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2010年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30 22: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度(上)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共19分)
1、根据课文的内容填空(3分)
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2、找出下面一段文章中的两组反义词。(4分)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
A、 , B、 ,
3、根据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对下面各句加点词的理解。(4分)
A.(他)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4、说说下列属于那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A、父亲的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脖骨上也不是。
B、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5、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弯弯下了的月亮,浮在在水一样的天上。”(4分)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列一段文章后,回答问题。(共22分)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了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6、注音(2分)
遮掩( ) 篙( )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在那里,茫茫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8、老头子水上功夫了得。请找出一句来说明。(4分)
9、用简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10、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说说老头子是什么样的人。(4分)
11、这段文字中有很多景物描写。请写一两句你家乡的景色。(4分)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共计19分)
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吗
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竖立起一块“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的很,也有作蛇游状的,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行人:离我远点。
这样的时候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加档,减档,踩离合器,教练的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是乐意的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在向我们比划,笑。
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牵着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
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中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这是市里盲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车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堆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划:我爱你们!
教练也会手语?
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盲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1、文章中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2、文中写道“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为什么说是“春天的突然造访”?(4分)
3、阅读文中描写两个孩子放风筝的细节,说说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4作者为社么要在后面几个自然段中详细写老师和教练互致手语的内容?(4分)
5、你怎样理解标题“给春天让条道”?(4分)
四、作文(40分)
题目:动力来自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
(2)写一篇记叙文,文中适当的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法;
(3)不少于500字。
506空格
…………………………………………………………………………………………………………………………………………………………………
学校: 姓名: 学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