。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既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是不变的。配平的方法:观察法、设“1”法。举例:N2 +H2 — NH3 P + O2— P2O5Mg+O2—MgO H2O—H2+O2 CH4+O2—CO2+H2O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1.写: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用短线连接。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3.改:将短线改成等号。4.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练习:1.闪光雷的爆炸;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小结: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解释;2.化学方程式。 比较P96表格中三种表示反应的式子,分析它们优点和缺点。P97活动天地,简要总结自己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都注意到什么,交流归纳,得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明确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P98交流共享练化学方程式。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P98在线测试P99挑战自我
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2.对化石燃料的类型作常识性的了解;3.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学会合理选择化石燃料;4.了解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过程与方法1.了解各类化石燃料的来源和目前的主要应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2.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保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我国化石资源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2.了解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等,让学生知道一些化工生产常识。
相关知识 1.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2.化石燃料的使用历史;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点 化石燃料的类型;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其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原因
难点 化石燃料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如何选择合适的化石燃料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常见的空气污染物:CO、SO2、氮的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一、化石燃料的燃烧1.化石燃料的类型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3.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石油及其分馏2.煤的综合利用(气化、液化和焦化)*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化石燃料的燃烧1.化石燃料的类型2.化石燃料与空气污染3. 化石燃料的合理选择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 1.石油及其分馏2.煤的综合利用(气化、液化和焦化)*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化石燃料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遗体堆积起来埋入地下,经过几亿年的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光能和热能,为人类服务。但是其中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产生SO2和氮的氧化物污染大气。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释放热量、产品价格、造成污染、使用安全等。石油被称为“黑色黄金”的原因。石油分馏的产物: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重油、沥青等。煤的气化产物:CO、CH4、H2等。煤的焦化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煤的液化最终得到和石油产品相近的燃料油。新能源一般是可再生资源,如氢能源、水力、风力、地热、潮汐能等。小结: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污染;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列举生活中常用的燃料;自学化石燃料的定义,知道化石燃料的来源。知道不可再生资源是一次性的,不加节制的乱开滥采,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分析课本图片,联系生活,列举化石燃料的重要用途,同时带来的严重污染。结合图片学会如何综合考虑选择燃料。P102活动天地在线测试结合图片,联系生活,了解石油在工业中的重要性和化学的奇妙。知道开发新能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了解有关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记住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3.掌握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过程与方法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其含量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相关知识 1.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2.化石燃料与二氧化碳;3.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应原理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探究物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应用。进入深洞,要先进行灯火实验。
思维误区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可能导致全球变暖,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二氧化碳的循环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4.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二氧化碳的循环2.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4.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同时思考人在生态环境变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步骤:查、装、定、收1.检查装置气密性;2.装入药品;3.固定装置;4.收集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小结:1.CO2的循环;2.CO2的实验室制法。 全面分析P106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冬季和夏季含量变化的原因。P107活动天地找出二氧化碳年度含量变化的原因。交流共享思考全球升温会有那些危害,你感觉到冬季不再寒冷了吗?结合课本图片P108活动天地,连接装置,装入药品,收集二氧化碳。实验探究并思考:1.长颈漏斗为什么伸入液面以下?2.导气管是否伸入集气瓶越长越好?3.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4.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复习:1.二氧化碳的循环(来源和吸收)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仪器、原理、收集方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水溶性等)。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⑵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这一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进行光合作用;固态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等。小结:1.二氧化碳的循环和对环境的影响;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结合P109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可自行设计并探究碳酸受热分解等实验。交流共享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谈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小知识: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温度为-78.5℃。是常用的致冷剂,当它遇热而变为气体时,就把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无数的小水点,这就是白雾。如果把热水淋在干冰上,这些白雾就十分浓厚,仿佛仙境一般。在舞台上常用这方法制造仙境。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燃烧和灭火的常用知识
