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单元概述: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水等有关的化学反应。但在学习中常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这种表示方法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更不能表示出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方面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方面展开。本单元有3个课题。课题1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课题3从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及关系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本单元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揭露“伪科学”,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原料转化为期望的产品,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本单元的学习,将对今后化学学习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分析与学况分析: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Na2CO3与盐酸反应、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结合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教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A.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验定量研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科学认真的态度;
2.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3.增强对质变与量变的认识,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B.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C.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D.教学准备:
[活动与探究]及[演示实验5-1]。
E.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
F.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展示动画]针对H2O—→H2+O2动画模拟过程。[引导回顾]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及其实质。[启发思考]化学反应前后质的方面发生的改变,那么量的方面呢? 观看、回顾、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没有变化,仅仅是重新组合。思考交流 温故知新,让学生能从已掌握的知识入手,从情感上易于接受,减少陌生感。
新课教学 设疑 [提出问题]展示问题“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 思考、交流、讨论发表各自观点 激发学生思考增强求知欲望
实验探究 [启发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并得出结论:将反应视为“系统”,它与外界“环境”间不应有物质间的交换。 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打基础
[组织学生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组合作完成探究记录有关数据 理解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培养合作、探究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解疑 [归纳总结]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阅读P92资料,结合活动与探究,亲身体验质量变化情况 解释疑问,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理解,体会,掌握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由表及里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组织学生完成[实验5-1],并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解释]因反应中生成的CO2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称量质量时CO2质量未计算在内。[启发思考]若利用此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如何改进? 分组合作实验,讨论、交流,分析原因。深刻领会质量守恒定律讨论并提出各自的方案 激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加深学生对实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各物质”“总和”的涵义。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质量守恒原因分析 [回顾]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角度)?[总结归纳]质量守恒的原因:①元素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回顾,再次呈现——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结合微观动画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建立“微观”与“宏观”间的桥梁。先由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回顾:1.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2.质量守恒及其微观分析 谈学习体会,交流与评价,享受成功喜悦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作 业 [随堂练习]1. 4gH2与32gO2正好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_gH2O。 2.24.5gKClO3与5gMnO2混合共热,待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为19.9g,则这一过程中产生氧气_____g。[作业与兴趣活动] 1.兴趣小组活动:完成[实验5-2],分析产生实验结果的原因;2.另行设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3.完成习题2-4. 反馈学习成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严禁的科学态度,激发并强化实验探究的兴趣。
G.教学反思:
二、化学方程式(第二课时)
A.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特别是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写简单的的化学方程式,深刻理解与体会质量守恒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初步体验事物间联系的相互性。
B.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及其涵义。
C.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及简单计算。
D.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自主合作学习。
E.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镁条燃烧”兴趣活动成果展示2.质量守恒定律验证实验设计成果展示3.书写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启发思考]反应文字表达式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而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如何体现在化学反应表达式中呢? 反映前后质量“不变、变大、变小”三种情况热烈争辩,分析得出结论展示各自设计,进行自评与互评回顾书写,评价思考、讨论、交流(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保持不变) 各小组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MgO情况不同,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震撼,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自身不足及他人长处。温故知新。理解化学方程式这一化学用语不仅体现了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又体现了量的变化。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化学方程式 [展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的反应方程式: [讲解]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倾听理解 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启发]化学方程式不仅从质的方面还从量的方面表示出了化学反应。那么通过化学方程式可得到哪些信息呢?(结合反应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含义,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发表各自见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①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②微粒的个数比③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懂得从化学方程式中获取信息,培养合作学习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三种读法: 12:32 : 44①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②1个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作用生成1个CO2分子;③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CO2 [拓展] 2×2: 32 : 2×18 = 4 : 32 : 36 倾听理解模仿理解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学习,首先学会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为以后计算打基础深刻理解质量比
