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9北京市初中化学课标卷考试试题命题角度分析(4)
4.化学基本实验和科学探究
(1)化学基本实验
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 常见的仪器 能识别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酒精灯、集气瓶、漏斗、长颈漏斗、玻璃棒、量筒、水槽、蒸发皿、胶头滴管(滴瓶)、钥匙、燃烧匙、试管夹、铁架台(含铁夹、铁圈)和托盘天平等仪器
基本操作 1.会取用药品
2.会给物质加热
3.会使用和连接简单仪器
4.会检查装置气密性
5.会过滤和蒸发
6.会配置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7.能安全操作,能处理一般意外事故
(09)12.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食盐水 D.检查装置气密性
(08)18.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07)1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气体的制取 能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09)31.(6分)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A B C D E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C或_____。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装置还可用于制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07)36.(6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为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
(08)37.(4分)老师用下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兴趣实验。A装置中盛有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装置中盛有足量的澄清石灰水,C装置中盛有足量的稀盐酸,气球中装有少量的碳酸钠粉末。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使A装置与大气相通,将气球中的碳酸钠粉末全部倒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是
。
(2)待上述反应结束后,从分液漏斗注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关闭活塞和玻璃塞,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的现象是 。
(4)C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填字母)。
a.收集纯净气体 b.添加固体药品
c.调节C装置容积 d.控制气体总量
物质性质的实验 1.能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2.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能测定水的组成
4.能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5.能稀释浓硫酸
6.知道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等药品的保存方法
(09)22.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08)22.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过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08)36.(6分)根据下图所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a中的气体,观察到木条复燃,该气体是 。
(2)将白色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喷湿,放入集气瓶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集气瓶C中的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7)33.(5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小刚探究水的组成(装置如图①所示)。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小刚要净化收集的雨水,自制了一个简易净水器(如图②所示),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
(3)矿泉水、蒸馏水、自来水和净化后的雨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4)水壶内壁上常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积,可用食醋除掉。这是因为食醋中含有的乙酸(CH3COOH)具有酸性,可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已知乙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 + Mg(OH)2 =(CH3COO)2Mg +2H2O,则乙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7)37.(4分)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1)B装置中盛放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地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 (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09)18.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
A.食盐水 B.石灰石 C.浓盐酸 D.浓硫酸
(08)13.下列物质中,不需密封保存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大理石 D.澄清石灰水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提纯 1.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2.能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3.会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和提纯
(09)17.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07)19.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09)25.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1 加水溶解 加适量稀盐酸 加锌粒 点燃
方案2 加稀硫酸 用水洗涤 加石蕊溶液 通入澄清石灰水
(08)21.除去CO中混有少量CO2的方法是
A.通入浓硫酸 B.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C.点燃混合气体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铁
(07)20.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选用试剂正确的是
A.盐酸 B.酚酞 C.二氧化碳 D.碳酸钠
(2)科学探究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一般经历提出问题、调查与查阅资料、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反思与评价等阶段
科学探究 1.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做出论证
3.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
科学探究 4.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5.评价化学实验方案
6.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7.反思探究过程,评价探究结果
8.准确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09)25.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
方案1 加水溶解 加适量稀盐酸 加锌粒 点燃
方案2 加稀硫酸 用水洗涤 加石蕊溶液 通入澄清石灰水
(09)33.(8分)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食盐、水垢、纯碱、淀粉和洗衣粉5种物质。老师从中取出3种固体,研磨混合均匀(如右图所示),让小组
同学检验其成分。他们在查阅资料后,用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
验作参照,探究未知粉末的成分。
(1)小组同学用5种已知物做性质实验。
每次取样方法如下图所示:
5种已知物的实验记录:
实验过程 部分实验现象
实验1:加水溶解取样,分别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 淀粉、水垢:均有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洗衣粉:溶解,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
实验2:加酚酞溶液向实验1所得液体中分别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 洗衣粉、纯碱:液体呈红色其余物质:均无明显变化
实验3:加稀盐酸另取样品,分别加入2 mL稀盐酸 洗衣粉: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水垢:有大量气体逸出食盐、淀粉:均无气体产生
实验4:加碘水另取样品,分别滴入2 滴碘水 淀粉:变蓝 其余物质: 均不变蓝
根据上述实验记录回答:
①该洗衣粉溶液pH_____7 (填“>” 、“<”或“=”);
②写出纯碱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小组同学用未知粉末重复上述实验进行成分探究。
未知粉末的实验记录:
实验1加水溶解 实验2加酚酞溶液 实验3加稀盐酸 实验4加碘水
未知粉末实验现象 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有洗涤剂泡沫浮于液面 液体呈红色 有大量气体逸出 变蓝
参照5种已知物的性质实验,分析未知粉末的成分:
一定含有的两种物质是_____和_____,还含有的第三种物质是_____或_____,请你设计检验这种物质的实验方案_____。
(08)38.(8分)实验盒中有7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
(1)调查研究
①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7种溶液是:KMnO4、Na2CO3、CuSO4、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 溶液。
②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
③研究方式:从5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4种为一组进行鉴别。
这样的组合共有 组。
(2)提出假设:同学们从5种无色溶液中取出4种,贴上A、B、C、D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NaCl、Ca(OH)2和稀盐酸。
(3)实验探究: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步: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D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稀盐酸,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溶液 A B C D
加入盐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C是 溶液。
第二步:依据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
已略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
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
实验解释: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第三步:依据右图装置进行2个实验。取少量B溶液倒入
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再取少量D
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实验结论:B是稀盐酸,D是NaCl溶液。
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第5种无色溶液是NaOH溶液。
(4)实验反思: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
①老师指出: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性。不能确定的是 溶液;
其鉴别方法是 。
②老师提出:鉴别出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07)38.(8分)小军见到一种“化学爆竹”(见右图),只要用手拍打锡纸袋,掷在地上,锡纸袋随后会突然爆开并伴随响声。他认为,这是锡纸袋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造成的,于是想探究锡纸袋中的物质成分。
【提出问题】锡纸袋中的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主要内容如下。
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②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例如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
③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猜想与验证】小军打开一个未用过的锡纸袋,内有一小包无色液体和一些白色固体。
(1)猜想:无色液体为酸。
验证: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水和该无色液体,各滴加3滴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遇该无色液体变红。
实验的初步结论:无色液体为酸。
小军取两支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猜想:白色固体为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
验证:请你运用初中所学知识,帮助小军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装置 主要操作步骤 主要实验现象 操作目的
在瓶中加入少量白色固体,再加入适量水,振荡,静置。 白色固体溶解。 验证白色固体是否可溶。
①在分液漏斗中加入 。塞上胶塞,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②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验证生成气体的成分。
实验的初步结论:白色固体不是碳酸钙,可能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小军为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继续查找资料,得到下表。
10℃ 20℃ 30℃ 40℃
Na2CO3 12.5 g 21.5 g 39.7 g 49.0 g
NaHCO3 8.1 g 9.6 g 11.1 g 12.7 g
根据上表数据,检验该白色固体的方法是
。
【反思】通过该探究实验你还想学习的知识是 。
A.倾倒液体 B.过滤 C.加热液体 D.熄灭酒精灯
分液漏斗
活塞
温度
溶解度
盐
石灰水
石灰水
氧化铁
废气
废气→
废气→
废气→
③
②
①
①
②
试管1
试管2
①
水
②
检查气密性
加热液体
读取液体体积检 验气密性
点燃酒精灯
10 / 10