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9北京市初中化学课标卷考试试题命题角度分析(1)
1.物质的构成和变化
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物质的分类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09)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H2O C.KCl D.H2SO4
(08)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NaCl B.MnO 2 C.NaOH D.H2SO4
(07)5.饰品中的红宝石(见右图)主要成分是Al2O3。Al2O3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08)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茶饮料 B.蒸馏水 C.苹果醋 D.纯牛奶
微粒构成物质 物质的微粒性 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知道什么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含常见原子团)。
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原子的构成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知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原子与分子原子与离子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09)14.下列符号表示1个氢分子的是
A.H B.H+ C.H2 D.2H
(08)6.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 B.H2O C.CO2 D.SO2
(07)13.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H2 B.2H C.2H+ D.2H2
(08)8.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09)19.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 B.8 C.10 D.18
(08)25.“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此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07)12.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 B.3 C.4 D.7
(07)27.下图是某个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NO + CO === N + CO2 B.NO + CO2 === NO2 + CO
C.NO2 + CO2 === NO + CO D.NO2 + CO === NO + CO2
(09)16.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很小
(08)11.古人曾有赞美菊花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浓郁的花香遍布长安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07)14.洋葱(见右图)被誉为“蔬菜皇后”。切洋葱时可闻到刺
激性气味,这说明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质量很小
化学兀素 常见元素 知道什么是元素。
知道氢、碳、氧、氮等常见元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元素的简单分类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09)20.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1 B.元素名称为钠
C.元素符号为Na D.核外电子数为22.99
(07)15.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08)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 铝 D. 铁
(07)10.每年的6月1日为“世界牛奶日”。牛奶(见右图)中富含的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这里说的钙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07)3.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氖 B.氧 C.锌 D.磷
物质组成的表示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记住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化学式 认识化学式的含义。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识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
能应用化合物的化学式推求元素的化合价。
(07)2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氮气N2 B.氯化铁FeCl2
C.氧化镁MgO2 D.氯化钙CaCl
(08)34.(5分)消毒剂在公共场所进行卫生防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氢氧化钠能杀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它的俗名为 。
(2)二氧化氯(ClO2)可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氧化钙与水反应后生成一种具有消毒能力的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
(4)过氧乙酸(CH3COOOH)是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消毒剂。它不稳定易分解放出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并生成醋酸(CH3CO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一瓶久置的过氧乙酸溶液已完全分解,所得溶液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为12%,则原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07)34.(5分)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人们经常用到各种除湿剂(干燥剂)。
(1)硅胶。无色或白色颗粒,吸水量为30%~35%,可反复使用。其主要成分是SiO2,其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生石灰。白色块状固体,吸水后生成熟石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无水氯化钙。白色固体,有苦咸味,每千克吸水量为1 kg ~1.2 kg。若1 kg无水氯化钙吸收1.2 kg水后得到氯化钙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4)浓硫酸。无色粘稠液体,有吸水性,在化学实验中常用它作干燥剂,但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它作除湿剂。其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5)还原铁粉。灰色或黑色粉末,又称“双吸剂”,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常用于食品保鲜。检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双吸剂”是否仍有效的化学方法为
。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质的变化 能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与能量 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热量的变化)。
知道目前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催化剂 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09)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酒精燃烧 C.铁丝弯曲 D.西瓜榨汁
(08)3.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菠萝榨汁 D.透水砖渗水
(07)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玻璃破碎 C.冰块融化 D.铁丝弯曲
(08)19.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铝具有导电性 B.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
C.氯化钠是白色固体 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气体
(07)16.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气味 B.常温下为气态
C.能支持燃烧 D.液氧为淡蓝色
几种化学反应 反应类型 识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金属活动顺序表 能应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09)13.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此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07)28.已知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下图分别表示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09)9.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A.铜 B.镁 C.铁 D.银
(08)5.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Zn B.Mg C.Fe D.Cu
(08)27.为比较4种金属X、Y、Z、W的活动性,小刚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能反应的记为“√”,不能反应的记为“—”,无标记的表示未做该实验。
参加反应的物质 X Y Z W
W(NO3)2溶液 — √ —
ZNO3溶液 √ √ √
稀盐酸 — √ — √
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Y>W>X>Z B.Y > W > Z > X C.Y > X >W>Z D.X > Y > W > Z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化学方程式 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09)1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2H2O ==== O2↑+ 2H2↑
B.4P + 5O2 ==== 2P2O5
C.Zn + HCl ==== ZnCl2 + H2↑
D.KMnO4 ==== K2MnO4 + MnO2 + O2↑
(08)1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 + O2 == CO2 B.Zn + HCl == ZnCl2 + H2
C.H2SO4+NaOH==NaSO4+H2O D.2KMnO4 K2MnO4 + MnO2 + O2↑
(07)22.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P + O2 ==== PO2 B.2P + 5O2 ==== P2O5
C.4P + 5O2 ==== P2O5 D.4P + 5O2 ==== 2P2O5
(08)25.“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此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08)33.(6分)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
(4)将生锈的铁制品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洗槽中,观察到溶液变黄,有无色气泡逸出。
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②氯化铁溶液可以作净水剂。欲将上述所得溶液中的含铁的物质以氯化铁的形式回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可生成氯化铁和水。已知每生成162.5 g的氯化铁,就同时生成18 g的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的化学式为 。
溶液 溶液 1.认识溶液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含义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溶液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
2.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溶解性 1.了解溶解性
2.利用溶解性表和溶解性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或溶解性
3.了解结晶现象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09)6.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牛奶 C.米粥 D.豆浆
(09)21.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09)2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 甲、乙,
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0 g 甲、乙,
同时降温至20℃,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2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甲、乙,加热到40℃时,甲溶液为饱和溶液
(08)32.(4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 。
(2)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31.6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4)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冰 B.浓硫酸 C.硝酸铵
D.干冰 E.氢氧化钠 F.氧化钙
(07)2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
而增大
B.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
溶解度
C.t2 ℃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
溶解度
D.t2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相等
(07)9.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化学概念 简单综合
(09)28.(6分)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1个B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
(2)A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4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填图中字母)。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5)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_____(计算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08)24.右图为某有机物(C9H10O3)的分子模型,该有机物是一种高效食品防腐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3种元素组成
B.该有机物能减缓食品变质
C.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1
D.该有机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07)26.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B.丁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6 g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2
(08)25.“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此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08)29.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07)28.已知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下图分别表示滴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变化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07)34.(5分)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人们经常用到各种除湿剂(干燥剂)。
(1)硅胶。无色或白色颗粒,吸水量为30%~35%,可反复使用。其主要成分是SiO2,其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生石灰。白色块状固体,吸水后生成熟石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无水氯化钙。白色固体,有苦咸味,每千克吸水量为1 kg ~1.2 kg。若1 kg无水氯化钙吸收1.2 kg水后得到氯化钙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4)浓硫酸。无色粘稠液体,有吸水性,在化学实验中常用它作干燥剂,但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它作除湿剂。其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5)还原铁粉。灰色或黑色粉末,又称“双吸剂”,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常用于食品保鲜。检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双吸剂”是否仍有效的化学方法为
。
点燃
碳酸钠溶液质量/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气体质量\
气体质量\
沉淀质量\
沉淀质量\
0
0
0
0
g
g
g
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碳酸钠溶液质量/g
气体质量\
气体质量\
沉淀质量\
沉淀质量\
0
0
0
0
g
g
g
g
甲
乙
溶解度\
g
0
t1
t2
温度/℃
点燃
点燃
点燃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