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中学2010年化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Cl:35.5 Cu:64 Ba:137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要求)
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你认为“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工业生产中 ( )
A.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严格处理
B.少用或不用有害物质以及少排或不排放有害物质
C.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
D.在化工厂种草、种树,使其成为花园式工厂
2、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
A.氯气 B.氯化镁 C.溴化钠 D.水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H2O中约含有6.02×1023个H原子 B.1molNaOH质量是40g
C.CO2的摩尔质量为44g D.1molCH4的体积约为22.4L
4、下列关于烃的叙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烃是指仅含有C和H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B.烃是指分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C.烃是指燃烧反应后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
D.烃是指含有C和H元素的化合物
5、是( )
A.三种元素 B.同位素 C.同种核素 D.同种原子
6、实验室中,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
A.烧碱溶液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B.液溴用水封保存?
C.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D.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 ?
7、下列行为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进入煤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C.节日期间,在开阔地燃放烟花爆竹 D.在实验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
8、既能与酸反应 又能与碱反应的氢氧化物是( )
A.NaOH B.Fe(OH)3 C.Al(OH)3 D.Mg(OH)2
9、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 )
A.H+[ Cl ]— B.K+[ Cl ]— C.Cl Cl D.H N H
10、在一条件下,反应N2 + 3H22NH3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少到8mol,则2min内N2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1.2mol·L﹣1·min﹣1 B.1.0 mol·L﹣1·min﹣1
C.0.6 mol·L﹣1·min﹣1 D.0.4 mol·L﹣1·min﹣1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物质的沸点差异考虑的是( )
A.蒸发 B.蒸馏 C.过滤 D.萃取
12、下列各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Li、Na、K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D.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13、对右图所示的铜锌原电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铜片作负极
B.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
C.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14、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 B.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
C.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D.钠与水反应生成O2
15、下列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
A.氯水 B.次氯酸钠溶液 C.漂白粉溶液 D.氯化钙溶液
1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SO42- + Ba2+ = BaSO4↓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OH- + H+ = H2O
C.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Fe + Fe3+ = 2Fe2+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O32- + 2H+ = H2O + CO2↑
17、将30ml 0.5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3mol/L B.0.03mol/L C.0.05mol/L D.0.04mol/L
1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H+、SO42-、OH- B.Na+、Ca2+、NO3-、CO32-
C.Na+、H+、Cl-、CO32- D.Na+、Cu2+、Cl-、SO42-
19、下列现象中是因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的是( )
A.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C.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后光照,黄绿色消失
20、关于某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检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C.加入KSCN溶液时,溶液不变红色,再滴入氯水溶液变为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
含有Fe2+
D.加入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成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50分)
三、必答题(共5小题,计30分)
21、右图所示的装置在实验室种用途比较广泛。
(1)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若收集CO2气体,进气口为 (填“a”或“b”)
(2)若瓶中装满水,可用于收集下列气体中的 (选填编号)
①NO ②NO2 ③NH3 ④HCl
(3)如果广口瓶中盛放浓硫酸,可以用作气体干燥装置,则该装置
不可以干燥的气体有 (选填编号)
①HCl ②H2 ③NH3 ④CO
22有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X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物为XZ,火焰呈苍白色,XZ极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出X+和Z﹣,其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Z﹣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Y与Z元素处于同周期,其原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中最大的。
(1)试写出元素符号:X_______,Y_______, Z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Y与Z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把木炭加热至红热,投入到浓硝酸溶液中,产生NO2、CO2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
X,用X作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溶液C是 (填名称)
(2)C溶液与单质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无色气体E遇到空气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4、近年来,乳酸【CH3CH(OH)COOH】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乳酸原料可制成具有生物兼容性的高分子材料,而且在哺乳动物体内或自然环境中都可以最终降解为CO2和H2O。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中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的官能团名称是: ,结构式是:
(2)写出乳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类型是 反应。
25、将10.7g氯化铵固体与足量熟石灰混合加热,使之充分反应。试计算:
(1)写出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的方程式。
(2)生成的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3)若将这些氨气配成500mL氨水,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四、选答题(共三小题,计20分。文科生选做A《化学与生活》、理科生选做B《化学反应原理》,若选答了多个模块的试题,则以答第一个模块的成绩计分,不跨模块计分)
A《化学与生活》
26、(1)“食盐加碘”中的碘指的是 。
(2)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等,可用于中和胃液中
的 。
(3)牛奶和豆浆中都含有大量的 。
27、(1)维生素C又称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 性。
(2)人体最多的微量元素是 。
28、在一条鱼、虾几乎绝迹的小河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它们排放的废液中,各工厂含有Na2CO3、FeCl3、Ca(OH)2、HCl中的某一种。某中学环保小组对河水进行监测并发现:①甲处河水呈乳白色;②乙处河水呈红褐色;③丙处河水由混浊渐变澄清;④丁处产生气泡,河水仍是澄清的。则四座工厂排出的废液里各含有的污染物质是:甲 ,乙 ,丙 ,丁 。
B《化学反应原理》
26、工业和成氨的化学反应为:3H2(g)+N2(g)=== 2NH3(g) △H<0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是 。
(2)一定温度下,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H2,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化学平衡将向 方向移动。重新达到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7、(1)0.1mol/L的CH3COONa溶液中,各阴阳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Na2CO3溶液的pH 7,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28、在25℃时,用石墨电极电解2.0L 2.5mol/LCuSO4溶液。5min后,在一个石墨电极上有3.2gCu析出。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
(2) 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
(3)此时得到的O2体积(标况)是 L,溶液的PH= 。
C《有机化学基础》
26、溴乙烷的化学式 ,它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类型是 ;与氢氧化钠的纯溶液共热发生的反应类型是 。
27、 维生素A的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子中含有 个碳原子, 个氢原子;
(2)维生素A中含有数目最多的官能团名称是 ,检验该官能团所用的试剂是 。
维生素A
28、有机物A 的分子式为C3H6O2,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蒸馏得到含B的蒸馏产物。将B与浓硫酸混合加热,控制温度可以得到一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并可做果实催熟剂的气体C。B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下,能被空气氧化为D,D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有红色沉淀E产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A D ;
(2)写出化学方程式:
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