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⑵氧气⑶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燃烧的条件进行推论,可以得出灭火的原理: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这三个条件只需满足一条即可。
2.易燃易爆安全常识
易燃物:一般来说,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常见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在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时应注意的事项:
⑴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产生火花的因素。
⑵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标志明显且要求注明物品名称、性质、注意事项。
⑶存放要求:单存、单放、高矮适当、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⑷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和砸撞。
⑸工作人员要求:人走断电,经常检查。
3.碳的氧化物
二氧化碳(CO2)
⑴物理性质: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①不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⑶制法: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导气管、集气瓶。
步骤:查、装、定、收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装置;
4.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出,看是否熄灭。
⑷用途:能灭火,制纯碱、尿素、汽水等的原料,干冰作致冷剂。
第四单元 检测题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 10 g冰受热熔化成10 g水 B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C 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 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在反应X+2Y=R+2M中,当1.6 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Y和M的质量之比是( )
A 23:9 B 16:9 C 32:9 D 46:9
3.下列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石油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B 焦碳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制得,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
C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它不属于化石燃料
D 煤中的主要元素是碳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其他元素
4.下列做法不存在事故隐患的是( )
A 将白磷长期浸泡水中 B 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卫生间内
C 向阴沟倾倒液化气燃烧废液 D存有大量熟石灰的露天石灰池附近未做标志
5.将某种物质加热,完全分解只生成氧化铜和水,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 )
A Cu、O B Cu、O、H C H、O D Cu、H
6.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爆竹集中在一个市场出售以便于管理 B 面粉厂、纺织厂、加油站均要严禁烟火
C 在实验室里点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之前均要验纯
D控制助力车、摩托车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
7.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于反应前后( )
A 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B 分子数目没有改变
C 原子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D 物质种类没有改变
8.在《化学手册》中查得在101kPa下,在各温度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为:mL/L)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CO2的溶解度/(mL/L) 1713 1194 878 665 530 436 359
在101.kPa下,下列CO2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趋势的曲线正确的是( )。
9. CO、CH4、H2等可燃性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其泄漏不易被人察觉。为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刺激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 C2H5SH +902==4CO2+2X+6H20。则X的化学式为
A.S02 B.SO3 C.C02 D.H2S04
10. 下图是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A.人工增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化肥、纯碱 D.灭火
11.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S02、NaOH、粉尘、CO2、甲醇、CO六种物质中,选择正确的填人下列空格内‘
(1)饮用假酒引起中毒导致眼睛失明,是由于假酒中含有 的原因。
(2)用煤炉取暖时发生中毒,原因之一是由于室内 排放不畅而引起的。
(3)人们在进入干涸深井前必须做灯火实验,这是因为深井中可能积存有大量的 ,
(4)煤中一般都含有硫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污染空气的 气体。
12.根据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
(2)铁钉在氧气中燃烧
(3)白磷在空气中发生自燃 。
(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13. 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14. 可燃性气体(举一例)如 ,点燃前一定要 。
15.烛火一吹就灭,而炉火越吹越旺。请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
16. 法轮功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根据你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17.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博士认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也有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你的观点是 ,请写出一条理由证明你的观点 。
18. 南京著名的风景点珍珠泉,水底有大量气泡冒出,像串串珍珠,珍珠泉由此得名。某学生推测这种气体可能是沼气,查资料得知沼气中含60%—70%的CH4,还含有CO2、N2和CO等。他想用实验检验珍珠泉冒出气体的组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取气方法:将空的雪碧汽水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泉水中,瓶口对准水底冒出的气泡收集。
(1)这种集气方法叫 。针对瓶口太小不便于收集的特点,在不换瓶的情况下你的改进方法是 。
(2)如图乙所示,若用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水龙头应接 导管。
(3)假设将这种未知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剩余气体通过浓硫酸(以上两步,能被吸收的气体均被完全吸收),再通人纯氧气中点燃,将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石灰水变浑浊。仅由以上实验现象分析此未知气体的组成,结论是 。
19. 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不仅能溶于水,而且能与水发生反应,甲、乙两个同学分别设计了两组实验:
甲: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乙: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下图进行实验:
现请你对这甲、乙两个同学的方案进行评价。
①哪个更好?为什么?
②你还有其它方案吗?
1.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
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燃烧和灭火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
安全使用常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可燃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爆炸原理和常见易燃易爆物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燃料
一般可燃物
燃烧条件和灭火措施
促进燃烧的方法
爆炸的原理、爆炸极限和安全防爆措施
化石燃料
组成:C、H、S、N等元素
燃烧
能源
产生气体
CO2
污染空气,形成酸雨
循环
实验室制法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综合利用
天然气
煤
煤的气化
煤的焦化
煤的液化
SO2、氮的氧化物
石油的分馏
客观事实
书写
决定
反
映
提供依据
步骤配平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保证
遵循
依附
涵
义
1. 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 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