讨论与交流 [展示问题]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供了什么信息,如何读? 模仿讨论交流评价 由模仿到学会,体验这一学习方法通过自评与互评,学会正确评价分享成功,分享喜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评价 [反思评价]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能力有什么长进,学得轻松快乐吗?把你的认识与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交流表达各自感想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收获与感想,及时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作 业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2.完成习题1.3.思考:“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反馈学习成果拓展思维,为下课题内容学习做铺垫。
F.教学反思: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A.教材分析与学况分析:
本课题在课题1学习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反应如何书写才能使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从而引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然后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认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学好化学方程式的积极性,因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往往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1)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合、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已经具备了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但在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主观臆造方程式,将客观存在的化学反应中某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未标出化学反应条件,不能标出“↑”或“↓”,或忘记配平等。因此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完整规范地书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简单配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D.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法。
E.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F.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其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化学方程式为[设问]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能否写成呢?为什么? 回顾,思考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讨论并回答 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引出矛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书写原则 [分析]上述问题中氧原子个数不相等,显然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讲解]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思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及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领悟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原则,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书写步骤 [讲解]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结合实例)①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当反应物与生成物不止一种时,分别用“+”连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②配平——最小公倍数法③注明反应条件,并标出有关标记“↑”或“↓” 理解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逐步学会规范化书写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遵循认知规律,从模仿到学会
巩固练习 找学生板书(按步骤完成)①镁条在空气中燃烧②用H2O2制O2③用KClO3制O2④用KMnO4制O2 板书,思考交流,评价 根据书写原则,按书写步骤练习,通过师生共同订正,加深理解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会自评与互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①最小公倍数法②奇偶数法③观察法④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先配C、H,再凑O) 倾听,理解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的配平①②③④ 通过模仿,练习,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方法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
巩固小节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与体会,重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及配平方法 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作 业 1.阅读教材;2.完成P99习题1-5.
G.教学反思: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A.教材分析与学况分析
本课题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初中化学中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这类计算题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要和熟悉、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让学生十分明确的认识到,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其中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如果化学方程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化学计算必然得出错误结果。
教材通过两个实例说明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教学中要求学生规范解题格式,在练习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运算要准确,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学生在本课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特别是配平及计算错误,另外,学生容易忽视化学过程,不重化学反应的实际意义,忽视利用化学方式进行计算的前提,只重数学运算的结果,将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简化为数学比例式的简单计算。
B.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懂得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便计算,掌握解题步骤和格式。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的一般方法,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的量的问题,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定量计算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节约资源意识。
C.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D.教学难点:化学计算与数学运算的联系和区别。
E.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F.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期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 [引入]某同学在“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实验中,欲制取3集气瓶氧气(=1.429g/L),取用了10gKMnO4。试从理论上分析该同学KMnO4用量问题(其中集气瓶的体积为160ml)[分析] KMnO4的用量与制取的O2的质量之间关系 回顾各自以前的实验操作讨论、交流领悟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可用于计算树立节约意识 从已做过的实验入手,回忆各自实验时的药品用量,树立节约资源意识深入体会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从而引入新课
解题步骤与格式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与格式(结合例题)[归纳]步骤①设未知量②写化学方程式③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式,求解 ⑤写答[讲解]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差异反应物:实际消耗>理论值生成物:实际产物<理论值例:欲制取0.2gH2,则消耗锌的实质质量大于6.5g原因分析 倾听,理解先简单模仿,再自行解题理解讨论交流 通过讲解及学生模仿,掌握解答步骤及格式重点强调②③步,理解学科间相互联系及化学计算题本身特点体验化学计算在化工生产中的实际意义,领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巩固练习 [练习]1.某工厂需要64Kg氧气做原料,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2.加热9.9gKClO3和MnO2的混合物,直至完全分解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7.2g,求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 练习,巩固应用,提升深入领会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学生练习、师生互评,加深对解题步骤及格式的理解和掌握体验定量计算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小结 指导学生谈本题学习后的收获与启示 交流、表达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 1.完成P101-102习题2.思考题:加热16.0g KMnO4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14.4g,求剩余固体的成分。 反馈学习成果
G.教学反思:
通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