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学教学设计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溶质和溶剂的判别,初步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2、联系溶液实际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分析溶解过程的微观粒子及能量变化,初步形成辩证认识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课 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在2008年初我国遇到了50年不遇的罕见大雪天气,到处都是皑皑白雪;道路也都结了厚厚的冰,严重影响了交通!政府为了改善交通就在道路上撒上粗盐!我们把盐撒上后不久粗盐就不见了!那么它们跑哪去了呢?他们溶解在雪水中了!它们是如何溶解的?我们这节课将来为大家一一解释!
【板书】一、溶液的概念
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活动一
探究目的:溶液的形成
实验:倒烧杯总体积1/3的水再加半药匙蔗糖,搅拌。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还能看到蔗糖吗?为什么?
(2)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3)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4)请大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设问】为什么蔗糖会消失呢?
【讲解】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蔗糖溶液。
【提问】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与水以及氯化钠与水会不会分离?
【提问】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剩下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讲解】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溶液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呢?那么什么是溶液呢?它又包括哪些成分呢?
【板书】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讨论】请大家相互讨论分析一下溶液有什么特点?
【板书】溶液的特点:稳定性 均一性 混和物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和水组成的体系都称做溶液,那么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板书】2、溶液的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
【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B是水,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硝酸钾溶液 碘酒 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
【提问】上述溶液的溶剂均为水,那么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探究活动二
探究目的:
(1)水能否溶解所有物质,除水外其他物质能否作为溶剂?
(2)溶质是否只能是固体?
实验:
(1)一小块碘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水,振荡;
(2)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的水,振荡;
(3)一小块碘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的汽油,振荡;
(4)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再加入2ml的汽油,振荡;
(5)向实验(2)中的试管中缓缓滴入5滴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再振荡观察。
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实验(3)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实验(5)滴加乙醇,振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同样气体也可作为溶质,例如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水中可得氯化氢的水溶液,也叫盐酸;同一溶剂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是多种。
【提问】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呢?
【小结】方法一: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进行判断
溶液的类型 溶质 溶剂
固—液型 固体 液体
气—液型 气体 液体
液—液型 量少的物质 量多的物质
方法二: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
先读的是溶质,后读的是溶剂。如:硫酸铜的水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注意】(1)当溶液中含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2)没有特殊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
【板书】3、溶液的用途
1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1 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1 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都是溶液
作业布置:课后习题第2、3题
第二课时
【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讨论下。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探究活动三
探究目的: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实验:
(1)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的水,振荡;
(2)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的汽油,振荡;
(3)向试管中加入5滴植物油,再加入2ml的洗涤剂,振荡
通过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若不是溶液又是什么?
(2)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3)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板书】二、乳化现象
1、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1、 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的细小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的现象。
趣味实验——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小烧杯下放一小块玻璃,并在玻璃上加少量的水,将烧杯提起,观察到玻璃片没有一同被提起;然后想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固体,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可见玻璃片一同被提起。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溶质溶解时有吸热、放热现象,有的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的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
【提问】为什么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的温度有的升高?有的降低?有的又无明显变化?
【小结】溶解时发生了两个变化:
1、 溶质分子向水中扩散——吸热
1、 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放热
当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就变现为温度下降,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就变现为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课后习题第4、5题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NaCl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5 mL水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 g KNO3 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KNO3+5 g KNO3 室温,10 g KNO3 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升高温度升高温度,10 g KNO3 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趣味延伸练习:教材P40,习题1、5、6。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画出曲线、发现信息等途径,初步培养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观。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1?20 ℃时, 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投影)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 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10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
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
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第二课时: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 g、1.5 g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 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1 2 3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填充上表结果(略)。
[交流活动结果]
(1)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2)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
编号 1 2
溶质质量/g 10 20
溶剂质量/g 90 80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 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学生思考总结]
[板书]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讨论]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板书](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学生活动]
(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强调做题格式)
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 kg×16%=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150 kg-24 kg
=126 kg
答: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
[设问]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作以归纳
[讨论]:略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回答](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投影]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 g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2)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请三名学生分别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解析:(1)溶液的质量=90克
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90克×10%=9克
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90克-9克=81克
(2)增加10克硝酸钾后:
溶质质量=9克+10克=19克
溶剂质量=81克(不变)
溶液质量=19克+81克=100克(增加10克) ;
即90克+10克=100克
加入10克水后:
溶质质量=9克(不变)
溶剂质量=81克+10克=91克(增加)
溶液质量=9克+91克=100克(增加10克)
即90克+10克=100克
(3)增加10克溶质后:
溶质的质量分数= 19%
注:若新增的10克溶质未完全溶解,则上述计算错误。
增加10克水后:
溶质的质量分数= 9%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课堂练习]
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或10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32%,12%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种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
[作业]习题P401、4、7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第二课时)
[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1 g·cm-3)
[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
[引入新课]
[板书]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1: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学生讨论]
[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50 g+x)×20%
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
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
解法2: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
x=245 g
245 g-50 g=195 g (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所加水的质量)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课堂练习](1)把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200 g 2.6%
[投影]例题2: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3)多少毫升
[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 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
5000 g×20%=1.19 g·cm-3×x×38%,
x≈2211 mL。 (1cm-3=1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板书]
4.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设问]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
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65/98=13g/x
x=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9.6g/100g=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转折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
[引导分析、讨论]
[总结板书]
三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4.装瓶、贴签
[强调]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学生活动](投影以下内容)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氯化钠 g,水 g。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4.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练习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解了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所需仪器。
[作业]P40习题2、4、6、8 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三、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简、玻璃棒。
步骤:1. 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4.装瓶、贴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